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点知识 | 为什么很多年轻人在这次病毒事件中突然不「丧」了?
= 医直说 =
走访知名中、西医临床医生及专家学者,
依托三甲名医权威审稿。
我们从不传播小道消息和谣言,
我们只做时下最新最热最八卦而又最有趣味的医疗知识。
健康路上,我们愿意陪您一起认真走下去。
题图:《流浪地球》
面对这次的疫情,曾经「干啥啥不行」的年轻人,变成了最守规矩「怕死第一名」。
无论是积极做好防护老实在家呆着,还是在抗疫初期就开始一遍遍宣传各类知识,说是「怕死」,但小医君觉得更是一种抗争。
曾经说起当代年轻人,大家都说自己很「丧」,动不动就「不想活了」,但是在这次病毒事件中大家却表现出了「生的渴望」,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变化?原因其实很简单。
丧的本质在于,对于无意义感的彻底投降。
一旦有意义,有被需要感,任何年龄任何职业都能活得不丧。
我在电梯里经常会看到送餐的工作人员,有一次是节假日,我看到一个十岁左右的男童拿了好多菜自送,衣服穿得破破烂烂的,我觉得他一点也不丧。
但最近一个留美读博的朋友告诉我他很丧,觉得这辈子很多美好都经历到了,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想要自杀。
前者虽然很穷,但是他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养家糊口。因此尽管他可能花很多时间在帮家庭分担上,学习成绩也不一定很好,但他可以很有使命感,过得很踏实。
后者衣食无忧,但是整天觉得没有人需要他,没有人被他需要,这种社会隔离的背后其实是心理隔离。
事实上,现在你别看这些 90 后、00 后丧得要命,要是真的面临战争了,估计各个都昭和了。为什么呢?因为有意义。有什么意义?群体性的意义。
人类会因为缺乏意义而失去动力,这也是很多人上学不好好听课好好学习的原因。毕竟数学学会加减乘除就行了嘛,为什么要学微积分?语文学会 5000 个字词就好了嘛,为什么要学文言文?假设这种无意义感充斥到生活每个角落,人就废了,彻底丧了。干好干坏一个样,活着死着一个样,人怎么能不丧?
所以中产最容易丧,因为有钱维持吃饭穿衣嘛,又有二次元、游戏,不想生小孩,因为不被谁需要,也不需要谁。
之所以这次病毒事件中能表现出「生的渴望」,理由非常简单,因为它给无数年轻人描绘了一种群体性的必要使命感。
大家看最热血的群体年轻人,都是生活在什么年代?日本是昭和,德国是德意志,中国是抗日救亡,美国是珍珠港被袭击、诺曼底登陆,战斗民族是保卫斯大林格勒。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央视出的纪录片《幼童》,看他们被政府送到国外留学时是如何努力、如何优秀的。不是一个人优秀,是群体性的优秀,甚至有读书太用功读死的。
这次病毒事件,其实就是一场国家性的动员。这种动员对于年轻人的主要刺激就在于——觉得自己是有用的,有意义的,不可替代的。
于是,你会看到 90 后的女生戴上口罩和防护服奔赴前线,00 后的男生穿上军装维持秩序;你会看到无数年轻人向自己家长科普冠状病毒的危险性;你还会看到整个微博的热榜被社会新闻屠榜,爱豆只能见缝插针。
这就是底层的原因。这是因为每一次群体行为之中,并非是「个体的生存欲」在作祟,而是「群体的使命感」让年轻人体会到了意义。
年轻人的自救行为,其实更多是在保护身边的人,包括向长辈们宣传科学知识。
事实上这个理论可以适用所有人。一旦有意义,有被需要感,任何年龄任何职业都能活得不丧。
这真的和钱不钱的关系没那么大。比如上海张文宏在演讲的时候就说:不是说我们是圣人或是品德多么高尚,我们就是觉得要干这个,不干这个夜里睡觉都睡不着。
在往里面深究一下,可能就要挖到「社会为什么不需要那么多年轻人而让他们活得很丧」了。这个话题,可以去其他地方找到答案,特别是马克思的几本著作。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旦没有被社会所需要,也就是社会意义上的死亡了。将死未死的人,看起来才丧。
补充:
你去观察沉迷于游戏中的人,你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比如他们可以几天不洗澡,吃泡面,一天睡很少,其余时间都在网吧里打游戏。比如某地方的大神,工作一天可以玩三天。这种人在社会评价上是丧得不能再丧了吧?
但他们在游戏中又是非常积极的,为了升一级可以重复做很多操作,为了换一个皮肤可以把工资氪进去,为了击败敌人可以整天研究技巧和攻略。
比如吃鸡去靶场反复练习,看主播直播等等,简直励志无比。说句实话,如果他们能把这股鸡血劲头放在某些工作中,很难不做出点成绩出来。
是什么掩盖了这种现实和虚拟的差别呢?日本宅文化有个名词叫「现充」,意思是现实生活充实,远离二次元和游戏(也有解释是现实生活像充值了一样)。
可见在生活中你如果被需要,存在感强,活得有意义,你就不可能丧。你在生活这个丧得不行,但是在游戏中被需要,存在感强,活得有意义,你就更可能沉迷于游戏。所以丧和生的渴望(鸡血 or 热情)一直都不矛盾。▲
未经授权 | 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