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说你现在的生活是由基因决定的,你会相信么

文 / Cecilia_Lolita
2020-12-20 18:23

20世纪70年代末,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卡根发现人们易怒、害羞等气质特征可能是和遗传基因有关。


基因的“能力”


比如有的人容易发怒,有的人不容易发怒。基因帮助人们在抑制怒火的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基因可以合成少量的控制好斗性的酶,但是这种方式的效力比较弱,人们会容易发怒,越来越暴躁,而且很可能会引发暴力行为。


另外一种形式下的基因可以合成大量的酶,可以很好的抑制好斗性,即使拥有这种基因的人会发怒,但是也会在大量酶的作用下很快的恢复,因此他们发怒的时间不会太长,拥有这种基因表达会使人们的生活更加愉快。


同样都是抑制怒火的基因,效果却大大不同,而且人们的基因众多,再加上这种效果上的差异性,就塑造了我们每个人与众不同的个性。



基因的动态性


后来经过研究发现,基因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它比人们想象中更富有动态性


基因本身不是那么重要,基因的表达才是最关键的。基因表达意味着DNA合成RNA,然后再合成可以影响我们生理状态的蛋白质,再实现其功能。

上面能抑制怒火的基因两种方式也是与基因的表达有关,一种可以完美表达,一种可能表达效果差一点,合成的酶就少,抑制怒火的效果就差,人就容易发怒。


所以当某个特定的基因引起RNA的合成,它才会真正影响我们的生理状态,比如我们吃的食物中含有几百种可以调节基因的物质,对我们产生影响。当我们长期饮食不当,就可能开启引起动脉硬化或者心脏病的基因组合,从而导致相对应的疾病。


基因和环境


从生理学上讲,基因是不可能独立于周围环境的,因为基因的结构决定了他们会受到周围环境信号的调节,我们能进化到“智人”的地步,也是依靠环境造成的自然选择基因的结果。


家庭环境


孩子的大脑会随着我们长大而持续发育,直到20岁,它是人体中最后一个成熟的器官。在这一过程中,孩子生活中重要的人,比如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老师、朋友等营造出来的社交和情感环境会影响他们大脑神经系统的发展。


孩子们的大脑就像一株植物一样,而周围的环境,特别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们所形成的情感环境,就像土壤一样,可能肥沃,也可能贫瘠。


在一项关于培养方式改变幼鼠基因化学成分的实验里发现,老鼠妈妈对幼鼠越是关爱,幼鼠长大后就越聪明、自信、和勇敢。而缺乏关爱,幼鼠的学习能力就会比较迟钝,而且遇到危险时会比较胆怯。除此之外,老鼠妈妈对雌性幼鼠的爱抚还会决定它长大后对自己子女的关爱程度。


那些得到关爱最多的幼鼠长大后脑细胞的联系就会比较紧密。特别是负责记忆和学习的海马体。这类老鼠特别擅长一项啮齿动物必须的技巧:在复杂的环境中找到逃跑路线。而且他们对应压力的能力较强,在遇到压力后也能很快平静。

因此有科学家就推测,关于老鼠实验的结论也适用于人类,父母对我们的培养方式比遗传给我们的DNA更加重要,而且父母培养孩子的方式也会影响他们基因的表达。


外部环境


另一方面,社会环境对基因的影响也会受到扭曲。也就是说,孩子天生的基因反过来会影响别人对他的态度。父母都喜欢拥抱那些调皮并且会拥抱他们的孩子,而那些暴躁冷漠的孩子得到的拥抱就比较少。


最糟糕的情况是,如果一个孩子天生易怒,好斗并且难以相处,父母往往会对他们严加管教,甚至恶语相加。然后父母的这种反应会使得孩子脾气更坏,反过来更加引起父母的反感,就这样陷入恶性循环。

在社会中往往也是这样,刚开始我们都是普通人,但是因此基因方面的表达不同,可能引起环境的反馈就不同,个人选择不同,也就就陷入了不同的循环中。

但是基因只是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但是却不能决定我们的命运。


比如许多内向孩子的性格可以在别人的帮助下自然地发生积极变化。来自家庭的正确引导,或者孩子本人对自己沉默寡言个性的有意克服,都可以帮助他们。


比如一些小的成功可以帮助人们克服恐惧心理,虽然培养方式并不能改变所有的基因,也不能修正所有的神经缺陷,但是日常经历确可以重塑神经渠道,利用大路神经系统来驯服小路神经系统,现在神经科学已经证明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