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内心舍弃3种东西,你会离抑郁焦虑越来越远

文 / 博主聊健康
2020-10-20 00:24

当今社会,很多人都觉得自己很焦虑。戴尔·卡耐基曾说过,应对焦虑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活在当下”

而一个人究竟要怎么才能活在当下呢?我在日本作家《断舍离》书中找到了答案,其实一个人要想真正活在当下,那么他就需要清理家中那些不需要甚至不喜欢的东西,给自己更自由的空间来提高幸福感。

而我们的心灵同样如此,你在过去的记忆中花费的时间越长,你就离当下的真实快乐越远。

有人说:“什么都舍不得扔是一种病”。害怕失去,会加剧内心的恐惧。把没有用的东西舍弃,看起来是丢弃,但实际上是赢得了空间,获得了轻松。

勇于舍弃,表示你能够放下过去,让自己重新归零。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空杯心态”,要想接纳更多东西,先得把自己想成“一个空着的杯子”,怀着放空过去的态度,去融入新环境,接纳新事物。

心理学家认为,当你内心舍弃这三样东西,你可以获得更多内心自由和力量。

舍弃自卑

关于自卑,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自卑是个人对自己的消极态度,为自己感到低价值感,并且认为所处环境缺乏安全感。

自卑对个人的发展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一方面自卑让人有成功的动力,人们因为自卑而力求补偿与超越。但是如果自卑感过重会阻碍人的人格发展,造成自卑情结,使人脱离现实生活适应困难。

要改变自卑的问题,首先我们需要一点“暴露训练”,在心理治疗中,暴露疗法是将自己置身于曾经所恐惧的情境中,在接触自己曾恐惧的事物后发现:很多我们所恐惧的东西都是一种假象。

比如,如果你是一个害羞的人,就逼迫自己在人多的地方演讲。这样经历之后,你就会发现,他人的反应并没有那么糟糕。在此之后与大家聊天就是一件很轻松的事了。

同时你在做这件事之前,要给自己积极暗示,比如心中和口里默念“我可以,我一定行”等这样的口号。

长此以往你一定会舍弃自卑,重获心灵的自由。

舍弃自我批判

根据心理学研究,一个人长期自我批判会陷入严重的抑郁感受中。

心理学家发现了两种不同的完美主义:

自我批评式的完美主义(self-critical perfectionism)和

个人标准式的完美主义(personal-standards perfectionism PSP)

根据临床心理学的研究,自我批评式完美主义的学生,这种思维模式会让他们特别容易陷入抑郁模型的漩涡之中

研究发现个人标准完美主义者会尽力做到最好,而自我批评式的完美主义者会设立更多不切实际目标,他们的脑海会不断的涌现各种想法,并且伴随着自我怀疑和恐惧,因此而无法做出决断,这会导致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

所以为了避免抑郁,我们还是要学会舍弃自我批判,学会接纳自己,这样才能重获心灵自由。

舍弃胡思乱想

根据前段时间世界卫生组织(WHO)相关数据来看,全世界抑郁症患者数字已达3.5亿人

十年以来增速达到18%,中国抑郁症患者人数超过9000万人

抑郁症严重影响我们的心灵健康,而且抑郁还会成为我们的束缚,让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很困难。

导致抑郁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反刍思维”,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胡思乱想。

反刍原本的意思是牛把胃里的草料重新吐到嘴里再吃一遍,帮助更好地消化。心理学家用“反刍思维(Ruminative Thinking)”来指代过分沉溺于消极的思想中,反复不停地想一件事,以至于陷入负面情绪无法自拔的现象。

科学家在实验室中对反刍思维做了一系列的研究,结果都表明人们处于反刍思维的状态时,他们的情绪变得更加低落,完成认知任务的能力也变得更差,面对问题时提出的解决办法数量也变少。更糟糕的是,即便是他们想出了解决办法,也往往不采取行动,而是沉浸在自己的思考中无法自拔。

舍弃反刍思考,也就是舍弃胡思乱想,你会获得更多的心灵自由。

放弃这3样模式,会让我们收获心灵的自信与强大,重新回归生活,相信我们会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