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人最大的悲伤,是看起来很快乐……

文 / 松子小姐姐
2021-12-24 18:18

著名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有句话是这么说的:

“人性都是相反的。越简单越复杂,越快乐越悲伤。”

深以为然。

三浦春马30岁的时候在家中衣柜自缢身亡。

没有人能够相信他已经忍受了多年的抑郁困扰。

他看上去开朗阳光,事业如日中天,却在常用的笔记本上一次又一次写下“好想死”三个字。

喜剧演员马丽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自己曾患有抑郁症。

她说:“我要把快乐带给你们,但是私底下的我,也很痛苦。”

很少有人能够感同身受,那些看起来很快乐的人,都是如何独自承受内心的煎熬;

又或者,你也是那个正在伪装自己的人,人前微笑,人后悲伤,不知如何是好;

这本《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也许可以作为你自我疗愈的开始。

在故事里,他喜欢吹牛,喜欢刺激,带着自己的三位朋友开启了一场冒险之旅。

历经了重重磨难之后,他和朋友们终于再次回到自己的庄园。

一切都好像在朝着最好的方向发展。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看上去很开朗很热情的蛤蟆先生,突然之间抑郁了。

他把自己关在家里,几乎不吃不喝,眼睛里失去了神采,朋友们来看他的时候,发现他的家里很久没有打扫过了。

看到朋友们,蛤蟆先生忍不住哭了起来。

大家都很担心,纷纷劝说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这位心理医生是新来到镇上的苍鹭先生,他个子很高,看上去富有智慧。

在书中,苍鹭先生就像是本书的作者罗伯特·戴博德的化身,他用自己专业的咨询技巧,帮助蛤蟆一步一步重新认识自我。

你印象中的心理咨询场景是什么样的?

是不是有一位善于倾听,温柔又清醒的智者坐在来访者的面前,两个人聊着天,咨询师做着分析,提出解决办法,就能让需要治疗的人好起来?

可是苍鹭先生却不是这样。

蛤蟆先生第一次与他见面的时候,苍鹭先生一直沉默着。

直到蛤蟆先生忍不住自己开口说话问道:

“你不打算告诉我该怎么做吗?他们告诉我,只要来见你就能好起来。”

苍鹭先生却答非所问,他建议蛤蟆先生还是不要来咨询了,因为如果不是出于自愿,咨询不会有好的结果。

“等到你不是为了取悦朋友们才想咨询时,我们才能真正合作。”

这是蛤蟆先生第一次对自己的“意愿”有所觉察。

疗愈的过程,就是自我探索的过程,只有自己真的想要改变,改变才能真的发生。

苍鹭先生打破了蛤蟆习惯“被动接受”的思维模式,让蛤蟆对自己的改变负起了责任。

蛤蟆先生的咨询过程并不轻松,因为苍鹭先生与他的对话总是不按套路出牌,他时常感受到压力。

比如,在第二次咨询的时候,是苍鹭先生先开口的,他问:“你今天感觉怎么样?”

蛤蟆先生不假思索地回答:“挺好的,谢谢你。”

但是,蛤蟆先生并不好,他抑郁了,他不开心。

只是在很小的时候,大人们就教过他要这么回答,他不假思索地就回应了,不是他的真实想法。

显然,苍鹭先生对这样的回答并不满意。

“我再问一次,你现在感觉怎么样?”

蛤蟆先生被这样的提问激怒了:

“你说的感觉,到底是什么?”

其实,这正是疗愈的关键所在。

蛤蟆先生从未有意识地用这样的方式看待过自己的情绪,他习惯性地使用曾经奏效的方式回应别人,逃避了对自我的认知。

许多承受抑郁症困扰的人们,起因都是源于忽视自己的感受。

蛤蟆先生的父亲是一个非常严厉的人,蛤蟆在很小的时候,父亲就不允许他哭,经常威胁他:

“马上停下来,不然我就要对你发怒了!”

弱小的蛤蟆无力反抗父亲,于是习惯了隐藏自己的感受。

而父母如今都已去世,他依旧没能从过去的阴影中解脱出来。

身边的朋友们总是在批评他,说他胡闹、不靠谱,他有很多的愤怒,而自己却全然不知。

我们之所以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是因为“自我”生病了。

一次次负面情绪的积压,让“自我”不堪重负。

但这并非无药可救。

自我会生病,一定跟当下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有关,苍鹭先生一次次地追问蛤蟆先生的感受,就是要尝试打破他旧有的模式,建立新的模式。

打碎了重组,这就意味着找回自我是一件痛苦的事,正如荣格所说:“没有一种觉醒是不带着痛苦的。”

但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会有“变好”的机会。

第六次咨询的时候,蛤蟆讲了一件最近发生的、让他很生气的事情。

蛤蟆先生是村里学校的董事,但是他最近一直不在状态,没办法参加董事会议。

有一天,蛤蟆的朋友獾来找他,并且表示,既然蛤蟆不能履行工作职责,他想代替蛤蟆来做校董。

虽说是来询问蛤蟆,但其实獾已经校区的牧师商量好了。

蛤蟆生气极了,但他还是没有在獾面前发作,只是简单地说了一句:我需要再想想。

听完蛤蟆的话,苍鹭沉默了很久,然后说:

蛤蟆,我得祝贺你,你很会玩这个叫作“PLOM”的游戏。

PLOM是四个单词的首字母,意思是“渺小可怜的我啊”。

蛤蟆很生气:我都已经这么惨了,你怎么还能说我在玩游戏呢?

其实,苍鹭说的游戏,是沟通分析心理学的概念,就叫做“心理游戏”。

这个概念认为,我们日常的沟通都有固定的模式。

首先,我们会在沟通中把自己代入进某个自我状态中,采用这个自我状态思考、感受以及行动。

比如,蛤蟆听到獾没有和自己商量就擅自做主,最开始是愤怒,接着又自我怀疑,虽然很不情愿,但也不敢拒绝。这其实是一种“儿童自我状态”。

獾喜欢发号施令,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就是处在“父母自我状态”中。

这两种状态都是不健康的状态,

还有一种状态,叫做成人自我状态,处在这种状态里的人才能够和同事、朋友平等的沟通,不卑不亢。

而这种自我状态,一般在童年的时候就形成了,对于大多数人来讲,是父母留下的固定模式。

所以接下来,蛤蟆在苍鹭的引导下,回顾自己的童年,回顾自己的人生,回顾自己在遇到一些人、遇到一些事的时候,做出了什么样固定模式的反应。

蛤蟆逐渐意识到,父亲的严格和母亲的冷漠,造就了自己“PLOM”的儿童自我状态,他与身边的朋友相处时,也会不由自主把自己代入到这个角色状态中互动。

意识到这一点后,他开始逐渐表达自己的愤怒,找回自己的情绪感受,讲述自己是如何被心理游戏的陷阱所禁锢的。

而讲述本身,就是疗愈。

后来,蛤蟆先生痊愈了。

他决定卖掉父亲留下的庄园,到伦敦开一家房地产公司。

他还加入了业余戏剧社,要演出下一出戏剧的主角。

至此,他不仅走出了抑郁,还找到了人生的新方向。

他终于明白,没有人能让我们不快乐,除了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