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如果你的大脑中出现了这些东西,说明你已被他人洗脑操控

文 / 第一心理
2021-01-08 18:26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广告作为一种宣传自己产品以及观念的手段,越来越成为众多商家依赖的一种宣传方式。也许每个人都很熟悉广告,但是广告有什么内涵呢?

其实究其根本,广告的原理,就是利用反复的事物对人们进行一种洗脑以及心理暗示,让人们对某事印象深刻。心理学当中称之为“曝光效应”。

一旦某样事物在人们的观念当中,从陌生到熟悉,那么渐渐地就会拥有一定的群众基础,让人们对其产生好感。

当然,随着社会以及人类认识水平的发展,人们已经越来越不容易被人洗脑和暗示,这是因为见的东西越来越多,内心也越来越有一种定论。

这样解构广告其实是为了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当我们见识到某些十分消极的心理暗示或是“洗脑”,我们就会陷入一种危害之中。尤其是当个体正处于成长的关键阶段当中时,假如受到某些消极的暗示,就会受到十分显著的危害。

所以我们应该从以下这些方面去经常地审视自己的内心,来确认自己是否被一些消极的观点所影响。

首先就是非黑即白的观念。

中国传统讲究“中庸之道”,也就是避免极端情况,“过犹不及”。当这种“非黑即白”的观念对一个人产生影响时,此人往往容易会陷入一种十分极端的情绪之中,审视世间万物时容易产生偏激的观点,就像是一趟直直行驶的列车,这些人的思想绝不会“转弯”。

当他们看待人和事的时候,会简单地给其贴上一个十分主观的标签。

也许一个人只是对他们笑了笑,就会被当成是一个好人;相反,假如一个人只是有一件小事做得让他们不开心,他们就会将其定义为坏人,甚至会对其留下一些不好的印象。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之前震惊全国的马加爵。

就是因为一次娱乐时某位室友的一句话,让马加爵内心的自尊心受到了打击,他居然就残忍地杀害了四位室友,只有一位曾经帮助他带过饭的室友幸免。

这种行为是常人所不能理解的。难道说仅仅因为无意间一句话,这个人就是坏人、就应该失去生命?难道说只是帮他带饭,这个人就是一个好人、就可以幸免?

还有一种就是信念固着。

这一概念是心理学当中的一个常用的概念,其含义为个体对于某些事情产生的一种固有的观念,并且因此去“创造”各种理念去支持这种观点,并且很难发生改变。

比如说,很多年纪比较大的老人,之前过惯了苦日子,即便是经济水平已经很发达了,也依然十分节俭,甚至会吃一些有些变质了的食物。

当然还有在很多城市都存在的一个现象,那就是在早上上班的时间,很多老年人都会争先恐后地登上公交车、地铁,去早市买一些便宜的蔬菜。

这些现象往往会被老年人们的儿女们所劝解,并且告诉他们这是不必要的。但是效果同样是乏善可陈,老人们往往不会做出什么改变。

就像是他们十分难以理解社会上流行的一些事物一般,二者之间似乎存在着“鸿沟”。

当然,这些事情都是一些不太重要的小事,那么假如是一件大事,是一件影响很大的事情,产生的后果就会变得十分棘手。

一个案例就是世纪初震惊全国的“法轮功”邪教事件,就是因为观念固着,产生了悲剧。

还有一种就是从众。

从众心理这个概念最近一些年被大多数人所熟知,其实指的就是一种没有经过仔细的思考就依照身边人的行为去进行行动。

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来自集体的压力、所知信息缺乏、时间不足、内心不在乎等等。主要导致从众心理的原因往往是第一种。

最简单的就是,假如一个人站在街上,并且一直抬头往上看,那么其身边就会聚集越来越多的人,与他一起抬头往天上看。也许他只是流鼻血了,只是抬起头让鼻血止住,但是身边的人会认为是天上有什么物体存在。

现如今,随着网络和信息手段的发展,很多观念会在网上传播,人们会在无意间陷入一种“从众心理”,并且毫不自知。

比如说一些追星的人,会通过这种方式将很多人聚集在网上,并且宣传一些犹如“邪教”的观点,令人不禁产生恐惧。

当你在网上进入一些群聊等等组织,那么一定要注意,该群聊是做什么的?是否会产生什么消极影响?一定要控制自己的言行,毕竟互联网也并不是法外之地。

总而言之,假如你发现身边的人存在这样三种特点,那么一定要加以注意。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编辑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Psychological sc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