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个抑郁孩子,写给父母的求救信!

文 / 睿影数字医学动画
2022-03-14 18:16

是的,如题,今天要讨论一个沉重而严肃的话题。

如果你的孩子经常失眠,学习成绩突然下降,易怒易哭,甚至自残自伤。

他很可能患上了抑郁症。

中科院去年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明确表示,青少年抑郁检出率高达24.6%,相当于每5个孩子中,就有1个可能抑郁。

而教育部随后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体检内容,对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

前段时间,“天才译者”金晓宇的事件刷屏,他拥有翻译天赋,但饱受躁郁症折磨。他的父亲在接受采访时候表示,像他孩子这样的人还有很多,需要更多关注。

但残酷的事实是,根据《健康时报》2019年数据,我国全职儿童精神科医生可能不足500人。

这个时候,父母就成为孩子最后的堡垒。

针对这种情况,真故联合北京回龙观医院原主治医师宏华医生,出版了这本《少年抑郁症》,首次以亲历者口述的形式,呈现少年抑郁症的症状、病因,以及治疗方案。

来自17个家庭的真实案例

对少年抑郁症的病因,医学上至今难以进行准确的理论概括。

因此,《少年抑郁症》选择从亲历者口述切入,收录了17个家庭的真实案例,从大量的一手资料中梳理抑郁形成的脉络。

第一位讲述者雯雯

将自己的抑郁症追溯到童年时期父亲的一次自杀。

“父亲从三楼窗户往下跳去,妈妈冲上去一把拽住了他,但还是有一块玻璃碎片扎进了父亲的小腿。一股热乎乎的血猛地喷了我一身……”

这之后,她经常做噩梦。

“每个梦里,父亲总是跟我说要去山里上吊,要去野外冻死。而母亲则总是在说不要我了,要去很远的地方再也不回来。”

“我觉得我可能真的是个很令人讨厌的人吧。直到上了大学,我一直都坚信自己真的什么用都没有,一点被爱的价值都没有。”

心理学的研究早已表明,自责和自卑对抑郁症有核心影响。痛苦淤积在心中,雯雯只能“拿刀在胳膊上划了几十下,甚至半夜去城郊坟场喝酒”。

(图源网络)

另一个女孩小金的遭遇比雯雯更令人惋惜。

她从初二开始就遭到继父的性骚扰。

“他会趁着我晚上睡觉进到我的房间,假装给我盖被子然后摸我。他还不让我锁门,理直气壮地说,我只有在家里做见不得人的事情才会锁门。每到晚上,我都假装睡着,把自己缩成一团,幻想着这样他就摸不到我了。”

“我洗澡的时候,他就总是找各种借口进来,尤其是妈妈不在家的时候。我不敢洗澡,不敢回家,总是在公园坐着发呆,等到天黑了才回去。”

因为担心母亲遭到牵连,她不敢告诉妈妈,只能一个人憋在心里,直至抑郁。

“我整个人开始变得不正常。上课的时候,同桌突然问我:‘你怎么哭了?’ 我拿手摸了摸脸才发现自己居然在哭。

随着这种事情发生的次数越来越多,我开始怀疑自己为什么活在世界上,这么累地活着是为了什么,如果是这种人生会不会死去更好些?”

于宏华对这些自述进行逐一分析,总结出以下主要导致孩子抑郁的原因:

它们都呈现出一个清晰的事实:

吃药的是孩子,但生病的却是家庭。

著名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也曾直接表示:“孩子有问题,关键在家长”。

有个孩子抑郁后直接给父母写信说:“爸爸、妈妈,你们不知道你们对我的人生做了什么。”

全职儿童精神科医生不足500人

《少年抑郁症》中,很多孩子通过写信表达自己所受的伤害,看似指责,真正目的却是求助。

这是17个孩子写给父母的求救信——他们渴望父母正确而及时的援助。

他们大多人都发病于儿童时期,最小的一个孩子在5岁就因为校园暴力而出现失眠、学习成绩下降等症状。但大多父母囿于知识的缺乏忽视了这些信号,或者出于病耻感选择视而不见。

其实,严重的抑郁患者在自残自杀之前,一定都曾向身边人不止一次地发出过求救信号,就因为他们的呼救被忽视,最后才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

