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的民族性格是什么? 有哪些民族劣根性?

文 / 有料阁
2017-07-10 12:21

印度人确实是一个很有趣的民族,我也说说自己的一点看法。

印度民族的定义是很模糊的,印度国家的主体民族一般认为是印度斯坦族,占总人口的40%以上。但还存在许多其他民族,著名的如锡克族,阿萨姆族,泰米尔族等等。

因此在这里,我用一个笼统的概念“印度民族”来概括他们可以共通的一些东西吧。

印度民族也是一个有光辉文化的民族,但是这种文化就是影响他们的最大罪魁祸首,因为这种文化是一种软性文化。

之所以说是软性文化,是因为它缺少一种强有力的文化核心,由于印度的多民族和多宗教信仰,使印度民族的共同文化成为了一种模糊的东西,从甘地开始的许多印度领导人,通过调和来保证国内的稳定,但同时也使得文化的核心更加模糊了。

一般说来,印度教是印度的国教,但是印度教也是一种软性宗教,它吸收了婆罗门教和佛教的内容,还有可能受到了中国文化或波斯-阿拉伯文化的影响,众多宗教杂揉的结果就是印度教是一种非常有包容力的宗教,这点是可贵的,但是由于在包容的同时缺乏吸收,使得这种宗教变成了一个大杂烩似的东西,这种宗教的软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印度人的性格。

伊斯兰教统治者曾经建立了莫卧尔帝国,直到这个时候,整个印度次大陆才可以算真正完全统一。但是对于已经习惯了印度教的大多数人来说,这种比较“激进”的宗教可能比较缺乏吸引力。因此如果仔细观察,伊斯兰教的信仰者很大一部分都是所谓的“山地居民”,由于自然环境造成的不同性格,他们比居住在大平原上的居民更容易接受这种和他们生活方式有共通之处的宗教。

莫卧尔的统治者们,最初采取了宗教包容方针,奥朗则布则是强硬方针的代表,但无论哪种政策,都没有真正撼动印度教的地位,当无能的统治者即位后,想的是如何享受,更不会考虑改造宗教的事情了。因此这种软性宗教就一直占据着大部分印度民族的思想阵地。

如果从某种角度来说,英国人也是造成印度目前情况的罪人,如果说不能改变印度民族的内心,至少可以改变表面上的一些东西,恰恰英国人的改造做的很不够,由于英国对殖民统治的态度,它更多地采取一种怀柔的方针来对付印度人,对印度的改造进行了,但是极不彻底,但即使这种不彻底的改造,还是激起了对自己传统文化极其尊重的印度人的不满,于是英国人也就满足于在一些大城市里建立一个个“绿洲”,而对于农村地区,则依靠印度本土的力量来控制。

这种政策对于保证稳定或许有用,但对于一个民族的发展来说益处却有限,这个民族固然会追求独立,但这是本性的反映,而他本来可以从这个统治者这里学习到更多西方文化中富有内涵的东西,也可以改变本土文化中许多软性的因素,但是都没有实现,大多数印度人仍然处于那种一直处于的状态之中。

软性的印度教和缺乏真正的外来干涉因素,是造成现在印度民族性格的最重要原因。

此外还有就是客观因素了。首先印度次大陆是个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它的文化交流主要是通过西亚,较少是与中国,对东南亚则更多是一种输出的状态,这使印度人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保存自己的文化,但是每当一个外来势力从西面的高原上奔驰而下的时候,印度本土文化就会经历一次洗礼,然后与这种外来文化结合之后重新构建起来。英国人来的时候,情况也没有太大变化,只不过英国人的影响更深一些而已,但是仍然没有触动最核心的东西。

此外,印度人的惰性也是一大影响,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为所谓“热带惰性”,即由于气候原因对人心理和行动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印度人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提到的效率低下,其实就是这种热带惰性的反映。

对于印度的前途,我想他会成为一个重要的国家,因为历史上印度一直也是一个重要的国家,尤其在南亚地区。由于它毕竟接受了一些英国(西方)文化的影响,因此它在现存的国际秩序的感觉无疑会“舒服”一些。更能获得认可的政治制度和教育体系,也是他的有利因素,然而正如前面所说的,如果印度民族不能真正克服软性宗教对性格的影响和惰性这个外来因素的作用,那么它永远也只能是一个地区性的重要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