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十年中国人为什么突然抑郁了?附抑郁症投保指南
80年代以前,医学家们一度认为中国人不会得抑郁症。抑郁症、焦虑症想出现在诊断书上很不容易。
1980年美国对抑郁症的病例和核心症状描述进行重大更新时,中国对抑郁症的诊断还带着强烈的时代色彩。
当年夏季,湖南一家医院的精神科接诊了361名病人,其中36%的患者被诊断为“神经衰弱”,只有1%的患者医生在其诊断书上写下“抑郁症”,尽管二者表现相差不多。
病人看病形容症状会表述为“胸闷气短”以避免描述情绪时遭到身边人的白眼,或者被指责为“革命意志不坚定”。
那时候,从苏联传入的舶来词“神经衰弱”正支配着中国人的认知,医务人员诊断后往往将其作为诊断结果。
一直到最近十年,抑郁症才逐渐从世人眼光的阴影下走出来。医学家们意外发现,大批中国人“突然”抑郁了。
抑郁症是“时代病”吗?
2017年WHO报告显示,中国是世界上抑郁症患者最多的国家之一,泛抑郁人数高达9500万,但确诊人数仅5400万。
泛抑郁的初始症状是焦虑感爆棚,典型表现是晚上一沾到床准备闭眼休息时,脑子却如同脱缰的野马,生活和工作上的琐碎杂糅着黑暗,瞬间将你淹没。
长期的“神经紧张”、“焦虑”、“失眠多梦”、“爱出虚汗”等症状有时会影响到身体激素分泌,进而诱发身体疾病,从精神不适拓展到生理不适。
这是2010年世界抑郁症地图(按诊断计)。和中国一样,医学家们一度以为日本人和韩国人不会得抑郁症。
直到后来,他们发现,当一个日本人充满负罪感在你面前诉说着对阴天、呼吸急促、说话结巴的焦虑时,他也往往带有抑郁症的核心症状。
不同文化影响着抑郁症的表达,在东亚文化圈里,抑郁症不断呈现出越来越高发的倾向。
这一切,和生活节奏有关、和工作压力有关、与一代人宿命之别有关,有些时候还和突发事件相连,比如如今康复出院的新冠肺炎患者或多或少都因这场疫情产生了复杂的自责情绪和焦虑感。
遗憾的是,上帝亲吻着吃得起药的人,在发达国家,这些人甚至走向另一种极端:试图用药物解决一切烦恼。
可世界上大多数抑郁症患者,仿佛被上帝遗忘,连吃药的机会都没有。
抑郁让这个时代染上了灰暗底色。
富豪过度治疗,普通人却连药盒也摸不到
“80%左右的常见精神障碍发生在中低收入国家”,这是WHO的研究论断。
2017年,两位中国学者针对50万中国人进行研究,发现低收入和抑郁症呈高度正相关,而在一线城市的精英们,精神状态更多接近焦虑。
研究指出,在黔西南,抽样调查的147名农村留守老人中有94人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
可近三年来最新的新闻调查中也显示,大城市抑郁症人数正在不断攀升。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成都是抗抑郁药消耗最多的五个城市。
大城市抑郁症的诱因与高不可攀的房价息息相关:抗抑郁药卖得最好的三个城市,也是中国房价最高的三个城市。
抑郁症在大城市已经渐渐被人们接受,但在一些低收入地区现今都称不上病,如果要就诊,还可能被说是“矫情”,加之抑郁症复发几率高,治疗费用如同无底洞,这使得低收入地区对待抑郁症的治疗方法也相当简单粗暴:不治疗。
一旦抑郁症继续恶化,焦虑感持续爆棚,自杀的念头就会出现在抑郁症患者的脑海中,而他们自杀的理由绝大部分是:脑袋控制不住地想、焦虑,醒着的世界犹如人间炼狱!
那么抑郁症究竟是什么样的“吞金病”让这么多人望而却步?