残酷的是,面对少年抑郁症的复杂性,大多数父母同样深陷于困惑与无助。

《少年抑郁症》也邀请这些孩子的家长讲述了他们陪伴孩子度过抑郁症的煎熬与困惑,更真实地呈现少年抑郁症给整个家庭带来的巨大伤害。

“别人的孩子都在努力完成学业,而我的女儿每天变着花样折磨我。”

小柳的妈妈几乎是最勇敢坚强的一位,在16岁的女儿确诊抑郁后,她辞职卖房,专门陪女儿治疗。但患病的小柳情绪不稳,动辄离家出走、冲动消费、网贷、见异地网友,“简直像‘小恶魔’一般”。

困惑,无奈,愤怒,自责,无助……五味杂陈的情绪,如同一座迷宫将这些父母困住。

少年抑郁症的治疗是如此复杂,但相应的医疗资源却严重匮乏。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儿童心理卫生中心主任刘靖在接受采访时也曾证实,我国全职儿童精神科医生可能不足500人。而且这些资源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

在这种时候,家庭就成为孩子最后的堡垒。于宏华医生指出,如果父母能采取正确的教养方式,完全能够很好地帮助遭遇抑郁的孩子。

她在书中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家庭治疗方案:心理养育。

与其改变孩子

不如改变教养方式

“心理养育”是一种基于孩子心理成长规律,强调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长的教育模式,主要包括这样几个要点:

在治疗青少年抑郁症的多年经验中,于宏华医生反复发现一个规律:得到暂时治愈的的孩子,一旦回归家庭往往再度发作。

她因此醒悟:以往只是孤立地治疗孩子,却没有把整个家庭当“治疗单位”。

在美国心理学界早已得到验证的“家庭疗法”也一直强调,家庭是一个系统运作的组织,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模式会直接塑造孩子的人格与心理状态。

治疗孩子的抑郁,需要整个家庭都跟着改变。

于宏华医生在《少年抑郁症》中写道:“与其想着孤立地改变孩子,不如改变家庭的教养方式。” 首要的是改变功利性的教育方式。

“目前的家庭教育过于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社交能力、兴趣特长等社会功能方面,却忽视了他们的心理需求。”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儿童精神科主治医师王慧说,孩子大脑当中负责情绪调控的脑区直到成人期才会成熟。

因此在儿童青少年期,他们会长期体会到压力情绪,但又无力表达清楚或完全排解。

在这种情况下,功利性教育会雪上加霜,让他们遭受更大压力,不断产生自我批评,而自我批评对抑郁有核心影响。

书中的第五个讲述者小夏,考上了市里最好的高中,但母亲觉得她还可以再努力一点。

爱得多不如爱得对,有多少家长忙着为孩子未来考虑,却忽视了他们当下最需要的心理抚养?

心理养育还强调要随着孩子心理发展阶段不同,父母不断调整跟孩子的相处方案。

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曾明确表示,儿童从出生到18岁,心理发展至少要经历5个不同阶段。每个阶段都需要不同的教养方式。但大多家庭的亲子相处模式基本在孩子童年期就基本定型,这种“一招鲜,吃遍天”的教育方式明显不利于孩子的不断成长。

熬过抑郁,收获更强大的自我

同样遭受抑郁困扰的闫闫在给父母的信中写道:

谁都是第一次做孩子,谁都是第一次做父母。在天长日久的家庭生活中,彼此有意无意的伤害在所难免,重要的是能够一起不断成长。

收到闫闫的信后,父母积极调整了家庭模式。她的妈妈在闫闫的自述后面附上了一家人的改变:

很多家庭都以孩子抑郁为契机,调整了教养方式,改善了亲子关系。

孩子熬过抑郁之后,也变得更加强大。

有个孩子从抑郁走出来之后,觉得“自己能够以更轻松、自在的态度来面对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

而第一个讲述者雯雯现在已经成为圈内小有名气的心理咨询师

“久病成医”的她现在反过来治愈其他患有抑郁的孩子。

上文提到的“天才译者”金晓宇,更是多亏父母亲的支撑才能走上翻译道路,发挥自己的才华。

北大第六医院的王慧医生说,面对孩子抑郁频发的情况,治疗重要,更重要的是提前预防。

身为父母,不如现在就翻开《少年抑郁症》,补上中国家庭始终欠缺的一堂心理养育课。

本书最后还附上了全国主要城市的心理援助热线,如有需要,可以就近拨打。里面的电话我们都一一确认过,真实有效。

- end -

猜你还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