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自伤,初中3成高中4成,好好的孩子怎么就抑郁了呢?如何预防

文 / 何何的健康日记
2021-03-25 09:19

刚看了一个“11岁留守男孩子上吊自杀”的消息,现在又看到“大二男生自伤”的消息,两个悲剧同时占据教育热榜第一第二的位置,面对此类悲剧,我们不仅要问:好好的孩子为什么就不想活了呢?要抑郁多久才会有勇气选择自杀?

今年两会,有一位政协委员提议:要在中小学全面进行抑郁症筛查,合理引导并干预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初次看到委员的提议,小徐老师还以为这是“小题大作”,直到看到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调查统计数据,我才知道,原来初中生有抑郁症倾向的占3成,而高中生则占到了4成,且程度严重的随年龄增长而增长。

小徐老师看到这个数据统计后,曾在我所在学校初三毕业班进行过不记名问卷,问卷中有这样三个问题:

问题1:“谁曾经偶尔有过自杀自残的念头?”没想到班上竟有75%的学生选择“有”;

问题2:“谁有过长达十几天心情压抑,厌世的情绪?”班上竟然也有35%的同学选择“有甚至延续时间更长。”

问题3:“是什么问题最容易让你陷入情绪低落中,无法自拔?”300多个问卷中,60%的初三学生选择了“学习成绩无法把握”,另有一部分孩子选择了“与家人、同学的关系恶劣”。

作为学校心理辅导老师,我最能明白,如果一个人的心理或情绪长时间段处于压抑、郁闷、委屈、无助、绝望,甚至产生自杀念头,那么可以断定这个孩子已经处于抑郁之中。

那么,向来不愁吃,不愁穿的孩子们,又是如何抑郁的呢?这当然和孩子的生活环境有关:

一、家长忙于工作,没时间和孩子谈心,只重视孩子成绩,孩子不良情绪得不到感情的慰藉,再加学习压力大,是造成孩子心情沉重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学校和家庭生活过于单一,除了三点一线的学习生活,没有兴趣爱好,更没有自由放松的时间,长期单调乏味的生活让孩子感受不到生活的快乐,久而久之,也失去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三、老师和家长对孩子“唯分数”的单一评价,让一些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孩子长期处于自卑的低自我价值感之中,低自我价值让孩子体会不到个人生命的宝贵。

四、孩子对个人生活及学习过于狭窄、单一的选择空间,很容易让孩子对自己失望。

现在的孩子从小到大的生活几乎全部围绕学习成绩,家长和老师对孩子学习成绩的重视,给学生一种“学习不好,考不上好大学,甚至个人能力有限就没有好的未来”的紧迫感,而当这种单一、狭隘的生存理念一旦扎根,孩子很容易陷入对未来的绝望之中。

那么,如何帮有抑郁倾向的孩子走出困境呢?

一、对家长和老师来说

1、家长和老师要多发现并肯定孩子的优点,激励孩子去发掘自己的潜能,勇于探索自己人生的无限可能性。

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最要不得的教育是将孩子的人生道路禁锢在一条路上,这种狭隘的观念会把孩子推入死胡同,而实际上,每个人只要不放弃努力和探索,每个人的人生都有无限可能性。那些从小就吓唬孩子“不好好学习,将来考不上大学,人生就会毁掉”的家长和老师,只能扼杀孩子积极创造美好生活的激情和信心。

2、如果发现孩子很长一段时间不愿与人交流,陷入消极、冷漠或动不动就流泪的情绪中时,家长一定联合老师停止对孩子施压,更不要对孩子进行侮辱性、指责性评价,尽量与孩子平等对话,打开孩子心扉,及早引导孩子走出不良情绪。

二、对孩子本人来说

1、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尽量及早解决令自己情绪低落的问题,或者转移对令自己情绪低落事情的注意力。

很多处于抑郁中的女孩子有记日记的习惯,在日记中自怨自艾,无法自拔,每对自己的“惨”状做一次记录,实则在加强自身的内心不良感受,一旦记日记会让自己的情绪更加低落,对自己的人生更加失望的话,那么要么停止记此类日记,要么去改变日记内容,去记录生活中那些美好的瞬间,去发现自己的优点,培养个人对生活的信心,让自己的心态和心情变得积极乐观起来,这样才有利于自己从抑郁困境中挣脱出来。

2、一旦发现自己长期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甚至抑制不住自杀倾向,一定要去寻求家长、老师或朋友的帮助或者直接看医生,寻求正确的干预和治疗。

总之,抑郁症已越来越低龄化,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应该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帮助孩子正确预防抑郁症,并帮有抑郁倾向的孩子及时走出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