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肺炎病例上升,焦虑恐惧免不了,这份“心理防疫”送给担心的你
文/周旋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深圳市心理咨询师协会青年咨询师委员会副主任
从1月20号,钟南山院士公开指出新型冠状病毒存在“人传人”,到1月24号武汉宣布封城,再到1月27号国务院宣布春节假期延长,时间已经过去将近十天。现在对于中国来说,是异常关键和紧张的时刻。大家的关注点都在肺炎疫情上,打开电视、刷微博、朋友圈,不管我们是不是武汉人,不管我们是不是战斗在一线的医护人员,大家的心情也都很复杂,情绪波动也此起彼伏。
在我的朋友圈我看到了很多人都宅在家里,大家试图用轻松与幽默曲化解这紧张的氛围,但我们知道人总是社交型动物,很多人都说自己终于等到了这一天:有吃有喝有玩, 终于到了啥都不用干,在家躺着也能给社会做贡献了。
但从人的心理角度来讲,长时间的密闭空间会严重影响我们的情绪,从而影响到我们的身体状态。
在我们工作坊微信群里,有很多朋友感慨,第一天宅在家感觉挺幸福,第二天就开始无聊,第三天开始心里孤单,第四天就有些发慌,剩下的日子才明白,其实我就是个“假”宅,很多时候之所以感觉在家宅着,没事可做是一种享受,这会让发现真正感到宅的幸福,大部分原因是因为可以随时外出的自由。所以,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我想提醒每一位在家里还宅的人们,除了给自己找乐子外,是时候开始关注一下我们的“心”情了。
面对疫情,先请大家看看自己的心理感受处于哪个阶段?
第一阶段:紧张VS兴奋期
一开始,大家都很紧张,但是这种紧张中,又带了点小兴奋。毕竟对于武汉以外的地区来讲,疫情仿佛离得很远,但是新闻的反复滚动播报,终于让大家有了意识:不得不防。
戴口罩、说服父母戴口罩、万众一心网上呼吁武汉封城,再到封自己的村、社区和家门。连过年的不让串门拜年。这样的生活,是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是紧张的,但是也是新鲜的、刺激的,从来没有感受过的。
你敢说,你最开始抖音上大把的封路、封村、赶走外地人的硬核视频,你不是也觉得焦虑中有一丝安慰、好笑和好玩么?
不用上班、不要去管GDP、小家也好大家也好,团聚在一起,没有人打扰,似乎很久没有这种久违的温馨了。
第二阶段:恐慌VS担忧期
但是,随着新闻上确诊的数字越来越多,地图上标红的范围越来越广,大家开始发现,似乎疫情也在慢慢向我们逼近。
单位的同事群里、小区的业主群里、村委会的群里、亲戚群里,总有那么几个人,实时报告疫情信息,有大众的、也有小众的。有搞笑的,也有催人泪下的。
大家开始回想自己接触过什么人,评估着自己的身体状况,也评估着中标的可能。这几天里,大家最关心的话题就是:离自己最近的哪个地方发现了疑似或者确诊的病例、附近的谁人家里最近回来了湖北人、哪些地方暂时是不能去的、哪些人是暂时不能见的……尽管不用出去干活,尽管是躺在床上刷着手机,你仍忍不住每隔几分钟刷一次新闻,时不时看看群里有没有人发布最新的小道消息。
有的专家说疫情一个礼拜就可以控制好,有的专家说高峰期出现在3月,你不知道该听谁的好。各地开始出现医疗设备不足、卖假口罩、抢购物资的信息。你一会儿骂骂相关管理的慢半拍,一会儿笑话抢购的人群,一会儿又开始隐隐的担心。你知道病情似乎离自己很远,你也知道自己保护措施采取得很好,但是你就是很担心,你不知道自己怕什么,但是你就是很害怕。
第三阶段:焦虑VS抑郁期
睡到自然醒,想打牌打牌,想刷手机就刷手机,想吃就吃,想玩就玩,这样的生活,你期盼多久了?没想到,它在2020年实现了,以这种方式。在家里躺着啥也不干就是为国家做贡献,这种感觉在一开始的时候还是很爽的。但是,在床上躺了几天之后,后遗症就来了。你觉得浑身都不得劲,身体变得难受,脑袋好像也停止运转了。而且,越躺,发现自己越懒得动。你终于理解了,为什么小狗每天不出去遛遛,会那么难受。可是你能去哪里呢?饭店、娱乐场所,都停止了营业。你也没法约好朋友出来逛街。好不容易打起精神,想出去走走,却发现路上几乎空无一人,你根本无处可去。而且你发现,过了在家中混吃等睡的年纪,你根本无法适应这样昼夜颠倒,无所事事的生活。你开始渴望外面的自由的空气。你希望可以去看电影、购物、和朋友聚会。最初的刺激和兴奋已经荡然无存,你和家人开始相看两生厌,你看着床铺,不想躺下去,却又不知道干什么才好。你终于理解了为什么在古代的时候,“禁足”是一种惩罚,你希望疫情可以尽快过去,一切恢复如常。
当我们经历了上述几种情况后,每一个养家糊口的人都还是要陆陆续续都上工作岗位,面对每天交织的人群,在地铁里、公交上、办公室,你是继续焦虑,还是渐入抑郁,或者积极乐观?
