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扎火燎似的莫名疼痛,其实是神经痛!

文 / 信托健康产业
2021-02-05 18:35

有时火辣辣的痛,有时像针刺一样痛,碰都不能碰,晚上疼得睡不着,有时候不痛但是皮肤像蚂蚁爬,是怎么回事啊?

而我们很可能会说:你这是

神经痛

作者:耿德勤

1

什么是神经病理性疼痛?

其实神经痛就是神经病理性疼痛(NP)的简称,它是由躯体感觉神经系统的损伤或疾病而直接造成的疼痛,它属于一种慢性疼痛,疼痛表现为自发性疼痛、痛觉过敏、异常疼痛和感觉异常等临床特征。

NP是人类最难治疗的疾病之一,发病率大概7%左右,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约有1600万以上病例。

国际疼痛学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IASP)于1994年将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Pain,NP)定义为:“由神经系统的原发损害或功能障碍所引发或导致的疼痛(Pain initiated or caused by a primary lesion or dysfunction in thenervous system)。2008年,IASP神经病理性疼痛特别兴趣小组(NeuPSIG)将该定义更新为:“由躯体感觉系统的损害或疾病导致的疼痛”(neuropathic pain is defined as pain causedby a lesion or disease of the somatosensory system)。

新定义发生了如下重要变化:

用“损害”或“疾病”取代了“功能障碍”

用“躯体感觉系统”取代了“神经系统”,使其定位更加明确

以往中文名称有神经源性疼痛、神经性疼痛、神经病性疼痛等,为了确切反映以上定义并兼顾中文语言习惯,建议将其统一称为“神经病理性疼痛”。

神经病理性疼痛分为周围性和中枢性两种类型,不同类型的疼痛具有相似或共同的发病机制。常见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类型见表1。

以上表内疾病的定义和分类并非毫无争议,例如,交感相关性疼痛如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I型(CRPS-I)、纤维肌痛症(FMS)、内脏痛等,按新定义不属于神经病理性疼痛范畴,但在临床上仍然参照神经病理性疼痛来治疗。

2

4种最常见的神经病理性疼痛

1. 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

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一种类型。多见于血糖控制不理想的 1 型男性糖尿病患者,或者突然发生血糖波动者,如酮症酸中毒等。临床表现为体重快速和明显的下降,周围神经损害以远端为主,主要症状是疼痛、烧灼感和针刺感。

2. 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临床常见的颅神经疾病,多发生于成年及老年人,高峰年龄在 48~59 岁。临床表现为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的反复发作的短暂性剧烈疼痛,呈电击样、刀割样和撕裂样剧痛,突发突止。每次疼痛持续数秒至数十秒,间歇期完全正常。

疼痛发作常由说话、咀嚼、刷牙和洗脸等面部随意运动或触摸面部某一区域(如上唇、鼻翼、眶上孔、眶下孔和口腔牙龈等处)而被诱发,这些敏感区称为「扳机点」。为避免发作,患者常不敢吃饭、洗脸,面容憔悴、情绪抑郁。发作严重时可伴有同侧面肌抽搐、面部潮红、流泪和流涎,又称痛性抽搐。

3.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定义为带状疱疹皮疹愈合后持续 1 个月及以上的疼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病理性疼痛是急性带状疱疹疼痛的延续表现,发病率为7%~27%,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

PHN 是最常见的一种神经病理性疼痛,可表现为持续性疼痛,也可缓解一段时间后再次出现。常见于单侧胸部、三叉神经(主要是眼支)或颈部。PHN 的疼痛部位通常比疱疹区域有所扩大,极少数患者会发生双侧疱疹。

疼痛性质多样,可为烧灼样、电击样、刀割样、针刺样或撕裂样。可以一种疼痛为主,也可以多样疼痛并存。30%~50% 患者的疼痛持续超过 1 年,部分病程可达 10 年或更长。

除具有神经病理性疼痛一般特征外,尚可伴情感、睡眠及生命质量的损害,全身症状亦较常见,如慢性疲乏、厌食、体重下降、缺乏活动等。

4. 中枢性疼痛

常见的如卒中后疼痛,多发性硬化相关性疼痛,帕金森病相关性疼痛,脊髓疾病相关性疼痛等。

3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病因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产生有很多原因,包括从物理、化学损伤到代谢性复合性神经病变。尽管患者的临床症状相似,但其病因却各不相同。

