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丨关于“生活好了,可为什么得抑郁症的孩子反而越来越多”

文 / 健康之路呀
2021-03-20 09:11

文:老友手札 普通心理咨询师

这两天看到了一个“明明现在不愁吃穿了,为什么得抑郁的孩子反而越来越多”这样一个问题,同时也有感于最近的一些文章,所以,想要说一些自己的看法。

不可否认的是,由统计得出的数据来说,得抑郁症的朋友确实是增加了。可相对于问“为什么越来越多”,我觉得“为什么会有人觉得‘不愁吃穿的时候,孩子就理应没有抑郁症’”才是真正值得探讨的问题,因为它换一种说法就是“明明家里挺有钱的,为什么你还会感冒呢”。

“家里的经济状况如何”这与“是否会感冒”、“是否会得病”之间有没有关系呢?

我想你问任何一个人这个问题,得到的答案都只会是“良田千顷不过一日三餐”这句话的延伸,而可能答案也会直白到“你开什么玩笑,有钱怎么了,再有钱那也只是普通人,只要是普通人他就会生病”。

是的,无论他的家庭状况如何,他都只是一个普通人,而只要是人,他就必然会得病。

说到这儿,你有没有发觉有一些双标呢?

抑郁症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什么觉得人得生理疾病正常,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周围却会出现类似“不该得”、“不得是正常,得了反而奇怪”这样的意思呢?

当然,我并没有想要用“是人都会得病”来回答“为什么得抑郁的孩子反而越来越多”这个问题,虽然它属于答案的一部分。但我想在这里你也看到了,这个问题将“不愁吃穿”与“不得抑郁”联系在了一起,甚至暗含“不愁吃穿就应该不抑郁”的意思。那你说这能说得通吗?

不可否认的是,确实有朋友是这样认为的,所以才有了这个问题。而如果一定要找出一些“为什么现在得抑郁的人越来越多”这个问题的答案,那不好意思,这样的看法以及秉承这样看法的朋友,其实就是原因的一部分。

我明白这样的表述,可能会让一些朋友不舒服,因为他们虽然对抑郁知之甚少,但也是打心底关心抑郁这个群体,并且也实实在在的做了一些“自己认为是对对方有利”的事情,可好的初心就能代表所有么?

好心办坏事又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更何况我们自己也是抱着自以为最好的初心在对待自己。我知道这句话听起来略微有些绕,不过一开始的问题、接着的解读,以及生活中种种类似“一边熬夜,一边护肤”的状况,其实都在轻声呢喃着同样一句话:“我是不可能得病的”。

如果是他人直白地把这句话说出来,我想大多数朋友都会嗤之以鼻,可如果我们仔细看看自己,我想你会发现自己的某些行为,其实也是在这个潜意识的支配下产生的。

但得病,奇怪么、异常么,又有什么不应该的呢?

人本身就是矛盾本体以及矛盾的体现,于是虽然理智上我们都知道“是人都会得病”,可无论是在自己真正经历,还是身边人陷入病痛时,我们似乎大概率又会陷入“明明好好的,怎么突然就病了”的疑问中,并会想尽办法使自己尽可能快的回归“正常”,也就是回归“不得病”的状态。

你看,谁都知道“得病很正常”,可实际做的时候却又表现出另外的样子。这是不是挺像口口声声地说着爱自己、关心自己、重视自己,却在自己“求救”的时候表示出不理解、不支持、没耐心,甚至否定的家长呢?

我们都会得病,这一点也不奇怪、这一点也不意外、这一点也不异常。但在很多时候,我们的观念就是“不得病才是正常的,得病了就肯定是异常的”。

“一个观念而已,调整过来就行了,为什么一定要反复强调这一点呢,你不是一直都说‘现实更重要’吗,怎么反过来看重这个观念了”,可能有些朋友心里会有这样的想法。

没错,人是要多看重现实的,而其中之一的现实就是“一些关键性的念头,会决定我们如何去看、去想、去做,以及如何解读收获的反馈”。

那假如现在的我们,秉承着“得病很奇怪,不得病才是正常”这样的观念,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无论在人生的哪个阶段,我们都可能会得病,这是一个改变不了的事实。

而在我们得病之后,我们就会在刚刚观念的基础上诞生出“我现在很不正常”这个解读。但从文学层面来看,这七个字确实没什么重要的含义,并且基本上每个人都能够理解。可不巧的是,这个解读是对自己、自己状态的评估。

试想一下,当你遇到一些举止怪异,或者明确散发出危险信号的人时,你会怎么做?

