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4种诡异的心理学现象,人类至今无法摆脱

文 / 第一心理
2020-12-14 12:38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很多人认为,社会与人类文明的发展是离不开自然科学的研究与发现的,只有牛顿、爱因斯坦这样的学者才是时代的伟人。其实不然,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存在同样是有意义的,甚至是超越自然科学的。

比如说作为人文社会科学而存在的心理学,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存在于世界上的意义是什么,将自己的种种行为进行科学的分析。

经过种种的心理学分析,一些学者发现,几乎所有的人都会经历这样四种十分奇特的精神现象(Mental Phenomena)。

一、破窗理论(Broken windows theory)

这一理论的提出源于斯坦福的教授菲利普·齐巴多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进行的一项实验,实验的重要“道具”是两辆完全相同的汽车。

其中一辆被停放在车流量较大的城市中心,另一辆则被停放在一个比较乱、犯罪率较高的区域,两辆车的处境都被时刻观察着。

第一辆车经过了一个星期,依然保持着原有的状态,甚至没有人接近。

而另一辆车则相对有些“命途多舛”。最初是一些人想要将其偷走,但是未遂,转为打开车窗将其中一些值钱和有用的零件拆下来带走。这种行为甚至影响了一些路人,最终车辆终于被人偷走。

詹姆斯·威尔森和乔治·科林则根据这一实验提出了所谓的“破窗理论”。

这种理论更多的被人应用在与犯罪相关的心理学研究当中,指的是,在一座房子或是一辆车当中,一旦其中一扇窗户被破坏,那么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其他的窗户也会紧跟着被破坏。

这种理论反映了人们会随波逐流的一种行为,就是“近墨者黑”的意思。

比如说当一项规则刚刚被制定时,该社区当中的个体均会严格遵守规矩。

但是一旦有某个人因为意外违背了规则,并且并未受到什么惩罚,那么在此之后,其他的个体也会变得随性,不再束缚自己的行为。

二、 空鸟笼效应(Empty bird cage effect)

1907年,詹姆斯与同事物理学家卡尔森从哈佛大学同时退休。一次两人打赌,詹姆斯开玩笑的说,要让卡尔森养一只鸟,卡尔森却不相信。

二十世纪初,哈佛大学的两位教授同时结束了自己的学术生涯,解甲归田。在之后的生活当中,两人成为了好友。一次,两人打赌,梅森教授声称要让戴维教授养一只鸟,但是后者并不相信自己会这样做。

直到没过几天,到了戴维教授的生日,梅森教授赠予其一个镶金边的精致的鸟笼,戴维教授喜极,将之关于门口。但是几乎每个经过的人都会问:鸟笼在此,鸟去哪了?

一次次解释让戴维教授十分厌烦,并且也不能让所有人都明白,戴维教授深深的为之烦恼。

所以他终于下定决心,想要解决这种现状。但是相比将鸟笼舍弃,更加可取的方式显然还是干脆买一只鸟,让鸟笼和鸟相伴而生。

这种效应告诉我们,一些思维定势是十分可怕的,会让人们失去思考的能力与欲望。

三、 霍桑影响(Hawthorne Effect)

这种影响也被称之为宣泄效应,源自于哈佛大学。这种效应指的是在一个群体当中,一旦某个个体在宣泄情绪之后得到别人的关注,那么其他人的思维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最初的实验发生在美国东北部老牌城市,“风城”芝加哥的一个工厂之中。实验是这样的:心理学研究小组的专家们通过访谈得知,工人们对于工厂的生产方式十分不满,积怨已久。

但是调查小组的访谈让工人们以为,自己是被工厂领导牵挂和在乎的,在此之后工人们效率骤升。

所以这种效应往往也被应用于管理学之中,用于激励和促使员工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

四、 帕金森法则(Parkinson's Law)

这一法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官僚主义的影响,源于克里尔·帕金森(Cyril Northcote Parkinson)的长时段社会调查。

这一法则的内涵为,当一个组织或是部门渐渐变得规模壮大,那么其中的管理者便会出现一种金字塔形的结构,假以时日,管理便会变得冗杂,效率会十分低下。

简言之,可以概括为:在一个公司或组织当中,员工人数与其效率并无必然联系。

生活当中也处处存在这种法则:比如一些工作小组当中,即使现如今工作进展的十分不顺,却也不会有人主动揽责,往往都是推卸责任。

- The End -

作者 | 汤靡达

编辑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