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老后难相处,你可能不知道,6种麻烦类型的解决之道
生而为人数十年,年龄渐长,突然发现父母白发满头。再仔细看,原来他们早已身背佝偻、步履蹒跚。只是,自己似乎还习惯于被照顾,或独行独往,而忽略了父母的老迈。
从此,一个需要父母操心的青春期问题少年,一个需要父母耳提面命的张扬热血的青年,一个需要父母扶持而成家立业的年轻人,不见了。
转过弯儿,照顾父母,浮上心头,提上日程。但问题也随之出现,将来父母真到走不动那一步,真到陪伴看护那一步,我们究竟该怎么做,才能让他们舒心,让自己安心?
更让我们不安的是,曾经问题少年,让父母流过多少泪,伤过多深的心,现在少年长大成人,为人父母,轮到尽义务来照顾父母,会不会因为曾经的不和、如今的不安,让接下来的照顾变得比较艰难?那又如何陪伴他们走过晚年,而不再彼此伤害?
我们纠结着、矛盾着,一直没找到答案。直到新书《如果父母老后难相处》(@后浪出版公司 @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眼前一亮:原来任何问题都有解决之道,或者还很简单,只要找到入门捷径就好。
本书的作者,是美国两位具有30年老人看护经验的资深社工师,她们创立一个专业平台,帮助人们更好地关怀和照顾家中长者。作为女性,她们的优势是温暖、体贴,关注细节,无微不至,同时又长年累月实践总结经验。从这一点,让本书先发制人,更值得信赖。
01 但美国的父母相处之道,适合中国国情吗?
换句话说,书中提供的经验和方法,用在中国老年的父母身上,也能成?
带着希望也带着疑虑,当深深被书本吸引,沉浸其中时,发现这个想法纯属多虑。虽然国情不同,社会环境有差别,但人心都是肉长的,人性大致类同,尤其涉及人类情感,喜怒哀乐、离恨情仇,难道不都一样!
有问题少年,就有麻烦父母,不是吗?如果问题少年,是特定年龄段的孩子,因为陷于某种自身难以解决的情景而造成,为什么年迈的父母,不会因为各种机能减退而出现类似问题少年的情景?
比如:
年迈的麻烦父母,像训斥小孩子一样,坚持认为你总是错,张口就骂,伸手就打;当你准备集中精力做点什么事,父母总突然生病,做事情的计划被完全打乱;父母身体不好,养成吃药依赖症,总爱往医院跑,寄希望于神药和神医;昨天父母还开开心心,对自己赞赏有加,今天你在他们面前就成了没心没肺;他们不想成为我的负担,却常常打来电话,叫我回家呆在他们身边……
所以,照顾年迈的父母,自己做尽一切,换来的唯一结果可能是双方的裂痕、自己的日渐低迷,以及坚持照护下去的信心。如同问题少年曾经让父母难以容忍,现在麻烦父母的个性,实在让人很难招架。
02 6种难相处父母类型,你要照顾、看护的是哪一种?
作者根据相应的理论,如人格障碍,结合自己多年实践经验,总结出来6种难相处的父母类型。
(1)依赖型
难相处主要表现在:过度依附子女,对成年子女提出无理要求,无法忍受独处,希望子女时刻相伴。
这种情况主要是晚年的变故、环境的变化、身体健康的减退等造成的阶段性困惑,此时的父母需要仰赖孩子提供保护与慰藉。一般来说,他们会慢慢平复。所以,最好的对策就是理解该事实,父母正经历一段暂时性冲击,在重新站稳前,他们和家人都要适应这个不曾出现的依赖行为,寻找能为父母带来成就感的角色,多给他们同情和拥抱,但别教父母该怎么做。
(2)泼冷水型
难相处主要表现在:看人不是极好,便是极坏,同一个人今天什么都好,明天什么都不是;对别人极度挑剔,自己却无法承受别人的责难;不讲理,总要别人让步;老爱发脾气,看什么都不顺;疑神疑鬼,充满戒心。
这种情况与第(1)中依赖型类似,都源于早年的被抛弃感。所以,在情感反应方面,这种类型较为冷酷,而且有自以为傲的独立精神和自主生活,但他们内心常常经受煎熬。比较好的对策,是对父母的行为给予理解、包容,不要去争执,也不要去改变,努力找出原因,调整自己的态度,可能就会给他们带来极大的改变。
(3)自恋型
