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真正的智者,都只过“1%的生活”

文 / 健康中国观察一点号
2021-01-21 00:17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如今的我们已经有了相当不错的物质生活水平,这是由于近几十年国内经济飞速发展,我们的生活比之前好了太多。

但是在我们的父辈正值壮年的那个年代,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时,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其实相当有限,相信有印象的人们都会记得。但为什么回忆起小时候,我们总会觉得当时很幸福、很快乐呢?

因为在社会飞速发展的同时,我们其实也在随着社会而发生变化。

比如在几十年之前,许多物品都是很难得到的,像粮油、白糖、米面等等,这在今天是难以想象的。所以在那个时候,很简单的物品就能够使我们得到满足。

在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中,对于我们自身对于周边事物的感受范围,有一个定义,叫做感受性。人类的感受性相对来说是比较低的。

一般来说,如果对于周边事物的感受能力强,那么其实不是太好的事情,因为这意味着外界的事物比较容易影响我们。

反之亦然——当我们对周边事物不太敏感时,则更容易专心。

所以这样一来,我们也许就可以明白为什么才十几二十年的变化,就会让我们觉得如翻天覆地一般。

但是现如今随着科技和经济水平的发展,在我们周边可供我们选择的事物类别也增加了,比如现在我们如果想娱乐一下,可以选择餐饮、观影、网吧、棋牌、游乐场、桌游以及各种真人体验项目,这在以前可以说是不敢想的。

就像之前说的,这其实不是一件好事情,因为多元的选择余地,反而会使我们像是被束缚住了,不知道应该怎样做选择。

我们的父辈则不然,由于一直保留了几十年之前的生活方式,所以他们可以在今天也延续这种方式,可以概括为1%的生活。

1%的生活也可以被称为极简主义生活。

顾名思义,也就是删繁就简,将生活中冗杂的成分都去掉,只去尝试应该的生活。

最简单的,在装修时,大部分人会倾向于选择表面华贵的精装修,不惜以大价钱来彰显自己所谓的“上流品味”。

这种行为往往只是为了迎合别人的看法,想在他人眼中成为令其羡慕的人,失去了本心。

极简主义则不然,拿装修来说,主人的所有一切出发点都是自己的需求,如果自己觉得不喜欢,那么无论多么奢华名贵的材料都是不需要的。

在消费中也是一样的,有的消费者秉承一个理念:只要打折了,就应该去买,如果这时候不买就相当于亏了。这种消费观只在乎商品表面价格,而不在乎自己是否需要这件商品。

只有真正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的人,才能放下一切,决心“断舍离”。

当你真正内心坚定,能够了解自己,就会放下贪婪,变得极简。慢慢舍弃并不需要的物品,斩断跟世界不必要的连接。

与其将百分之百的精力都用在追求无用的事物上,不如少用一些精力,同时将注意力放在那百分之一的自己应该注意的事情上,这样既可以活得更加轻松,也可以让自己更有满足感。

追求极简生活的人并非没有是清心寡欲的“性冷淡”作风,只是有时候生活越精简,杂念越少,欲望显得更珍贵。

我们印象中火红麻辣的川菜其实也存在一道特殊的菜品,以简单著称,那就是国宴级别的开水白菜。因为食材简单,但是烹饪技法很难,所以见其真章。

我们的生活也是一样,往往我们的追求过于复杂。

遇到的每个人都想交往,都想从中榨取利用价值,唯人脉至上,心想“认识的每个人日后都有用”,不管是什么火锅局麻将局还是鸡毛蒜皮局,都想去赴约,总担心如果不去就会错过什么。

其实,与其在宴会上长袖善舞给所有人发名片,倒不如觅得一良人,两人在角落里一心一意聊人生聊理想,安静看月亮。

只有当我们把自己欲望之外的多余事物删去,只保留自己心之所想,那么我们的生活才是真正快乐的。

怎样变得简单?

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要清楚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

只要确定了一个目的,那么剩余的都可以舍去,这就是简约生活的关键步骤。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

Thibaut, J.W. & Kelley, H.H. (1959)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groups.New York: Wil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