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就是好事吗? | 让病态自恋见鬼去吧
这是一个真实的场景。 当我觉得我应该写点东西,打开电脑却又写不出来的时候,这个时候我对自己开始了自责,“我应该能写出很好的东西,但是我却没有!这说明我太糟糕了。” 现在我们来以精神分析的感觉,用对心理活动的理解来感受一下这句话,“我应该能写出很好的东西”——这是一种自恋,一种超越自我能力现实的自我期待,好像能写出很好的东西,这是理所应当的。可能来自于早年父母的期待,最终内化成自己对自己的期待,内心觉得这是一个最低的要求,但意识不到,这其实可能是一种过高的要求。 “但是我却没有!”——这是一种对自己的自责,好像我有一件应该做的事情却没有做,在我的内心似乎住着一个审判者,一个严厉的法官,他在指控我,竟然没有做到一件我应该做到的事情。这个声音,可能是严厉的父母内化在我内心深处的声音,而他们的这种“你必须,也应该做到”的声音听起来像是不可触碰的“底线”,但其实这不是底线,而是超越了我的承受力和能力的极限。 “这说明我太糟糕了!”——这是一个来自内心的评判。但是这个评判的依据是什么?如果被评判为“糟糕”的依据是内化的父母所给的评判标准,那么是的,写不出来好东西的自己太糟了,因为这远远达不到他们的期待。但是如果我带有觉察,那么也许我会质疑这个评判标准,这究竟是谁的标准,这个标准的参照体系是什么,它客观吗?符合实际吗?有多少人能做到?我是做得最差的吗?抑或,只是在我的父母看来,我如果没能达到他们所设立的那个目标,我就是太差?有同感的看到这里请举手。我说的是一个我生活中的真实场景。也许和瞬间跌入自责以及自我否定自我批判的人所不同的只是,我能够有觉察。这就是一种心理学的姿态,这是一种精神分析的方法,是我们可以去培养和学习的。当我听到自己内心飘过那样的声音,当它强烈到我无法做到置之不理,如果我会在意这个声音,那么我就会去思考,这个声音,究竟意味着什么?它如何而来,它的内涵是什么? 我思考它,以免我被它控制。我去认识它,以免我被它吓倒而跪地求饶。我去辩证地看待它,以免我被带入那个偏执的世界里。在那个世界里,一个人不可以犯错,做不到父母期待的不够完美的孩子就是糟糕的,不应该被爱的,没有价值的。 在这样的思考之后,我理解了它,这种理解,就像一台x光机,让我把它里里外外,甚至是久远的历史(家族代际)都看得一清二楚。在这样的“思考”和“理解”之后,它便不再那么强大,它就不再能主宰我的情绪,不再能轻易地将我的自我认知拉到谷底。我说过一定的自恋是健康的。在精神科临床诊断的领域,有一种病理性的自恋,这当然是不健康的。在我看来,不健康的自恋,并不能说是自恋不足,或者自恋太多,而是指,你的自恋和你实际的能力、关系、环境,即你的现实无法协调到一致的状态。那你就会很难受,甚至会抑郁,会自恋崩塌。 就像前面举出的情境,比如一个人,在工作上给自己的预设是,假如以100分为标准,他给自己今年定的目标是完成70分,而他的能力、环境刚好可以让他比较轻松的,至少不用耗竭自己,就可以达到70分的目标,然后他完成了,他的自恋得到了满足,被维护了“我足够棒的感觉”,他肯定和奖励自己。这是一种自恋和现实刚刚好达到平衡的理想状态。 我再举出另一个例子,同样的这个人在工作上给自己预设的目标,以100分为标准,他给自己今年定的目标是90分,而且还浑然不觉这是个比较高的目标——为什么呢?因为他有过度的不健康的自恋,和实际能力,环境不符,但是他可能从小就活在父母极度的自恋里,所以父母对孩子投射了不合实际的期待,极为严苛,于是这个孩子也建立了这种不健康的自恋,所以这个孩子无法允许自己做不到,无法意识到这是个严苛的要求,他所想的就是,这是个基本的要求,我是必须要达到的。 最后的结果就是他要么耗尽自己所有的精力去达到那个90分,达到了,稍微松一口气,下次订个更高的符合病态自恋的目标,要么就是耗尽了自己也没达到,他没达到不切实际的90分,却因此无法原谅和接受自己,陷入了深深的自责。 后面这个例子,说的就是不健康的自恋,让我们痛苦的原因。这个自恋,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它的起因是父母的病态自恋,父母人格的虚弱——父母人格虚弱,所以在幻想层面他们需要幻想自己无所不能,所以他们脱离现实的认为自己可以培养出非常不同寻常的孩子,所以不管孩子做到什么程度,他们都会觉得是不够的,或者是应该的——在这样长期的父母的养育和期待里,这个孩子就被玩坏了。 他无法建立真实客观的自我标准。他完全被父母病态自恋的标准俘获。活在了那样一个有问题的自我标准里,无法识别这其中的问题。无法于不可能中看到不可能(“这是必须要达到的标准”),无法于严苛中看到严苛(“这哪里严苛,我就是对自己太放纵了”)他们的世界其实失准了。失准的意思就是,当这个人给自己定的目标其实已经是九十分了,但是他识别不了,他觉得自己只是想做到六十分,用我一位来访者的话说就是,“我根本不是六十分甚至不是零分,我是负分。好像我不做好一些,我就是欠了一大笔债了”。他们看不到真实的世界,和真实的自己。所以,活着就变成了一件很累的事情。很多父母去养育孩子,他们因为人格的问题对孩子赋予了不切实际的期待,父母对孩子只有两种极端的态度——你必须做得完美,你要彰显我的优秀,满足我的自恋;如果你不能完美,那么你就太糟糕,你就是个亏欠者,是负分。从养育来说,这是一件有点悲伤的事情。但也是生而为人的局限。去意识到,你已经内化了父母病态自恋的标准,成为了你自我要求的声音,这就是你的成长和跨越。有人看到这里问那我怎么办?回到文章的第一部分,尝试着分析拆解,和那个内心的声音对话,看看能否建立新的体验。看看你能不能有一次不被那个声音抓住。试试,但不要对自己又一次提出什么要求。 此时此刻,你如何看待你自己?你对你自己还满意吗?还是,你被那个病态的自恋带来的病态标准抓着,还在和它缠斗呢?但即使你是后者,即使你还在缠斗,我仍然会说,你是一个战士,你很勇敢。你或许还没有赢,但你也没有放弃。继续吧。 作者简介:
扫描下方二维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