比起癌症治疗一次性的花费,它更像是一只附着在生命上拼命吸血的水蛭,一点一滴渗入余生。
抑郁症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种。目前来说,患了抑郁症,重度情况下大部分人余生需要吃药控制。
抑郁症治疗方案又分为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很多人倾向于前者。
心理治疗,各地价格不同。按照一般等级的CBT(Cognitive Behavior Treatment)认知行为疗法,一次咨询需要300-500元,更资深的服务价格上万,当然也有30元/次治好人的(中国目前这块市场比较良莠不齐)。
以500元为例,我曾接触到的一位抑郁症患者在咨询了66次之后终于康复,咨询费用需要3.3万。
还有一些朋友勇敢分享了自己的抗郁过程,治疗三年反反复复,除去跳楼治疗骨折的医药费,仅仅在抑郁症上的花费达到25.9万,不亚于治疗个别癌症所需花费了。
真正让人难过的是除了钱之外,抑郁症还会无意伤害到身边的人。这位答主说得很动容,因为抑郁症,“我失去了多少东西”。
世上另一个极端是,真正需要抑郁症药物的人没办法接触到它,而有人却过度治疗。
在美国,平均每分钟就有13%的人使用抗抑郁药物,但其中只有一半人真正符合临床抑郁症诊断要件;
在法国,将近25%的法国人使用情绪改善性药物;
在以不爱开药著称的英国,每11个人中就有1个人正在服用抗抑郁药。自2006年开始,抗抑郁药的处方量增加了180%;
除了抑郁症高发之外,其中不乏一些人在广告商的宣传下,提前通过服用抗抑郁药物来预防抑郁症。
真有这么多人抑郁吗?是不是到了必须药物治疗的阶段?无人知晓。
在国外,一部分精英人群将服用抗抑郁药视为一种“阶级标配”,和沙拉、思慕雪、健身等一样,象征着中产对健康乃至完美状态的追求。
但抑郁症是精英病吗?
不是,只是目前来看它更受到精英群体的关注。
抑郁症这么难缠,保险竟然不保?!
需要明确的是,抑郁症患者经过科学治疗是可以缓解甚至根除病症的。
相比于普通人而言,抑郁症患者更需要保险,但是抑郁症史可能会令他们投保受阻。
其实不仅是抑郁症,保险公司对于精神疾病的承保一向慎之又慎,哪怕是因为甲状腺功能出现一点问题导致的焦虑,保险公司也要等待复查、核保后才能确定是否承保。
因为精神类疾病的患者,以抑郁症为例,风险相对来说比较大。
一是病情加重时,抑郁症患者有时会有自杀倾向,所以几乎所有寿险产品都会指出:
被保险人自合同成立或者合同效力恢复之日起二年内自杀,但自杀时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除外。
那是不是说两年内发生自杀情况,一定不会理赔了呢?
