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分享,脑卒中(脑中风)的康复治疗

文 / 儿童的健康成长
2021-02-27 00:38

脑卒中,也称之为脑血管意外,是指突然发生的、由脑血管病变引起的局限性脑功能障碍,并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或引起死亡的临床综合症。

它包括脑梗塞、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们压力不断加大,以及日常饮食的不均衡,脑卒中的发病率日益增长。

为了最大限度的降低死亡率、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应及时住院抢救治疗,并同时进行早期积极、正确的康复治疗。

早期康复是降低致残率的关键。通常主张在生命体征稳定48小时后,原发神经病学疾患无加重或有改善的情况下开始进行康复治疗。一般来说,脑梗塞病人在发病后5天左右即可开展康复训练,脑出血病人在发病后10天左右即可开展康复训练。

脑卒中的康复治疗包括运动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心理治疗、高压氧、矫形器的应用及传统康复治疗等方法。

康复的项目还包括感觉障碍、言语障碍、吞咽障碍、认知障碍等的康复治疗。

其治疗过程按疾病不同时期分阶段进行,不同时期康复目标及治疗方法都有所变化。

首先是急性期的康复治疗。一般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患者病情稳定48小时后开始进行,治疗目的是预防可能出现的压疮、关节肿胀、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泌尿系和呼吸道的感染等。同时,配合患侧各种感觉刺激和心理疏导,以及相关康复治疗如吞咽功能训练,发音器官运动训练、呼吸功能训练等,有助于患者受损功能的改善。

主要训练方法有:

良肢位的摆放(抗痉挛防关节脱位),患肢的被动运动(保持关节活动度防关节肿胀),正确适量的床上运动(翻身、侧移、桥式运动等),物理因子治疗(功能性电刺激、肌电生物反馈和局部空气压力治疗等),传统疗法(按摩和针刺治疗)。

其次是亚急性期(恢复早期)的康复治疗。

主要目标除前述的预防常见并发症外,应以减轻患肢肌痉挛的程度和避免强化异常模式为主,促进分离运动恢复,加强患肢的主动活动并与日常生活活动相结合。

主要治疗方法有:

软瘫肢体强化治疗(利用躯干肌的活动促使肩胛带骨盆带的功能恢复),床上与床边活动(肢体运动、卧坐转移、坐站转移、床边站等),坐位运动训练(坐位平衡训练、坐位上下肢运动训练等),站立活动(起立床训练、患侧下肢负重训练、站立平衡训练、上下台阶训练等),辅助步行训练,物理治疗(抑制痉挛肌的物理治疗),传统康复疗法,作业治疗等。

恢复中后期的康复治疗,

主要治疗目标是加强协调性和随意性运动为主,并结合日常生活活动进行上下肢实用功能的强化训练,同时主要抑制异常的肌张力。

主要有上肢、手和下肢的治疗性活动,协调性训练,步行训练,作业性治疗活动和辅助器具的应用。

最后是后遗症期的康复治疗。

后遗症期是指患者由于颅脑损伤过于严重、未及时进行早期规范的康复治疗,治疗方法或功能训练指导不合理等原因,而表现出患肢控制能力差,手功能障碍,偏瘫步态,足下垂步态等后遗症,经过各种治疗在相当长时间内也不会有明显改善的时段。此期的康复治疗应加强残存和已有的功能,以进行代偿性功能训练、辅助器具的应用训练为主,同时注意防止异常肌张力和挛缩的进一步加重。

根据相关调查表明,在脑卒中存活的患者中,

进行早期、积极的康复治疗,可使90%的存活患者恢复独立行走和自理生活,可使30%的患者恢复原来的工作。

相反,不进行康复治疗,

上述两方面恢复的百分率相应地只有6%和5%!

声明:仅为交流学习,所有权归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