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安全感的我,该如何经营亲密关系?” | 免费共练营带你形成安全型依恋

文 / KnowYourself
2022-03-05 18:52
Hi,我是KY创新产品部,负责研发心理练习内容的小刘(兼理论派情感大师)。 我发现,周围的朋友、后台的粉丝总是提到自己不顺的亲密关系。 他们往往有这些表现:
  • 与人亲密感到不舒服,难以信任和依赖他人。即使正处在一段关系,也不会麻烦自己的伴侣为自己做事。

  • 期待亲密但又恐惧亲密,因此还是拒绝与他人亲近。

上面这些影响亲密关系质量的情况,是回避型依恋类型的常见表现。 依恋类型发源于早期亲子养育的过程,有着相对的稳定性 ,但通过科学、系统的训练,个人可以改变自己的不良依恋类型,形成良性依恋。 我和我的小伙伴基于Daniel Brown的成年人依恋疗法,研发了 「良性恋爱」共练营 通过9天的练习,每天只需10分钟,三个阶段,循序渐进地带领你建立良性依恋,收获甜蜜恋爱。现在还有限时活动噢~ 那么,「良性恋爱」共练营会有哪些内容呢? 01.建立健康的互动形式 上面讲过,亲密关系中的体验是改变依恋的重要因素,而这与一个人如何与伴侣互动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非安全型依恋的人,往往在关系中有着不健康的互动形式,容易被关系中的事件 激发强烈的情绪,比如焦虑不安、愤怒;↓产生特定的认知,如担心对方不爱自己、抛弃自己;↓做出不利于关系发展的行为,如经常争吵、拒绝沟通。 所以「良性恋爱」共练营的第一部分,我们会从情绪、思维、行为三个层面,练习何以更加健康的互动方式,应对关系中的问题。 并且,你将通过冥想的方式,与“安全客体”进行初步的联结,在ta的陪伴下完成所有练习,体会与一个安全型伴侣互动的感受。 ↑冥想音频带领你联结“安全客体”↑02.修复依恋损失 不安全依恋的形成,不仅仅来源于童年,也与过往关系中的负面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 被欺骗、被背叛、被辜负、被否定的事件在亲密关系中发生时,容易造成情感或心理上的创伤,此时“依恋损伤”就出现了(Johnson, et al., 2001; Steffens & Means, 2010)。 这带来的不仅仅是不愉快的感受,它还会直接威胁我们对外在世界和他人的看法(Johnson, et al., 2001; Beder, 2005),令人无法忍受亲密关系中的不确定性、难以信任对方,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不值得被爱。 因此,「良性恋爱」共练营的第二部分,是从不安全感的源头入手,通过更好地应对关系中的不确定性,找回关系中的信任感,来从过去的伤害走出来,开始成为“安全型”恋人。 比如,你将会在“安全客体”的支持下,通过短小的书写练习,尝试“信任”的思维方式,从当前关系中找到那些真正“被爱”的时刻。 ↑在书写中尝试“信任”的思维方式↑03.重建自我 最后,我们的依恋,很大程度上也与我们对于自身的看法有关。痴迷型的人和回避型的人,常常存在着自我意识上的焦虑,和自尊问题(Waller, 1994)。 痴迷型的人,常常在内心深深地怀疑自己的价值,所以迫切地需要通过维持与伴侣的关系,确认伴侣对自己的爱,来告诉自己“我是值得被爱的”。回避型的人,也同样有着“自我验证”的倾向,即从对方身上获得对自身的确认(Dekel, 2012)。 所以在「良性恋爱」共练营的最后一个部分中,你会在“安全客体”的陪伴下,发掘“积极的恋爱自我”,这能帮助你逐渐找到自己“值得被爱”的信心。 你也将尝试探索自我价值更多的可能性,而不仅仅依靠亲密关系来定义自身的价值,从而更加坦然、真诚、勇敢地投入一段关系中。 ↑比如建立属于自己的「自我价值感清单」↑

更多内容请在练习中探索~ 并且我们还为你准备了限时活动噢! 限时活动①:限时免费 2022.2.22 18:00 - 3.7 18:00 ,原价199月亮币的「良性恋爱」共练营免费解锁,解锁之后可以长期重复使用! 限时活动②:坚持打卡瓜分月亮币,获得抽奖机会在限免活动期间(2.22-3.7)解锁的用户*,即可参与一期营内的3次瓜分月亮币活动~下一期会在3月7日开营噢! *细则见共练营详情页 第一阶段瓜分:开营后,在营期前4天内,完成前3节并打卡成功的用户即可参与瓜分500币;第二阶段瓜分:开营后,在营期前9天内,完成前7节并打卡成功的用户即可参与瓜分1000币;第三阶段瓜分:开营后,在营期12天内,完成全部9节并打卡成功的用户即可参与瓜分1500币。 完成全部天数练习的小伙伴,还有机会获得【成为最佳伴侣】心理主题功能本(热销商品!专门为亲密关系量身定制的功能本!)、KY定制蜡烛、城市修行手账本(非卖品!)的抽奖机会~<<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如何进营

Barthlomew, K., & Shaver, P. R. (1998). Methods Of Assessing Adult Attachment: An İntegrative Overview: In Simpson JA, Rholes WS.

Beder, J. (2005). Loss of the assumptive world: How we deal with death and loss. Omega, 50(4), 255-265.

Bowlby, J. (1978). Attachment theory and its therapeutic implications. Adolescent Psychiatry, 6, 5–33.

Brown, D., & Elliott, D. (2016). Attachment Disturbances in Adults: Treatment for Comprehensive Repair. W W Norton & Co.

Dekel, S., & Farber, B. A. (2012).Models of intimacy of securely and avoidantly attached young adults: A narrative approach. The Journal of nervous and mental disease, 200(2), 156-162.

Johnson, Byron & Jang, Sung Joon & LARSON, DAVID & LI, SPENCER. (2001). Does Adolescent Religious Commitment Matter? A Re-examination of the Effects of Religiosity on Delinquency. Journal of Research in Crime and Delinquency. 38. 22-44. 10.1177/0022427801038001002.

Ruvolo, A. P., Fabin, L. A., & Ruvolo, C. M. (2001). Relationship experiences and change in attachment characteristics of young adults: The role of relationship breakups and conflict avoidance. Personal Relationships, 8(3), 265–281. https://doi.org/10.1111/j.1475-6811.2001.tb00040.x

Steffens, B. & Means, M. (2010). Your sexually addicted spouse: How partners can cope and heal. New Horizon Press.

Waller, N. G., & Shaver, P. R. (1994). The importance of non-genetic influences on romantic love styles: A twin-family study. Psychological Science, 5(5), 268-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