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苦口婆心的那些话,为什么成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心口的刀?

文 / 小青健康
2021-12-13 18:42

面对抑郁症的折磨,孩子内心已经足够煎熬。父母和亲朋好友往往会想要积极地帮助他们,或者表达一些关切。但是,有些表面关心的话,会加重孩子的抑郁,激化家庭矛盾,让父母和孩子更加的对立。而孩子也得不到应该得到的支持和安慰。这里,我们采访了一些抑郁症和双向情感障碍患者,从患者的角度,整理了一些他们最不愿意听到的话。那些伤他们最深的,是他们最爱的人。

情景一

“加油,你再努把力”

“你一定可以的,我们相信你”

|点评|

这些话是抑郁症患者最常听到的“鼓励”话语,不但是父母,朋友亲人也常常这么说。但面对这样的话,他们的内心是“你不理解我的难”的酸楚,或“你行你上,不行别BB”的愤怒。因为这样的话语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看似无比正确,但起不到实质作用,不能缓解他们迫在眉睫的苦难,还把解决问题的困难都推还给了他们,让他们进退维谷。既要感谢别人的鼓励,还要自己解决问题。

|家长应对|

“你最近遇到了什么问题,说说,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解决方法,我们人多力量大,可以一起解决这个问题。”

家长在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了解孩子具体遇到的问题是什么,通过深入的聊天了解孩子要解决的问题,并且帮TA出主意,一起解决。这个时候,是家长动用自己作为成年人的资源人脉和成熟理性的处理事务能力的最好时机,同时,共情心理也很重要,“我们也和你一样难过”比“你怎么这么悲观”好得多。

情景二

“你没啥病,就是懒!”

|点评|

抑郁症是生物与心理双重疾病,它不是“懒”!恰恰相反,许多抑郁症患者生病前都“勤奋过度”。他们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苛刻性超过了一般人,所以疾病来袭后,他们是最为自己的“懒”感到难受和无能为力的人,因为他们病了,像骨折一样,骨头不长好就恢复不过来。说他们“懒”会让孩子觉得,我已经这么难受了,你不但不帮我,还不理解我。

|家长应对|

“我们带你去专业医院看看,能好起来的。”家长要了解孩子不愿意做事不是真的因为他不想做,而是因为他的身体和大脑没有办法做。带他去专业医院就诊,吃药,接受心理咨询和其他辅助课程才是改善孩子“懒”的解决办法。

情景三

“没愁吃穿,你有什么不开心的?”

|点评|

孩子愁的不是吃穿,而是作为一个人没有价值感,没有目标感,前途迷茫。青少年和父母不一样,父母有稳定的工作,有孩子有家庭,有自己的社会定位和角色定位,而这些孩子都没有。青少年在这诸多问题面前徘徊挣扎,而钱解决不了这些问题。父母需要帮助迷茫中的孩子,一起找到生命的方向,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

|家长应对|

“我们一起去发展发展你的兴趣,看看你的生活中的特长是什么,将来想做什么。”

家长应该仔细观察孩子的生活行为,在小事上发现孩子的喜好和性格特征,比如敏感的孩子可能适合学文,擅长讨价还价的孩子可能适合谈判工作。保持良好的沟通频率和深度,减少“你今天怎么样啊”,“我挺好的”这样的无意义对话。应该问“我发现你今天没有昨天那么精神,是在学校发生了什么事吧?和我们说说,我们学生年代不开心的事也可多了!”同时,了解孩子的就业意向,并告诉他们这样的工作在现实生活中是什么样的,带他们去尝试做一做他们想做的事情,不断“试错”。

情景四

“爸妈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把你治好。”

|点评|

你们的不顾一切,是他们的沉重负担。父母的决心是巨大的,但这样的说,让同样关心家庭的孩子,感到自己是造成这个家如今惨状的罪魁祸首。这样的负罪心理足以将已经抑郁的孩子压垮。

|家长应对|

“父母都很在乎你的感受,我们一起努力。”

这个时候家长如果想要表示你们愿意不惜一切代价让孩子好起来的爱,不如直接说出这份爱。比如:“我们一家人一个都不能少,我们都要好好的,我们爱你。”直接的情绪表达比表决心来的触动孩子心。

情景五

“爸妈不指望你养老,你照顾好自己就行。”

|点评|

这让孩子既感觉到隐形的压力,又感觉自己是个废人,不被需要,被家庭排斥在了外面。孩子也是家庭成员的一部分,享受家庭的关爱同时,需要承担家庭的义务,这就包括好好对待自己的父母。不平衡的付出和回报会让孩子失去主动积极性,降低自尊心和成就感。

|家长应对|

“父母可想你们了,今后工作了,常回家看看,注意身体。”

