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你的命运,早在你1-3岁的时候,就已经确定了
刻意去找的东西,往往是找不到的。天下万物的来和去,都有他的时间。——三毛
在中世纪,儿童被作为个体发展的重要阶段来对待,文艺复兴之后人本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们以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来作为指导,曾提出过“天性”的概念,应遵循“自然法则”的教育思想。
美国著名的“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认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种联系很有可能影响着他的一生。俗话说,“性格决定人生”,也并不是没有道理。
人格心理学家认为,人早期性格的塑造为个体的命运埋下了伏笔,而决定大部分由原生家庭和遗传决定。
人好比一台正在运行的电脑,在平时,我们看到的电脑界面是我们需要看到的界面,但决定呈现这些界面的程序却隐性存在于电脑编排好的程序之中。因此,我们在无形之中也受到这些看不见的程序的驱动,而呈现出自身的行为。
在人际交往中,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仿照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原生家庭的行为,但有的时候也会反其道而行。不同的家庭,对事物的表现也有不同的规则。
具体而言,在人1-3岁这个阶段,我们能够观察到孩子的变化,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无意识的举动,推测其性格发展是否有缺陷。
发展心理的普遍性和差异性心理学家普莱尔早期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主要包括感知、动作、言语、意志等多个方面。而心理发展则是由遗传因素所决定的,环境的作用只能促进或者延缓遗传的自我显现而已。
例如,一些孩子在成长中会存在攻击性行为,父母则会认为孩子天生性格暴躁,便会采取干涉措施,或者制止。但这些方式都不是正确的,很大程度上会使孩子在性格发展上产生扭曲,以至于人格缺陷。
美国的吴伟士认为遗传与性格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之间的关系是相乘,而不是相加。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的认知既不是来源于主体之外的客体,也不是来源于独立于客体的主体,而是来源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事实上,从个体心理层面来看,孩子攻击性强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没有安全感,而这时,父母需要做的不是干涉,而是陪伴和引导。
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传统的观点认为新生儿是软弱无能、消极被动的生物个体,但大量的实验研究证明新生儿具有适应环境的能力和反应外界刺激的能力,也有惊人的感觉能力。
潜意识与意识当我们有意识地思考时,第一次构成的神经元连接是非常脆弱的;但如果我们不断的重复同样的思想,旧的意识便会由潜意识所负责,会由新的意识所代替。
意识是一种对环境、行为、身体、情绪的觉察能力,但若只有纯意识(小孩的意识),他们的意识将不会有好坏之分,他们只是一种超然的观看,对当下的情况作出反应,任何事情的发生都很难影响他们内在的平静。
这就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个人的命运其实在出生那时便已经确定了。富人的孩子通常具有更强的个人能力,能够快速成为社会精英;而穷人的孩子,思维受限,反而越来越穷,发展上限严重受制。
荣格认为宇宙之间存在着一种集体潜意识,这是一种无穷大智,拿破仑称之为“无限的智慧”。
父母对孩子的性格影响是巨大的,若是夫妻关系不和睦,那么,他们的孩子大概率是自卑的;而总是争吵、暴力的父母,则难以让孩子对婚姻有正确的认识,导致孩子在今后的婚姻之中无法承担应有的责任和义务,恐惧婚姻也是正常的现象。
孩子的命运从出生便决定了,这与父母的教育方式、周围环境是分不开的,若一个家庭压抑、负面,那么,他们的孩子也会用同样的态度来面对生活。
思想的成长是一种反向的成长,即佛教说的消业障,道家说绝学无忧,这是一段痛苦的过程。人生漫漫,所谓命运,三分命,七分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