外伤、代谢紊乱、感染、中毒、血管病变、营养障碍、肿瘤、神经压迫、免疫与遗传等多种病因均可导致神经损伤。

常见病因包括:糖尿病、带状疱疹、脊髓损伤、脑卒中、多发性硬化、癌症、HIV感染,腰或颈神经根性神经病变和创伤或术后神经损害等。

3

临床表现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具有自己独特的性质和特点,包括自觉症状和诱发症状。主要表现为病程长,多数超过3个月。通常疼痛部位与其受损区域一致。多数原有致痛的病因已消除或得到控制但仍存留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常常伴有情感障碍。

其疼痛的特点如下:

1. 自发痛:在没有任何外伤、损伤性刺激情况下,局部或区域可出现疼痛。

2. 疼痛部位可因轻微碰触,如接触衣服或床单,或温度的微小变化而诱发疼痛,为非伤害性刺激引起的疼痛。

3. 痛觉过敏:指对正常致痛刺激的痛反应增强。

4. 疼痛性质:患者疼痛性质不全相同,以牵扯样痛、电击样痛、针刺样痛、撕裂样痛、烧灼样痛、重压性痛、膨胀样痛及麻木样痛较多见。

5. 感觉异常:可有感觉异常(paraesthesias)、感觉迟钝(dysesthesias)、瘙痒感或其他一些不适的感觉。

4

治疗原则

早期干预,积极对因治疗;

有效缓解疼痛及伴随症状,促进神经修复;

酌情配合康复、心理、药物等综合治疗;

恢复机体功能,降低复发率,提高生活质量。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药物治疗策略 是“缓解疼痛,保证睡眠”,这也是NP药物治疗的基本策略。

在临床实践中,应用药物改善患者睡眠,减少患者的紧张与焦虑,使神经组织及其周围的血流得到保证,堆积的炎症物质才能减少,疼痛程度方能减轻。

临床上选用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如加巴喷丁、普瑞巴林、或阿片类镇痛剂如曲马多、羟考酮等有较好镇痛效果。但治疗需一段较长时间,主张使用控释剂型。

需要注意的是: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药物增减是非常有讲究的,患者最好在神经内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药物剂量变换,以避免药物剂量不足或药物的反跳效应(是指长时间使用某种药物,,突然停药后原来症状复发并加剧的现象.反跳会导致已经控制良好的疼痛再度出现,而且原控制剂量不能控制疼痛。

5

心理治疗

神经病理性疼痛属于一种慢性疼痛,心理因素在慢性疼痛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心理因素同时也会增加慢性疾病的诊断难度。慢性疼痛可能始于躯体损伤,但很快会发展为心理问题,所以,对于慢性疼痛的心理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关于慢性疼痛的心理治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直接积极增强疼痛行为

有些病人在公共场所所有的行为都是与他人交流疼痛,包括语调、讲话内容、步态、姿势、面部表情等。若长此以往,会对病人不利并增加其痛苦。在心理治疗时,医师将会对病人这种直接加强疼痛行为很敏感并将试着去减少这种行为。

2. 间接积极增强疼痛行为

逃避行为是加强疼痛和丧失能力最常见的形式,病人将会持续地躲避诱发其疼痛的环境并相信这种逃避可以镇痛,而实际上它反而加重了疼痛。病人会尽量做自己感觉好的事而少做使疼痛增加的事,长此以往可能会导致整个活动的减少。

这种方式在心理治疗时可通过鼓励病人制定时间表,根据所制定的计划做事,并尽可能的达到目标而纠正

3. 积极增强有益行为

慢性疼痛病人很少能主动加强好的行为,他们甚至会减少甚至避免这种有益行为。在心理治疗中,医师会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鼓励病人及其家属积极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加强这种健康有益的行为。

4. 生理适应和作用

有的慢性疼痛病人会失去一些正常的感觉、生理应激和紧张度,这些症状常被误认为是疼痛引起的,实际上这是疲劳或生理性废用引起的。我们可以通过增加一般适应力,减轻疲劳,从而减少或减轻这些症状;而且病人在这些方面取得成就后,还可积极的自我加强有益的行为。

5. 认知的重新构建

应鼓励病人去培养自我否决、自我诋毁想法的自动认识。接着鼓励他们去检测这些想法的真实性并想办法去挑战这些想法的前提。

这是培养一种对比性正确观察事物的能力,可理解感觉中的想法因素和想法中的感觉因素,这种能力支持一系列治疗的经典内容,包括交流技巧,提出问题并验证和解决,对付愤怒,减轻应激及发展一种自我松弛的反应。

神经病理性疼痛,此生最好不再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