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老人活得太久,未必是一种福气

文 / 关注心脑健康
2020-10-10 13:20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在老年人的生日宴上,人们常常送上“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的祝福。如果这个祝福只能实现后半段,可能并不是一种福气。过犹不及是一种中庸思想,同样适用于生命长度。

生命的本质是什么?至今也没有标准答案。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生命的意义在于它的有限性。

行动力

生命无限将会带来什么后果?一切抓紧时间想要实现的梦想都会幻灭,在有限时间内想要爱一个人的期望将会消失,所有的事情都可以一拖再拖,不用急着去做。

正因为有限的生命给了人们发展的理由,死亡会磨灭一个人的所有,延续有了继承的意义;死亡会给人们紧迫感,实现有了现实的意义。

这所有的意义都基于一个前提条件——行动力。这也是老人活得太久,可能并不是福气的根源,他已经丧失了行动力,空有一副躯壳而不能自控。这仅是针对老人而言,它的影响远不止于此。

信息反馈

当老人只能躺在床上,不能做任何动作,靠家人或医院维持生命时,他可能已经放弃生命了。此时,自己就像一副躯壳,没有任何生命体验感,这无疑是一种致命打击。

许多人不了解这样的感受,心理学家做过一项实验:把两个女孩(志愿者)关进类似棺材的狭小空间里,空间里有呼救设备,如果坚持不住可以要求出来。

除了呼吸和触碰墙壁,两个女孩不会有任何知觉,比如味觉、嗅觉等。在零信息的环境下,心理学家预计她们可以待一个小时,而事实上,这两名志愿者十分钟左右就开始呼救了。

结果说明:人的生存不仅需要食物、水等必需品,还需要信息反馈。反馈是一个人最大的体验感来源,没有信息回应,人就会陷入永恒的未知之中,类似于死亡。

没有人能在生命延续的状态下,长期待在这样的环境,而活得太久、丧失行动力的老人正好符合这种情况。由于没有行动力,可能连自杀都无法完成,生命早已不是自己的,而是医院和家人的。

另一方面,老人几乎是周围人的拖累。如果子女一直维持他的生命,不管多么辛苦都不放弃他,除了所谓的孝心,一定还有现实原因。也就是说,这个老人一定还有某方面的价值。

价值交换

人性冷漠是一种正常现象,人和人必须建立良好的价值交换体系,才能相互喜欢。

坦诚地说,没有子女会喜欢一个毫无用处、只会拖累家人的老人,即使是家人,也必须遵守人际互动的规律,最真实的情感骗不了人。

从这个角度而言,老人如果没有价值,家人因道德约束不能结束他的生命,那么他将面对毫无尊严的生活状态。比如,大小便失禁无人看管,发出声响打扰他人而遭到厌恶。

这样的恶性互动也会使老人产生放弃生命的想法,所以没有任何行动力的老人,维持生命并不会幸福,还会丢失生命中最后的尊严。

当然,并不是说长命百岁是一种负面状态,最主要的原因都在价值和行动力上。

无论如何,科技逐渐发达,人类的寿命会越来越长,生活质量会越来越好,伦理也会随之进步。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把行动力延长到与寿命接近,也可以在伦理上选择放弃生命。

享受创造价值的每一天,不光是老人,年轻人也是如此。把行动力的领域延伸,希望社会可以把道德领域同一化,达到真正的人性解放。

- The End -作者 | 神奇小小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参考资料: Mosconi L, et al. (2017) Perimenopause and emergence of an Alzheimer’s bio- energetic phenotype in brain and periphery. PLoS One 12:e0185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