拖延症晚期患者还有得救吗?答案在这里!

文 / 慧眼识人才
2017-07-25 09:03

拖延症晚期患者还有得救吗?答案在这里!

Part 01

我小时候总是在一个节骨眼上很焦虑,那就是开学前一天——望着比我脸还白的假期作业本——那会儿的心情,你懂的!估计80%的人都体会过~

我现在的画风肯定不是这样的啦~而是更严重!

话说Dr.陈这个学术界女巫,不光自己每天把24小时当72小时过,就连我们这些小的也不放过。这不前一阵给我安排了一个“小活儿”,跟我聊的时候她表现的绝对是轻松加愉快就能完成,给了5天期限,让我做新微课的前期调研。

第一天我下定决心,一定得把这事儿干得漂亮,所以我还是很花了些时间去构思;第二天,觉得自己构思的不够细,所以就拖延了一下,继续构思;第三天我开始收集资料,但是怎么看怎么觉得自己收集的不够全面,所以收集资料一直拖到了第四天;

第五天,等我着手去制作PPT的时候……突然发现我还有很多事需要干,进一步调研客户需求,开会讨论,整理数据,约女巫时间汇报……Oh my god ,如果要是能现场测一下心电图,那肯定不输给任何一个震荡最强烈的股票K线图。

总之,作为一个拖延症晚期“患者”,这次我可是被女巫Dr.陈批评惨了。

Part 02

估计生活中像我这样的拖延症“患者”绝对不是少数,但是,我怎么成了拖延症患者呢?

其实,很多拖延症“患者”都是完美主义者!

当我们收到一个新任务的时候,我们常常会告诫自己说:我应该把这件事情做好,我必须把这件事情做好;要么不做,要做就把事情做到最好!

有些拖延症患者还会想:要是没把事情干好,我咋向老板证明我的实力,还有我爸我妈得咋说我,老师得咋看我,同学得咋笑话我!这事没干好是不是说明我太没用了,我以后职业生涯还会有好发展吗?

这些想法都是导致拖延症的错误思维方式,也就是Dr.陈在《解码情商:用情绪提升幸福力》的微课里提到的“应该化”和恐怖化”的错误认知。

我们被自己的错误认知吓得不轻,于是,想方设法拖延、再三地“深思熟虑”,每一个步骤都需要多次论证,就造成了我们或“主观”或“客观”的拖延!

怎么办?首先学会问自己几个问题。

“这事要是没干好,是不是就说明我是一个失败者?”这件事没干好,或者是提前准备不足,或者这事不是你的长项,或者是因为其他紧急的事情耽误了,没有必要过于纠结,总结原因找出对策。

“这事要是失败了,是不是我就完了?”现在马上列出自己最近一段时间做成功的10件事,告诉自己,一次失败不能说明什么,10次失败也说明不了什么。不过,倒是通过成功与失败让自己知道自己擅长的是什么。

“这事是不是真的需要再三论证之后再干呢?”有的时候,在干的过程中会得到更多灵感、找到更多方法,通过试错,也让自己学到更多东西。有时候,行动起来比深思熟虑更加重要!

Part 03

为了治好自己的拖延症,其次还可以行动起来!

我们唯一拖延不了的就是我们的终点,我们唯一能抓住的也只有现在的时间。

治疗拖延症,最重要的是把我们手头的工作、任务、学习、生活等我们可能会忽视、会遗忘、会不想做的事情找出来,然后逼迫自己把它们开个头。

比如要写一个头疼的策划书,先敲几行字;复习临近要考的功课,先翻开书,写下几行笔记;要完成本月的任务,月初就先给核心客户打几通电话,等等。

你会发现,只要把一些我们不想做的事情先开个头,我们的思路就会顺着指尖、笔头、电话线进行无限地延伸,我们就不由自主地开始了这份痛苦的工作。

然后就是一个接着一个的灵感,一个接着一个的思考,一个接着一个的实施,一个接着一个的完成。我们就发现原本认为的那个苦逼的工作,貌似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讨厌。

而且,原来常有的“临近压力”也不再侵袭你的生活,原本应该属于你的成绩、业绩、亲情、爱情等等一切的美好,也都更好地陪伴着你,你也对它们有更多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