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慢性肌肉骨骼疼痛,学会自我管理

文 / 健康逆生长哈
2020-12-12 09:58

每年10月的第三个星期一是“世界镇痛日”。疼痛作为继呼吸、心跳、血压、脉搏的又一大生命特征,是由强烈刺激(或称为伤害性刺激)引起组织损伤而产生的不愉快的感觉。上期杂志当中,我们介绍了头痛以及可能造成糖友出现头痛的原因。本期,我们则带大家了解下另一种疼痛——慢性肌肉骨骼疼痛。

慢性疼痛是一种复杂的疾病,也被比喻为是一种“不死的癌症”。数据显示,中国慢性疼痛人数约1亿,50%晚期糖尿病、75%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存在神经损害性或顽固性疼痛。慢性肌肉骨骼疼痛就是慢性疼痛当中的一种。近年来,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和各种创伤增多等因素,慢性肌肉骨骼疼痛发病率也在逐年增加,且易患群体也不断扩大。

慢性肌肉骨骼疼痛(CMP)是指发生在肌肉、骨骼、关节、肌腱或软组织等部位超过3个月的疼痛。它涉及人体运动系统中的多种疾病,包括常见的慢性关节痛、颈肩痛、腰背痛、肢体疼痛、脊柱相关疼痛、纤维肌痛及肌筋膜炎等。病人不仅罹患迁延不愈的疼痛,同时影响生活质量,易并发心理障碍(如睡眠障碍、抑郁、焦虑、情绪紧张、心慌易汗等)和增加其他慢性疾病风险。

慢性肌肉骨骼疼痛的类型

流行病学显示,全球20%~33%人口罹患肌肉骨骼疾病。虽然各个文献报道的慢性肌肉骨骼疼痛患病率不一致,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其中腰背痛最为常见,成年人的发病率为30%~40%。而出现慢性肌肉骨骼疼痛的危险因素则主要包括高龄、女性、社会经济状况低下、教育水平低、肥胖、吸烟史、外伤史、既往从事重体力劳动、抑郁或焦虑状态等。

《慢性肌肉骨骼疼痛的药物治疗专家共识(2018)》中将慢性肌肉骨骼疼痛按照发病部位分为6类,分别是骨骼疼痛、肌肉疼痛、肌腱和韧带疼痛、关节疼痛、脊柱源性疼痛和多部位疼痛。

骨骼疼痛

通常是隐痛、刺痛或钝痛,其最常见的原因是骨折等损伤,如骨质疏松症、骨质减少和相关的脆性骨折、创伤性骨折等。

肌肉疼痛

疼痛程度通常没有骨痛剧烈。产生的原因有肌肉损伤、自身免疫反应等导致肌肉组织血流减少、肌肉痉挛和激痛点形成等。

肌腱和韧带疼痛

肌腱或韧带疼痛通常由损伤引起,包括扭伤等。当活动或者拉伸损伤部位时,疼痛通常会加剧。

关节疼痛

创伤和病变通常会导致关节僵硬和疼痛,也可能出现肿胀感。疼痛程度可能从轻微到严重,并且在活动关节时会加重。炎症是关节疼痛的常见原因,如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银屑病关节炎、痛风、强直性脊柱炎等。

脊柱源性疼痛

往往是由脊柱及其附件的退行性改变导致,如腰背痛、颈肩痛、椎管狭窄、椎间盘突出、脊柱畸形等。

多部位疼痛

多部位广泛性疼痛和炎性表现,往往是一些结缔组织疾病的症状,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纤维肌痛则是全身对称性、弥漫性疼痛,持续在3个月以上,伴有睡眠障碍、躯体僵硬感、疲劳、认知功能障碍等。骨质疏松导致的疼痛往往也涉及到多个部位。

慢性肌肉骨骼疼痛的自我管理

就像糖尿病患者需要做好血糖管理,慢性肌肉骨骼疼痛的患者也应当做好疼痛管理,不能光靠药物、手术等治疗手段,患者本身需要对疼痛做到正确认识。良好的自我管理有助于缓解患者焦虑忧郁的情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使个体身心保持在一个较好的状态。接下来,就给大家介绍几个慢性肌肉骨骼疼痛的自我管理策略。

运动康复锻炼

慢性肌肉骨骼疼痛容易导致老年人出现运动障碍、行动迟缓,影响患者独立性和生活质量。通过有效安全的康复锻炼可减轻老年人慢性肌肉骨骼疼痛程度,恢复体力活动。锻炼方式多种多样,常用的包括拉伸、抗阻训练及有氧锻炼等,这些锻炼方式有助于改善包括骨关节炎、腰背痛在内的老年慢性肌肉骨骼疼痛。当然还有其他综合型锻炼方式,如太极拳、瑜伽等。

接受心理干预

长期受疼痛困扰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容易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导致患者出现睡眠紊乱、情绪障碍,甚至行为障碍等。一项在北京城区的调查显示,肌肉骨骼系统慢性疼痛在抑郁症患者中的患病率为41.01%,在重度抑郁症患者中的患病率高达64.20%,而非抑郁人群中则为34.19%。因此,心理干预是一种必要的治疗手段。其中,认知行为疗法(CBT)则是慢性疼痛的一线心理治疗手段。标准的认知行为治疗是通过改变个人思维和行为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教育患者思维、信念、态度和情绪如何影响疼痛,强调自身在控制和适应慢性疼痛中的作用,以达到减少情绪和行为失调的心理治疗方法。它包括分散注意力、引导想象、松弛术、生物反馈疗法、音乐干预等。

应用辅助支具

辅助支具可防止进一步损伤、减小活动限制及在自我护理和日常活动中减轻疼痛和保障安全,主要包括矫形器、腰围、颈围、护膝以及其他支撑器具等。辅助支具常作为联合治疗手段,帮助减轻疼痛、改善功能。

中医治法

中医对慢性疼痛的治法多样,《黄帝内经》中有腧穴理论采用针灸手段对疼痛进行治疗,通过针灸来疏通经络、协调气血、调整阴阳,扶正祛邪,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则根据疼痛病症来对症治疗,有用药物治疗,也有用针灸治疗,还有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等八法。(该治法需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