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这四个表现,说明一个人可能有暴力倾向,小心

文 / 第一心理
2020-03-13 16:07

继2018年蒋劲夫家暴事件引爆全网后,今年约翰尼·德普家暴事件再次引发热议——原来,其前妻艾博梅·希尔德才是真正的施暴者。

很多时候,拥有暴力倾向的人,在人群中其实并不瞩目,有些平时看起来还很阳光开朗。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识别潜藏在身边的暴力倾向者呢?

暴力倾向的产生主要源于人类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出现了杏仁核高度紧张的状态,导致左右脑失去连接,最终影响个体认知能力导致暴力行为。

诚然先天的遗传有可能导致暴力行为的发生,但是后天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社会学家菲吉·奥斯托斯基(Figgy Ostrowski)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从科学角度看,敌视心理、大脑损伤以及童年时期遭受过身体摧残这三个因素分别涉及神经精神病学、生理学和个人性格,它们决定了一个人暴力倾向的程度。

  • 敌视心理
  • 大脑损伤
  • 童年时期遭受过身体摧残

如果三者都具备的话,这个人具有暴力倾向的可能性非常高,但如果只具备其中一个或者两个因素,具有暴力倾向的可能性则降低。具体来说,如何识别出暴力倾向者呢?

1、无限放大主观意志

暴力倾向者会将个人情绪凌驾于事实真相之上。他们无法像常人一样对事物进行正常的解读,甚至会出现敌视仇恨的心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同理心和换位思考,来衡量一个人是非具备理解他人的能力。

而暴力倾向者在杏仁核高度紧张之后,会失去同理心和换位思考的能力,换言之就是失去了理解他人的能力,他们的主观意志成为判断事件的标准。所以,暴力倾向者在实施暴力行为的时候,往往是无法进行正常沟通的。

仔细观察身边的人,一旦激动起来只顾滔滔不绝表达自己意见和情绪的人,很可能拥有暴力倾向,小心。

2、十分情绪化、自控能力差

0-12岁的孩子,由于大脑没有完全发育,因此需要成人的引导,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比如:不高兴不可以哭闹,不要在地上打滚,这其实就是自控力的养成。

心理学家认为,基本的自控力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必不可少,经过长辈的引导,小孩子都可以逐渐获得控制个体言行的能力。

生活中有些人,因为一点小事就格外激动,甚至为此拍桌子摔板凳,升级矛盾演化为剧烈的肢体冲突,这种自控力差的人,有可能拥有暴力倾向,小心。

3、严重的仇恨心理

此外,仇恨心理严重的人,很可能拥有暴力倾向,小心。旁人一句无心的话,甚至是毫无干系的举动,却会被暴力倾向者记恨。他们会通过自我心理的折射,将旁人的言行放大扭曲为有害的,从而记恨在心,睚眦必报。

比如,在出现家庭暴力的两性关系中,施暴者不乏由于配偶佩戴了一件小饰品就大打出手。因为施暴者偏激地认为,配偶的打扮是为了吸引婚姻关系外的第三者。施暴者从“小饰品”解读出并不存在的“背叛”,并因此产生仇恨心理,大打出手。

4、极端的价值认知

日常生活中偏激的人,有可能拥有暴力倾向,要小心。

暴力倾向者的生长环境,通常并不健康,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很有可能产生对社会的仇视心理,认为社会法则就是弱肉强食,人性中闪耀的“真、善、美”被其忽略。

暴力倾向者可能在小时候遭受暴力,但是由于体型和个体力量的差异难以反击,处于“被害者”的地位。他们长大之后,一面有“被害妄想心理”,认为自己可能被更强大的人所伤害,一方面默认自己是可以欺负、无力抵抗或者难以抵抗的人——这是“符合”社会规则的。

暴力倾向者认为来自“强者”的侵害,是他难以反抗和违背的,这是他潜意识中承认“弱肉强食”规则造成的,因此他的心中会诞生出极端的价值认知。

一部分有暴力倾向的人或许很善于伪装,甚至会颠倒黑白,将自己从“施暴者”转换成“被害者”。但是无论他们如何巧舌如簧,仍然无法完全控制自己的行为,我们可以从细节中辨别出蛛丝马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