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理工研究生自杀,遗书获赞382万:直到她离开,才有人爱她

文 / 自由人洋仔
2020-10-19 00:24

最近,有一条新闻上了热搜:

“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自杀”

这高达8.2亿阅读,4.2万讨论的指数,让人惊叹不已。

可这背后,是一件悲痛事件引发的热潮。

一位女研究生因学业压力过大,而在实验室选择自尽。

女研究生在生前曾在微博发布过疑似遗书的动态,配上2个字的文案:再见。

看到这382万的点赞,我突然想起一句话:

“直到她离开,这个世界才开始爱她”

我宁愿看到她不火,也不希望她靠这样的方式火起来。

在遗书中,她对自己写道:

“这二十几年家里人给你那么多关怀,结果养了一个废物出来。

几百万研究生,不缺你这么一个废物,去死吧。”

她的负罪感已经完全覆盖她的自信心,让骨子里的自卑里流出了血。

可依旧有人在评论区说:

“这种极端的发生,难道不需要考虑生养难道父母骂吗?”

可事实上,让大多数孩子有自杀倾向的恰恰是父母。

在这条热搜下,有很多人刷了一个词:“抑郁症”

许多人都将这件事与抑郁症关联起来,可这不就是抑郁症的迹象吗?

有网友说过一句话非常好:

“我们需要普及抑郁症的常识,以及多一些对抑郁症患者的帮助和关爱,

而不是每一次曝出新闻之后满篇迟来的哀悼”

这句话深扎我心,因为我们还真是后知后觉地发现问题。

可往往发现时,要么为时已晚,要么已经难以治愈。

这无疑是我们当下应该解决的问题。

前段时间,“网抑云”刷屏。

全网都在纷纷效仿网抑云,但这种效仿成了一种“贬义表演”。

这些博主们都在打着搞笑的旗号,在模仿网抑云行为。

表面上是调侃,实则是讥笑。

殊不知它惹得大众哄哄大笑的同时,被一小众人深深厌恶着。

那段时间,有读者特意跑过来跟我说:

“大叔,能不能写一篇关于网抑云的文章啊,

让他们别再说网抑云了,每次看到这些信息都非常反感。”

我明白很多人都会有这种情绪,包括我自己也会反感这个词。

可我还是没有写。

因为无论我说得多有理,多么华丽,人们依旧会选择自己片面的观点,甚至可能会对你恶语相加。

就像唐人街探案里的一句台词:

“人们往往只愿意相信自己相信的东西”

我们难以说服别人,也无法改变别人,能够做的只是改变自己。

做好自己,才能影响别人。

若是想让一个事件消失,或者降低负面评价,最好的方法就是降低它的曝光度,使它不再出现人们的视线当中。

就好像凶手要想不被警察发现,最好把他带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

这样才能将被捕率降低。

这就是我当时不评价网抑云的原因。

可我们从网抑云这件事种就能发现,人们对抑郁情绪还是不够宽容。

因为他们总是把情绪宣泄当成传递负能量,把“丧”当成疾病。

可在心理修复中,宣泄情绪是必不可少的事情,心理咨询师除了开导咨询者,还要扮演情绪垃圾桶的角色。

所以,还是希望大家能够以包容的心态对待每一个不开心的人。

若长期以往的不理睬,不在意,不被关注,极有可能成为下一个人患上抑郁症的人。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10亿人正在遭受精神困扰,每40秒就有一个人因自杀而失去宝贵的生命”

抑郁症成了仅次癌症的第二杀手。

甚至在国家卫健委的预测中,2022年抑郁症的就诊率提升至50%。

在这些冰冷的数据下,是一副副不开心的面容。

这些人盯着屏幕,似乎得到了一些慰藉,因为他们好像并不孤单了。

但又满怀负罪感,怪罪自己为什么会摊上这种病。

人们的内心情感是复杂的,但这些复杂却又相似,因为这都是一群追求快乐的人。

只是他们不知道怎么做才能快乐。

华晨宇写了一首《好想爱这个世界啊》,它表达了抑郁症患者想要爱世界,却不知道怎样爱的矛盾情感。

没有人不希望自己过得幸福,只是很多人无法拥有,甚至不知道幸福是怎么滋味。

也不得不让人感慨,

每一个人受伤的人,心里都有一段难以治愈的创伤。

这篇文章不写干货,只希望大家能够多多关注身边不开心的人,不止是抑郁症患者。

我们在关注抑郁症患者的同时,也要时刻注意那些不开心的人。

不让更多人患上抑郁症,染上自杀行为,是我们现阶段应该做的事情。

但也不要抛弃正在陷入痛苦之中的人们,他们需要被治愈,也需要好好爱。

电影《姜子牙》中有一个难解的命题:

“弃一人,还是救苍生?”

我想答案并不在题上,而是需要我们打破命题:

“我们两个都要!”

木霖大叔:一个温暖、有趣、三观极正的大叔,陪伴你度过所有不开心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