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物式养老”正悄然兴起:看似安享晚年,却在慢慢摧毁你的父母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老去的那一天,可是不管你活到多大的年纪,都不要被自己的刻板印象来捆绑自己。年龄其实就只是个数字而已,不管是多大的年纪,你都可以有自己的想要追求的生活的品质和价值。年龄并不应该理所当然地成为挡在老人们面前的大的阻碍。
幸福的晚年,其实并不是只是为了满足老人的生活物质和安全的需求这么简单。
其实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是对自由的追求,让老年人像年轻人一样的自由,这其中就是包括学习、工作、情感等的自由,这样才是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所在,这样才会让老人们活出自我,只要是拥有自由的人,即使是老年人,他的人生照样能够绽出光彩。
老年人欠缺的就是和年龄对抗的自由。
尊老爱幼一直以来都是我国优秀的传统美德。作为年轻人,对待老年人需要保护、孝敬,给他们让座是我们每一个作为晚辈的职责所在;儿女们对自己年老的父母的照顾,所谓的让他们“享福”就是不让他们洗衣做饭。
这样的初心是确实是好的,可是在行为上,这样往往很容易矫枉过正。
由于现在这样的“享福”的思想早就已经深入人心,导致人们逐渐就形成了一种老人就是“老朽”的想法,他们慢慢地失去了自理能力,生活中的琐碎事情都需要年轻人包办一切。
人们的一贯的老观念会以为只要给老人吃好喝好,满足老人们生活物质和安全的所有的需求,使他们安度晚年,便是对他们的最大的孝敬。
这样的想法也就导致了如今的这种“废物式”养老,这样不仅会加速老人衰老,也更是对他们人格的最大羞辱。
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老人们的寿命也是在逐渐地增加,老年人的健康状态也有很大的提升,绝大部分老人的生活都是可以自理的。我们要知道,作为一名老人,他们最大的痛就是服老。
人们都想让自己能够一直都处于足够年轻有活力的状态。很多人从退休开始,就认为自己成为了无用人。
人之所以活着,就是因为他有实现自我价值的用处,一个人若不被别人需要,其实就是等于死了,这是一件多么残酷的事情。
特别是现在的空巢老人以及留守老人,他们是一群丧偶,失独、无能的老人。任何人,孤独都会让人们产生厌世情绪,有的甚至还会伤及身体的健康。
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学者研究表明:一个长期孤独的人,会导致早死风险增加14%。
如果儿女们对老人所谓的孝敬就只是靠给钱、买东西,只是一味地满足物质上的需求,忽视心理需求的重要性,会加速老人们的死亡。
可是现实的事实是可悲的,一旦老人们对新鲜事物产生了一定的兴趣,试图向年轻人讨教,会使不少的年轻人产生不耐烦的情绪:“这个你不懂”“好好带孙子吧。”“这个给你说了你也不懂。”也就是这样简单的几句话,就切断了老人们与社会的联系。
面对这样的生活,谁还会有活下去的念想?
其实在日本很早就很关注这个问题,提出了一种护理理念:自立支援。也就是让老人们去做自己能够做的所有的事情,一旦遇见障碍或困难,就让护理员提供支持和帮助。
对于人们来说,“有作为”就等于“快乐”,老人其实也是一样的,他们是独立的个体,有自由意愿以及有归属和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在这些方面与年轻人是无异的。
所以,让老年人重获自由的方式就是需要我们打破社会对老人的固有认知。人们的固有认知是阻断社会前进的第一障碍。
这里有几条建议送给那些不愿被“废物式”养老绑架的老年人们:首先不要给自己设置限制。一个人老了就真的不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吗?其实不尽然。
一个人的年龄永远是无法定义你的,只有你自己相信自己是可以的。想想90岁的袁隆平,以及84岁的钟南山,高龄的他们依然奋战在自己热爱的工作岗位上。
沃克森夏安纳曾经说过:50岁的时候,你开始厌倦这个世界;60岁时,却是世界厌倦了你。一个真正老去的人,并不是因为他的年纪,而是在他内心就已经妥协承认自己老了。
要知道人们被局限的,从来都只是自己的思维,而并非年龄。不管你是多大年纪的人,都要对生活保持一份热爱;不去设限自己的人生,那样才能活得精彩。
其次,不要把自己活成子女的附属品。
很多人都没有明白,父母和孩子其实是两个独立的个体,不应该让彼此相互捆绑。
作为父母如果凡事都要围着自己的儿女转,这样不仅会让自己活得不舒心,还会招惹儿女们的嫌弃。父母为子女操劳一辈子,到老也是时候拥有自己的人生,需要彼此成全,不要让自己活成子女的附属品。
最后,不要让自己被“废物式”养老所绑架。
人们常说,年龄越大的人就越固执。老人们晚年若想要幸福,是离不开一个清醒且明事理的大脑。选好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这才是晚年最基本的幸福的保证。
老年人们不需要把自己局限在儿女的圈子里,靠自己是完全可以活出晚年的光彩的。
所以,平时一定要让家里的老人了解更多的新鲜事情,这样才会使得他们拥有一些归属感,有自我价值实现的感觉,从而感知生活的乐趣,这样才会使老年人活得轻松自在。
- The End -
作者 | 胖迪儿
编辑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Madrid, H. P. (2020). Leader Affective Presence and Feedback in Team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