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活到多少岁算合适?心理学家给出了明确答案,细想的确如此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我开始对《西游记》重新解构,我经常在想:为什么剧中的妖魔鬼怪会这么执着于吃到唐僧肉?为什么长生不老对他们这么重要?
当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回归到现实生活中,长生不老显然现在还无法实现,但对延伸生命长度的探索却从未停止。
现代生活品质的提高、对运动健身的重视、医疗技术的进步大大延长了我们的寿命,然而社会开始逐步进入老龄化。
研究表明,全国总人数的7%都在六十五岁以上,就代表这个国家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我国在1999年就达到了该标准。
人口老龄化意味着当代年轻人需要承担更大的压力,特别是那些家中有着多个老人的家庭,请保姆照顾又不放心,自己照顾也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在经济上也会有很大负担。
那么是否会有一个节点,就像雨水淋入大地、河流汇入大海,我们又是活到多少岁算合适呢?
人类的最佳寿命在心理学中,答案是有的。发展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在《发生认识论导论》里面提出了关于人类寿命的合理性,强调了很多关于生物逻辑和社会逻辑之间的重合。
他曾做过有关人类最理想寿命长度的调查研究,他认为一个人最适合的寿命长度处于七十岁到八十岁之间。
因为在这个年龄段中,老人的身体状态是比较健康的,神智也会比较清醒,再加上现代基础设施逐渐完善,老人活动的场所也更加丰富,所以往往并不需要子女投入太多的精力去照顾。
当然,人到古稀,对功名利禄的欲望会渐渐淡下来,更多的是想在心理上找到慰藉。在这个阶段老人的子女压力并不会太大,他们大都已经成家立业,生活也渐渐趋于平稳,会有较多的时间可以关注老人的生活。
顺应规律人格的发展包含了机体成熟、自我成长和社会关系建立的三个历程。
人生这一路,有鲜花红毯,也有泥水绿幕,这一切都在催促我们成长,在不知不觉中构筑我们的家园。
年少有不羁的灵魂和放荡的心,咬紧牙关拼命坚持自己的理想,在掌声中高歌猛进,或者在冷水中摸爬滚打。不管结局如何,成功固然是美的,失败也并不遗憾。
当一切尘埃落定,生活趋于平稳,身体不再像年轻时健朗有力,心气慢慢变得平静,精神也无法做到从前那般专注。这个时候,特别是老年人,退休就成为更合适的选择。
而已经超过七十岁的老人,就会出现心理衰老,在一定程度下,心理衰老代表一个人真的老了。甚至还有学者,把心理衰老比作死亡的“催化剂”。反应开始迟缓、记忆力衰退、抗干扰能力减弱,这些渐渐显现从而影响日常生活。
尽管让·皮亚杰在发展心理学的角度对人类最佳寿命提出了观点,但事实上,并非每个人的寿命长度都和他的预测一致。
有些老人会因长期锻炼身体、注重饮食,身体比较强健,那么他的寿命自然会延长。但到了七十岁,身体机能渐渐衰弱,细胞老化,即便平时身体硬朗也难免会遭受疾病的困扰。
一些老人在六十岁左右时就会患上一些常见的老年疾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但这些疾病还在接受范围之内,都是属于通过医疗手段可以进行控制的疾病。
生活里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了,我们总会遇到一些意外。有些时候,猝不及防来到的疾病往往更让人手足无措。就像今年的新冠肺炎,防护稍不到位就有可能感染,老人的抵抗力更差,风险也就会更大。
如今疫情已得到控制,我们为抗击疫情的医护以及默默付出的所有人致敬,也为失去生命的人们缅怀。死亡这个话题不应刻意回避,探讨死亡,是为了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直面人生,珍惜当下。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时间是一个抽象的名词,人生确是有长度的旅途,我们能做的是握紧自己的当下,开出最美的花,最终以骄傲的姿态拥抱大海。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Genetic epistem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