不一定,要看情况。
如果是重度抑郁症的患者,可以判定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话,投保2年内自杀,寿险还是需要理赔的。
如果是轻度或中度抑郁症患者,只能算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投保两年内自杀,不能理赔。
二是抑郁症达到中度以上,就需要使用药物治疗了,若是复发三次以上则需要长期乃至终身服药。
抗抑郁药物有一定的副作用,加上抑郁症患者本身的情绪特点,可能会诱发心脑血管疾病、降低自身免疫力等,对保险公司来说风险太大。
不过别担心,抑郁症患者不是完全没有机会利用保险杠杆。
对于仅仅是日常生活中有些焦虑但体检史上还未有任何相关记录的朋友,需要做的是和时间赛跑——尽早配置保险分散风险。
因为此时你掌握主动权,可以挑保险公司,还轮不到保险公司挑三拣四。
如果已经有相关病史的朋友也别着急,先记住以下基本挑选逻辑:
1、 健康告知:选择健康告知中没有询问到神经精神疾病、抑郁症的产品;
2、 智能核保:尝试支持智能核保的产品,有些情况下可以除外或者加费承保;
3、 多家投保:向多家保险公司投保,选择核保结果最为满意的一家。
具体险种投保,我们一一讨论
基本逻辑是:针对轻度抑郁症,寿险、重疾险通常可以加费承保。
症状缓解超过一年,医疗险可能可以除外承保或者加费承保;
症状缓解超过两年,寿险、重疾险可作为标准体承保;
防癌险、意外险和年金险可以通过标准体承保。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是基本逻辑,但落到实际市场上的产品来说,相应能够投保的产品屈指可数。
一、寿险
一般来说,对健康核保卡得最严的险种依次是:医疗险>重疾险>寿险>意外险。
但是针对抑郁症群体,考虑到自杀概率高,寿险核保反而更严。
如果曾确诊轻度抑郁症并且治愈满1年,目前市面上有可以通过人工核保顺利投保的定期寿险产品,例如弘康大白定寿。
二、重疾险
重疾险健康告知也比较严,目前市面上新出的重疾产品,比如复星联合的六六六,对精神类疾病比较友好。
这款产品针对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肺结节、乙肝病毒携带(大三阳)、乙肝病毒携带、抑郁症、焦虑症、神经衰弱等这些经常被其他公司核保作为除外乃至拒保的项目来说,根据病情可以进行标体承保、除外承保、加费承保。
如果抑郁症已经治愈,且近一年内没治疗,就这款产品而言,大概率可以以标准体的情况通过该产品核保。
如果没有办法通过这款产品核保的,重疾险买不了的,退而求其次,选择防癌重疾险,比如昆仑康爱保。
它没有直接限制抑郁症患者投保,但两年内因疾病连续服药超过1个月的患者没办法投保。
因此针对无需药物治疗的轻度患者,是可以以标准体投保的。
三、医疗险
医疗险目前来说,健告也非常严格。市面上目前也有医疗险产品通过智能核保的方式,以除外承保的形式投保,例如安盛天平的医疗险产品。
四、意外险
意外险大多不需要健康告知,一般都可以投保,但需要注意免责条款。
有些意外险的免责条款会指出针对抑郁症相关情况的除外责任,比如自杀自伤、抑郁症患病期间发生的意外,这些不在保障范围内。
健康是最好的财富,保险公司对于精神类疾病、心脏类疾病的投保门槛都十分高,因此能够在身体没什么问题时投保是最好的,这就是我们时常强调投保要趁早的原因。
但是保险起到的是分散风险的作用,比起保险,抑郁症患者更需要我们耐心温暖的陪伴。
曾经因抑郁症而结束自己生命的张国荣在歌曲《春夏秋冬》里唱到:“能同途偶遇在这星球上是某种缘份”,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或许我们多一点笑容和耐心,也会让他们的世界在某一刻突然填满阳光。
以上,祝好。
Ref:
1. 中国人为什么突然得上抑郁症|大象公会
https://zhuanlan.zhihu.com/p/67520819?utm_source=wechat_session&utm_medium=social&s_r=0
2. 夏勇军. 经济发达地区基层精神病医院住院病人情况的调查[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8, 25(5):312-313.
3. 胡健, 雷世光. 兴义市农村留守老年人抑郁状况及相关因素[J]. 中国老年学杂志, v.36(16):4081-4082.
4. Chen, Y., et al. "Patterns andcorrelates of major depression in Chinese adults: a cross-sectional study of0.5 million men and women." Psychological medicine 47.5 (2017): 958-970.
5. 抑郁症这么可怕,保险居然不保?https://mp.weixin.qq.com/s/6DYa4W3RteuRbGRxvX2OTQ
新冠病毒肆虐,风险四起,天下并不太平。如何完美配置家庭保障,最大程度降低风险和意外给家庭带来的打击?
【声明:本人注重分享,更尊重网络原创的版权。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如您对转载版权有异议、认为侵权,请与本人联系,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