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双面人生”,也许家人的“帮助”伤得最深「双相情感障碍 」

文 / 白衣天使方大头
2020-04-08 16:26

没有哪个父母不爱孩子,然而,有时候爱也会变成一种伤害,令双相情感障碍在诊疗的路上走得磕磕碰碰,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1.把疾病认同为“懒惰”、“发脾气”

有时候患者抑郁、狂躁并非其本意,而是受疾病控制,但部分家属却不了解,还误解他们。在抑郁期间被误解为“懒惰、不思进取“,甚至会被说一点承受的能力都没有、你就是想太多,想开一点就好......在暴躁、狂怒期间,简单的认为患者是在“发脾气”、“发疯”。一位患者说道,“处在躁狂期时,因别人弄丢了东西一气之下摔了一个小花盆,却被家人直接拿东西抽,还被指责‘谁给你的权利摔东西?’......”

2.家人以为自己吓掉魂,请神婆做法

双相情感障碍既包含躁狂和抑郁发作的周期,患者的状态经常被比喻为坐在情绪的“秋千”或者“跷跷板”上,让不了解疾病的家属认为是中邪了。一位患者说道:“处在抑郁期那几天,白天经常恐慌袭来歇斯底里地哭,小周期过后一天,我走来走去找人说话大笑唱歌。家人以为我吓掉了魂,请神婆做法帮我叫魂。”

3.每个医生都说我有病,家人却坚称我没病

由于精神疾病在我国科普的力度不够,很多家属对疾病没有科学的认知,以此导致家属不承认患者有病。一位家属曾这样和患者说到:“天天日夜颠倒不睡觉也是病?闲的没事乱买东西也是病?不和外人接触也是病?......”。一位患者说道:“我在一家三甲精神科确诊为双相情感障碍,家人却不认为患者有病,反而找来一堆道士做法、大师改名。我抑郁严重时,多次求家人带我去看病,家人反而说:“我带你看过多少次了你还不相信你没病!”不仅如此,还把我的药物全部换成维生素,因为不停的受到刺激,我已四次自杀未遂.....”

我们都清楚地知道,父母是这个世界上爱我们最深的人,他们可能可能有着好的出发点,但有时候就是因为不了解等原因却无法完全对孩子的疾病感同身受,所以他们如上述的一些“帮助”反而在不经意间成为了伤害孩子最深的利器:一方面,父母对诊断结果的拒绝,也有可能会被患者理解为否认和歧视,加重患者本身的病耻感,令他们羞于向医生或周围人求助;另一方面,令患者不能及时获得有效且正确的治疗,发病频率加快,从而导致治疗难度加大,病情恶化,甚至增加患者自杀风险。

我们总是对“精神疾病”讳莫如深,由此衍生出未知恐惧,其实,精神疾病和其他疾病没有本质上的区别,虽然我们无法更改患者得病的事实,但可以为患者营造更健康、积极、科学的环境。作为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家属,我们更应该多多了解精神疾病知识,提高这方面的认知,进而多一些关心和爱护,帮助患者树立对抗精神疾病的决心,营造良好的治病环境。

另外,家属也要对现代医疗有信心,患上双相情感障碍并非不能被治好。任廷文主任认为,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好转情况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一般情况下,如果患者能够在发病时前往专科医院确诊,并根据医嘱进行足量足程服药,症状都能得到有效控制,长期坚持的患者,是可以回归正常生活的。而对于严重的双相情感障碍,如果患者病情以及严重影响其正常生活,或者药物治疗效果又欠佳,则可以考虑通过立体定向微创手术治疗,目的是使得该病获得临床治疗,让患者回归正常人的生活。

为何精神科医生比较少介绍“手术治疗”这一选项。简单来说,精神外科手术开展的条件是有高要求的。一方面,精神外科手术开展需要专业的“功能神经外科”医师和相应的手术设备,这些是很多医院缺失的。另一方面,不是大型综合性医院,卫生行政部门一般是不会批准开展外科业务的。最重要的一点是,精神病院的精神科一般属于内科治疗体系,着重点在于药物治疗,对于手术治疗情况和现行关于精神外科手术的法律法规不够了解,一般不敢轻易对家属提出建议,甚至是抱有好意的去反对,这样反而耽误了难治性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疗。

精神疾病所带来的痛苦,只有患者才能深切感受,如果我们的爱为他们带来了伤害,何尝不是一种“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