难相处主要表现在:只从自己角度看问题,从不在乎会对别人造成什么影响,一方面自认为与众不同,另一方面又觉得低人一等;自己的底线不容侵犯,嫉妒别人;天天喊着不舒服,让人搞不清是真是假。
这里的“自恋”,是病态的自恋,不是健康的自傲。处于该情况的父母需要儿女更多关注、恭维或吹捧,因为他们不知道儿女对事情的看法,只在乎自己怎么想,以为儿女的想法都跟她一样。实际上,在高涨的自我底下,隐藏着过分敏感的脆弱本我,渴望关注乃是出于恐惧。比较好的对策,是发挥创意,想出有建设性的方法,满足父母渴望关注的需求。
(4)控制型
难相处主要表现在:利用罪恶感和阿谀谄媚等手法操纵他人;具有被动攻击的人格,以被动举止折磨人,例如不断拖延、拒绝沟通;容易激起他人的无助或愤怒,实际上反映的是自己内心的情绪;生活方式不容挑战,无论一般琐事(饮食、穿着)或重要的价值观(教养小孩);若控制对象的反应不如预期,譬如没有随传随到,马上便怒不可遏;要求过分,造成反效果。
具有控制欲的父母,可能比子女更痛苦,因为他们早年曾有的创伤,或许已经被唤起,借由支配他们所依赖的人,他们便能有效抵御创伤所唤起的抑郁。所以,该类型父母,与生病或敌对让孩子就范的依赖型、穷尽一切手段让孩子呵护他们形象的自恋型类似,操控性背后是潜意识害怕被遗忘,害怕孤单无助、无依无靠。
比较好的对策,一是幽默感。如果无效,直说也无妨,但语气要温和,并再三抚慰,即坚持独立性,又始终维护母亲的尊严。二是一起想出某个提醒词,提醒彼此,局面快失控了。总之,成年子女要让自己脱离受害者角色,重拾对自己人生的掌控权,也要给予父母足够关注、抚慰,如果父母有自省能力,不妨试着跟他们讲理。
(5)自毁型
难相处主要表现在:曾有酒精、药物成瘾、饮食失调(无度或禁食)问题;曾有某些强迫性举止,如赌博、拉扯头发、不停清洗等;不断发生意外;自讨苦吃,如不遵守饮食限制或不肯服药。
这种类型比其他几种,都更令人担心,因为可能由此造成抑郁而出现自杀倾向。对这种慢性的行为,较好的策略是善用医疗资源,求助专家,加上自己的陪伴,帮助父母击退心魔。
(6)恐惧型
难相处主要表现在:杞人忧天,一直担心个不停;容易恐慌,有许多莫名的恐惧,如害怕人群、细菌等;有失眠障碍;行为充满仪式感,也很迷信;有不切实际的期望,如不断找医生,认为能碰到神医;拒绝面对现实,如疾病征兆;一天到晚身体不适,也许是真的,也许是想象。
恐惧乃人的基本反应,但到了影响生活,整日惴惴不安,也让亲友和子女难受,从而遭到折磨,就属于恐惧型了。人的晚年,除了面对意外、疾病,还有早年经历的折磨。所以,比较好的对策是深入父母的成长过程,设法了解其恐惧人格的形成背景,因为早年创伤易成恐惧之源;放下对抗,认可并正视父母的痛苦,包容父母莫名其妙的行为,而无需背负愧疚感。
在医学精神科和心理学方面,将种种精神心理不适行为,列为10种人格障碍,如边缘型、自恋型,但不一定就有精神问题,只是因某些人格特征与众不同,让周遭亲友饱受困扰。而老年因自己生病,或老伴生病去世,这些行为变得愈发严重,让子女不知所措。
大多数老人在成年子女心中一直很难相处,使亲子关系蒙上阴影,子女一生更是深受困扰,到晚年发现父母的问题并未消失,反而因为病痛和晚年生活失落而愈演愈烈。这是难相处的一个方面。
另外,终生习性难以摆脱,或许很难被修复和治疗。还有阿尔茨海默症和中风等慢性病导致的脑干损伤,尽管有简单的应对办法,可能也是没办法恢复正常如初了。
无论如何,《如果父母老后难相处》希望面临和正在与年老父母相处的朋友,尤其出现了种种问题,能以崭新视角看待,改善相处模式,懂得并非任性或存心找茬,其实是不由自主,而饱受某种人格障碍之苦,走过许多风风雨雨,随迟暮而身心疲惫,这个包袱终令其难以负荷。在这种理解和包容之下,既不用费尽心血改变父母,反而会寻找建设性和实际的方式去接纳,提升他们晚年的生活质量,包括物质的、精神的,也就达到了赡养和照护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