我想结果很简单,那就是你会为了避开风险、为了保证自己的安全,而远离这些人。这当然没什么奇怪的,毕竟作为生物来说,我们的主要本能就是“远离风险,保证自己能活着”,所以任何风险都会触发我们内心深处的生存焦虑,而焦虑便产生促使我们远离对方的力量。

但当需要远离的是我们自己的时候,又会带来何种影响呢?

你能离开自己吗?

你当然不能,所以,你并不会获得因为“远离刺激源”而带来的状态上的转变,所以内心中的焦虑依然存在、因为觉得“危险”存在,而带来的“自我提醒(危机感)”依然存在、想要摆脱与远离的冲动依然存在。

但我们确实离不开自己,所以“远离”的冲动并不能变成现实,并且持续性的不能变成现实。那么接着,挫败感、失望与自我否定就会悄然诞生,并很快将我们包裹得密不透风。

本来我们正经历着疾病,以及疾病带来的躯体层面的不适和心理层面的不良感受,现在我们还给自己增加这么沉重的压力,那这到底是协助自己,还是在给自己添堵呢?

当然,大多数时候我们并不能看到这些,所以这个模式发展到这里还没有结束,而是继续往下运行。

如果接下来我们经过治疗或者调整从疾病中走出来了,那刚刚提到的那些负面因素也会逐渐消退。可如果这个病,并不是那么容易好的呢?

我想,持续下去很快就会诞生出“我可能活不下去了”、“我没有希望了”、“我没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等想法,那你说,这是不是跟抑郁挺像的呢?

当然了,这里用的是“身心互相影响”这个角度,但要说明的是,即便没有明确的疾病,也有可能产生抑郁情绪,并由此诞生出抑郁症。

对于这一点我想做一些补充。

在这里最重要的其实并不是“我得的病什么时候好”,而是刚刚的那个观念,以及围绕它诞生的模式。
我们的观念就好像一个过滤条件,它协助我们筛选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信息。其中不符合条件,或者说不足以引发警觉的信息,就被我们自然忽略或放到一边,而那些符合条件的,则会诱发与观念相关的模式。

但这里的诱发因素并不是疾病本身,而是疾病带来的不适感、我们想要控制,却控制不了疾病本身,以及疾病疗愈进程的无助与危机感、疾病与健康和生存的关系(触发生存焦虑)等因素。那么,能带来这些的可不只是疾病,还包括了生活压力、当下的窘境、不切实际的目标、认知问题、自身状态等方面,而你也知道这些方面的问题,往往是同时存在的。

那在这个层面,似乎确实回答了“为什么抑郁的朋友越来越多”这个问题。

当然了,与抑郁症相关的因素包括了生理、心理、习惯、社会、原生家庭等诸多方面,所以这个回答只是这个问题答案的其中一小部分罢了。

不过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而这份重要不仅是因为我们的认知是什么样,我们的世界就是什么样,更因为得病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与正常的事情作对,不就类似于“觉得呼吸太累,所以逼迫自己不让自己呼吸”一样荒谬吗?

可能从这个角度,也会有朋友认为,“这其实挺符合弗洛伊德老爷子‘生死本能’概念的”。

没错,这里面确实包含了“特别浓烈的生的欲望(控制、摆脱、想要活得更好与更更好)”。但换个角度来说,也许就是这份浓烈才让我们忘了“我们只是普通人,我们会有生老病死”、才让我们将正常存在的难受,当作洪水猛兽、才让我们一出现难受,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解读”,而不是“如何相处”、才在问题暂时解决不了的时候,让我们产生“我的人生没有希望了”这样的想法,而不是“这没什么奇怪的,解决问题本就有一个过程,再说了,解决不了,带着问题生活也就好了”……

不能生病、不能难受、不能情绪低落、不能有抑郁情绪……我们把自己面前那一条条虽有不适与风险,但又正常的不能再正常的路给堵死了。那请问这样真的能让自己一直都好吗、我们真的能过上这样的生活吗?

其实我知道,你还想再试试,因为你真的很想达到这种状态,但其实问题并不是“能不能达到”,而是有很多东西,你确实暂时接受不了,即便它非常正常。

大概“学会接受”、“学会如何与现实相处”,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进行的锻炼吧。

感谢朋友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