从现在开始,我们不仅仅要考虑到节后生理上的自我保护,更要开始慢慢给自己进行心理上的建设,不然焦虑、恐慌会让我们陷入更大的痛苦中。
你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做调整:
第一,情绪上接纳和承认现在所处的困境。
这个期间,我们会慢慢回归理性和感性的平衡,在情绪上的改变是开始接纳自己的波动的心情:紧张、兴奋、恐慌、愧疚、焦虑、抑郁都是面对疫情压力下的正常情绪反应。不同的人的想法和环境不同,我们的情绪表现也会有所差别,都是正常合理的,无需谴责自己,也无需特意去抵抗它。允许自己的身体和情绪出现这些情绪的波动和转折,面对疫情时,我们需要有感受和反应,我们也尊重身体的感受和反应。
1、合理地宣泄情绪,如果想哭,就让自己哭一会;如果觉得生气,就大喊几声,或者出去跑几圈;如果觉得焦虑,就给自己找一点事情做,比如在一张纸上写下自己的烦恼和焦虑,然后把这张纸撕掉。
2、寻找亲朋好友的支持,但是要注意,尽量避开只会一味嘲笑自己、否认自己的担心和焦虑、批评自己的人。
3、回忆一些让自己感到力量和勇气的电影或者歌曲,去重温它们。
第二,认知上的改变:积极暗示法
很多人之所以会出现难过、焦虑和抑郁,是因为过度关注负面信息,从而把事情想得太消极和悲观。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极是不合理信念的三大特征。当我们出现这些不合理信念时,我们要及时把它们辨认出来,并进行认知层面的转化。
比如:“确诊的感染人数越来越多了”这是很消极的暗示,我们可以对它进行积极层面的转化:“这也意味着政府将越来越重视此事,疫情将得到更加强有力的控制”;
第三,行为上的改变:有计划地去做
我们可以尝试回到自己以前熟悉的作息中(无论你的生活规律如何,但前提是规律),找回对生活的掌控感。
1、减少对新闻的关注,让自己远离手机,不要时刻盯着数据和群里的信息,远离刺激源;
2、把这段时间当作一次休息和整理自己的机会。想一想,自己很久之前就想做,但是一直没去做的事情有哪些。有的人可能是想看一本书,有的人可能是想看一个剧,有的人可能是学习某种新技能……列一个清单,一件一件去完成。
3、制定一个生活作息表,设置提醒,并试着完成它们。此外,我们还可以尝试进行身体劳动和其他具体工作,来缓解自己的焦虑,如室内运动、做家务等。
如果我们无法完美地执行自己所有的计划,也没关系。因为我们的目的是保持稳定性,找回掌控感,而不是在现在的境况里把每件事都做到尽善尽美。
总是,面对灾难,我们可以焦虑消极,但是更应理性勇敢面对。紧张过、兴奋过、焦虑过、恐慌过,现在也是时间和机会,来思考下,以后该怎么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