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150定律:你一生会结交多少朋友,从出生那一刻就确定了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所谓朋友分两种。
一种是真正的朋友——知根知底、能交心、可互助、相互理解和支撑。
一种是认识而已,泛泛之交,点头之交,知道有这么个人存在,不得罪,也没兴趣深入交往。
人一生中到底需要几个朋友?答案不一而足。但无论交几个朋友,想要获得心理和灵魂的满足,这几种朋友是一定要交的——
- 01. 诚信的朋友
- 02. 有上进心的朋友
- 03. 能指出自己错误并提携自己的朋友
- 04. 能理解自己并放大自己的优点的朋友
这几种朋友,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是有益无害的。而且常言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跟这一类朋友在一起,人生的每一天都会过得有价值有意义。
人一生要交多少朋友,其实与朋友的数量并无关系。
有人微信朋友圈里加了5000人,深夜想聊天时却找不到一个可以说说心里话的;有人社交生活丰厚到安排不过来,真正有事儿碰上人生低谷时,平日里的“朋友”们却一个个躲着走。
你不能怨别人踩底拜高,也不能责怪世态炎凉。
因为终归所有的一切都是自己吸引来的,你不择取,自然鱼龙混杂,尤其是“交朋友”这种本来就应该讲质量而不能靠数量的事情。
交朋友,除了选择人品、性格、兴趣爱好之外,讲求实际的说,为了自己在工作生活中更便利,还有这些职业的朋友是需要去认真筛选后结交一下的——
- 01. 政府部门政务公务员
- 02. 医院主治医生级别以上的医生
- 03. 小学至大学的老师、讲师、教授
- 04. 交通管理部门交警
- 05. 税务局办事人员
- 06. 派出所民警
- 07. 出入境办理工作人员
- 08. 律师、IT从业者
- 09. 媒体记者
- 10. 经商生意人
以上职业是目前社会结构中最为常见的,也是日常生活中每一个人都避无可避的。
理性地说,在不违背本性和本心的前提下,跟这些领域和职业的人交朋友,理所当然会获得更多的社会信息,从而解决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的难题。
生而为人,在维护本心的前提下做一些看似势力却无可厚非的选择,也算是自然进化的一种。
一个人一生中会有多少朋友,其实是有答案和生物依据的。这一点,心理学家邓巴早就在研究中发现了。
如今社交网络发达,人人都有粉丝。每一个人都能成名5分钟的社会大环境,让所有人都误以为朋友越多越好,越多越能证明自己的魅力与成功。
但现实真如此吗?有很多朋友的人真如大家认为的那样,快活、成功、自在吗?一个人的朋友越多,是不是反而违反了一些基本原理和规则呢?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心理学家邓巴的观点和研究结论。
首先,你得知道什么是“150定律”。
150定律,即著名的“邓巴数字”。
20世纪90年代,英国牛津大学的人类学家罗宾·邓巴(Robin Dunbar)提出一种理论:
一个人交朋友数量的最高上限,是150人,如果超出这一数值,不仅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还会降低自己在各方面的效率。
罗宾·邓巴表示,生物学研究结果表明,一个人的大脑认知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就像是上帝在造人时,刻意给人的大脑认知设置了一个极限阈值,人无法超越这个阈值。它限制着物种单个个体搭建社交网络的规模。
这是因为:人大脑新皮层的大小是有限度的,有限度的大脑皮层所提供的认知能力,只能使一个人维持与大约150个人的稳定人际关系。
也就是说,社交网络中人们可能拥有超过150名好友,甚至更多。
但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大约只能与150个人建立起“内部圈子”。而“内部圈子”里这些好友,有可能一年才联系一次,彼此之间的关系非常松散。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一个人的精力只允许他以这种松散的方式维系着与其他人的关系,这是由人的大脑生物属性而非个人能力决定的。
邓巴的这一理论,被广泛运用在人力资源领域。根据这一理论,人力资源从业者很容易判断出一个应聘者的朋友圈有效效能和范围。
事实也证明,一个现代社会人总体社交人数不会超过150人,而精确、深入、准确、持续稳定交往的,不超过20人。
基于这一理论,我们可以推测的是,现代社会中每一个人都不是独立的,每一个人背后大概有150个人认识他的人。
也就是说,如果你赢得了一个人的好感,有可能就意味着赢得了他背后150个人的好感;反之,如果你得罪了一个人,很有可能就已经得罪了你根本不认识的那150 个人。
因此,人力资源从业者都会告诫求职者,在职场中,接触不同的人,要努力去赢得对方的好感,这样就能快速积累人脉资源,扩大自己的人脉关系网。
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很容易就能判断出自己的朋友圈到底有多大的效力。
朋友不是越多越好,圈子可能会铺得很大,但真正与我们保持亲密的人数,绝对不会超过生物属性所能维系的数量。
一旦超出,那些朋友关系,将变形为普通人之间的泛泛之交、点头认识之交,而绝对不会成为生命之交。
当下社会中,发达的社交网络,的确给了人们密集的机会产生联系,却未必给人们更好的交流;虽然在物理上拉近了人们的距离,却未必能加深和增强人们之间的亲密。
某种程度上社交网络工具不断激发人们社交的激情和天性,却也逐渐磨平了人们相互面对面沟通的能力。
所以,正如邓巴理论所揭示的那样,拥有朋友的确让人感到幸福满足。
但这种社交的幸福感不是因为人数庞杂众多而来的,它的质量来自精准少数人群,而非来自庞杂的人群,来自于沟通的深度而绝非频繁交流的频率。
人一生要交几个朋友?现在你应有所判断和了解了。
小心,千万不要让技术让你的朋友质量变得越来越扁平和肤浅。
认真审视一下自己的朋友圈吧,少做无用社交,多与少数知心人沟通联系,为心理和情感做更深厚有质量的积淀和建设,让人生有更美好的体验。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 Erikson, E.H. (1959). Identity and the life cycle: selected papers.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
Nkwcomb, T. M. The varieties of interpersonal at- traction, In D. Cartwrighl & A. Zander (Eds.), Group dynamics. (2nd cd.) Evanston: Row, Peterson, 1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