面对父母的付出,一个善良健康的孩子一定会愿意回馈父母对自己的爱,并且从这种回馈中感受到爱的交流,形成一个爱的轮回。只有付出才有收获,不让孩子付出,他不可能收获内心的满足。

情景六

“你好乖巧/懂事/优秀 。”

|点评|

让孩子觉得自己就是个听话的工具。不是一个有独立思想和人格的人,是家长的附属品或所有物。这样会让孩子首先失去自主判断的能力,继而丧失作为人的价值感和人生的方向感,一辈子都不真正知道能让自己幸福的是什么。

|家长应对|

“你是一个真诚善良有主见的人。”

孩子应该在父母的支持下自发地寻找自己的兴趣爱好所在,父母最初需要肯定的只有他们基本的作为人的善良品质。因为如果孩子发自内心喜欢一件事物,他们会有自发的激情去做好,不需要人为干涉发展方式。

情景七

”我们就指望你了,你是我们的希望。”

|点评|

你们知道这样孩子的压力有多大吗?这是现在独生一代的普遍问题,一家人的注意力和期待都落在一个人身上,如果不是单纯的爱,而是希望TA成为什么样的人,或者在言辞中流露出对别人孩子是什么样子的羡慕,这种“关心”就会具化成压力,让孩子觉得自己还没有想明白要成为怎么样的人,就被规定成了什么样的人,对生活丧失探索的兴趣,失去“活力”,而抑郁症患者的通性就是丧失“活力”。

|家长应对|

“你是一个有责任心,懂得感恩的人。”

责任心是一个成年人或者逐渐成为成年人的人必须有的品质,家长需要教导孩子有责任心,为自己和自己做的事负责,他才能顺着生命自带的活力,完成他的使命,让家长宽慰。有研究表明懂得感恩的人自己也是幸福的,父母教育孩子懂得感恩是双赢的。

情景八

”可怜天下父母心,你真是一点良心都没有,白养你这么大。”

|点评|

原来你养我就是为了防老的,我就是个储蓄基金。养孩子极强的目的性会让孩子感受不到爱而是利用。这样的说话方式即使是无心的,也会让孩子对父母失望,即使知道父母为自己做了很多,也心有不甘,没有办法接受这样的付出,对待父母的关心就像对待商品一样,产生一物换一物的认知。

|家长应对|

“我们也是第一次做家长,有很多事情都没有做好,可能我们的出发点是为你好的,但这并不是你想要的。对不起。”

从孩子想要什么出发,而不是你想给什么。不问就给,还要求对方必须感谢就是强买强卖,如果在对方看来你给的是堆垃圾呢?换成谁也不开心。

情景九

“你为什么天天崩着一张脸?多笑笑不好么?”

|点评|

孩子不开心为什么要笑。他连表达我自然情绪的权利也没有了吗?不但不关心孩子为什么难过不笑,还指责他,孩子就没什么可和父母说的了,因为尊重都是互相的。

|家长应对|

“我们观察到你好像不太开心,我们活了那么多年了都还烦恼不断,可以和我们说说呗。”

让孩子说出“不笑”背后的原因,愿意和你们坦诚真实的对话。孩子不笑不是因为TA不想笑,是因为TA遇到了让TA笑不起来的事,解决了让TA不笑的原因,TA才能笑起来。

情景十

“你化学,写作,绘画能力那么好,一定能成为化学家,大作家,大画家。”

|点评|

过度拔高,孩子享受的本来是过程,而父母只在意结果,孩子成为完成你们期待的机器,压力巨大,丧失了内驱动力,消极悲观不自信。孩子需要的是父母对TA享受学习或者做事过程的感同身受,和每一个小阶段达成目标时的喜悦的分享。而不是单单对结果的看中,对于孩子,开心的不是名誉和地位,而是享受事情本身。

|家长应对|

“这些分子排列真有趣,你写的东西真富有情感,我们都被感动了,你画的画真好,这个细节和颜色,太能触动我的内心了,就像给我制造了一个梦境一样。”和孩子一起感同身受最好,如果不行,注重观察做事的细节和过程,将它描述给孩子,如“我发现这幅画色彩偏暖”或“你写的人物我好像就在身边遇到过一样”而不是说做它能带最终来什么成绩。

未来心理,爱您更懂您!让我们一起成长,解救我们的内在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