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成青少年有抑郁倾向,抑郁症低龄化,谁会是他们的救命稻草?
近年来,抑郁症低龄化的趋势引起了家庭、学校乃至社会的广泛关注。数据显示,全球抑郁症患者遍布各年龄段。有针对青年心理健康的专题调查表明,14岁-35岁的受访青年中有近三成具有抑郁风险,近一成有抑郁高风险,自杀已经成了15岁-29岁人群第二大死亡原因。
每每听到孩子跳楼这样的极端事件,很多家长都难以理解。如今生活条件这么好,为啥还有那么多孩子想不开?
他们会把问题归因到娇生惯养让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不能吃苦,遇到一点儿小挫折就受不了。不少父母会拿自己小时候吃的苦做例子,教育孩子,比如他们要一边上学一边干农活,家里穷经常饿肚子等等。还有的父母认为孩子就是欠收拾,应该多打几次,抗压能力就锻炼出来了。
为啥抑郁症的孩子越来越多?事实上,这一代的孩子早已不堪重负。他们身上承受的压力,远远大于父母年幼时期。
1、富裕时代的必然
物质宽裕和心理饥饿同存。随着物质宽裕的同时,心理需求就成为了新的病灶所在。某种意义上看,“抑郁症”是一种现代病,一种工业社会消费社会的“富贵病”“流行病”。
2、单向度生活的必然
写作业成为00后孩子们唯一的课余活动。当生活的多样化、多元化、丰富化被摧毁,千姿百态的学生被固定输入一种信息,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出现心理问题也就顺理成章了。
3、越来越强的生存竞争和越来越弱的抗压能力
进入大城市、大公司的学历门槛越来越高,自主创业的资本和技术门槛也越来越高。普通劳动者和工薪阶层的上升通道正日益狭窄,而中产阶层的下降通道则日益放大。
即将面临的不仅仅是失业,而是工作本身的消失,在人工智能快速迭代的今天,他们而且可能率先沦为”无用阶级”。他们可以不用担心未来,他们的父母却不能不替他们操心。
研究显示,有相当一部分青少年抑郁症与家庭教育有关。父母在给孩子良好生活保障时,并没有意识到孩子心理和思想意识上的疏通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
曾经看过一个心理咨询的案例让我很受触动。
有个小女孩腿摔断住院了。她不用上学,很多亲人来看她,父母日夜守护在她旁边。小女孩说,那一刻她就在想:“真希望自己的腿彻底断了!”我想,这个孩子的潜台词是:只有这样,爸爸妈妈才能永远关心我,而不是只关心我的学习。
想想生活中,作为父母的你到底给过孩子多少真正的关爱与肯定呢?这个孩子为了获取父母关心而萌发伤害自己的念头,已经形成轻度的抑郁症了,而还有着更多的孩子,父母甚至从来没有关注过他的心理健康问题。
随着抑郁症成为世界第四大疾病,抑郁症的发病(和自杀事件)呈现低龄化趋势,也该引起家长、学校乃至社会层面的重视。建立有效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并给予有效的心理治疗已成为当务之急。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从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入手,通过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不仅可以掌握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还可以动态的监测学生心理变化情况,对有心理危机的学生还能早发现,早干预,防止极端情况发生,有效的做到预防、预警和干预;学生家长也能随时随地查看到孩子的心理健康档案,有利于学校、社会、家庭相互配合形成合力。
在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基础上,应结合每年学生心理健康普查、抑郁症筛查结果及师生建议,合理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讲座、心理健康选修课、心理健康宣传等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同时,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要严格保密。在学术场合要使用档案内容时,不准公开当事人的任何身份信息。平时对学生进行的心理治疗、心理咨询、心理测量等的相关资料,要及时归档。期待各学校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并付诸于行动。
当然学校还要与家庭紧密配合,教师与家长要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学校和教师要对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组织家长进行较为系统的心理健康知识和家教方法的学习,引导家长改变传统思想观念,重视子女心理问题,多与子女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