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惊!300万中国父母不戴口罩!北大教授竟然这样说

文 / 简单心理
2020-01-24 00:44

昨天推送了之后,很多朋友在留言中提出“到底应该怎么说服父母戴口罩”这个大难题,正好,分享这篇文章给你,希望每个家庭都能安心、健康地度过这次疫情。

昨天晚上,在包围圈中坚持了许久的江苏地区也终于沦陷了,确诊了首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

已经回到江苏老家的我和周围的朋友们,纷纷取消了春节的游玩计划和亲朋好友的聚会活动,避开人流庞大的公共交通工具,老老实实地宅在家里看《釜山行》。

但与此同时,作为研究老年人的心理学工作者,我昨天竟然同时接收到了很多同样内容的吐槽,基本都是围绕“爹妈为什么这么不重视这次疫情”。

平时看似啥都不在乎的佛系年轻人,现在吧也不泡了,迪也不蹦了,狼人也不杀了,乖乖戴起口罩,勤洗手,讲卫生,别提多惜命了;而平时堪称“海淀区居里夫人”“秦皇岛贝克勒尔”、一天发现一种致癌物质的长辈们,面对疫情却非常淡定,逛活禽菜场不戴口罩、回家不洗手、哪里人多去哪里。

很多人告诉我:

“为了劝父亲去人多地方时戴口罩,大过年的我俩吵了一架……”

“我婆婆说,医生专门吓唬人,才好骗你们钱呢……”

“我妈妈嘲笑我,说你至于的么这么大惊小怪……”

虽然目前新型肺炎的患病者和死亡者中,都是中老年人居多。但重视的基本上还是年轻人,老年人往往云淡风轻。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这其中还是有一些老年人天然的特点在起作用:

首先,年轻人更恐惧意外导致的身亡。

对于年轻人来说,由衰老或老年性疾病导致的自然死亡都是不可能存在的,死亡肯定都是飞来横祸的非正常死亡类型。因此,这种突然爆发、传染性强、有一定致死率的瘟疫是相当足够引起他们重视的。

而对于老年人来说,随着衰老(包括患上老年性疾病)而到来的自然死亡的可能性已经远远高于意外事件导致的非正常死亡的可能性,所以这种突如其来的瘟疫(只是一部分人会感染,也不是感染的人都会死),在他们心目中的恐怖程度是远远不及生老病死本身的。

其次,情绪在老年人信息处理中起很大作用。

人的决策系统分为冷系统和热系统,冷系统就是指根据理论、事实来做判断的认知系统,热系统是根据情绪、经验来做判断的。

随着老年人的认知能力下降,他们的冷系统会变得越来越差,从而越来越依赖于自己的情绪/经验(即热系统)来做判断。那些被老年人疯转的微信谣言,往往都是情绪色彩很浓的(“震惊!太可怕了!这种),

而官方通报都是遵循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采用的是客观、冷静、中立的报道语气,只讲事实,只讲数据,不带有任何煽动性情绪。这样的原则在新闻报导中当然很重要,但是对于吸引老年人的注意力则效果比较差。很多老人看完语气平稳的官方报道就自动过滤掉了,根本不当一回事。

再次,老年人会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来判断。

他们愿意接受与他们已有的知识结构、经验框架相符合的信息,比如“震惊!大蒜这样吃能防癌!”(毕竟已经被情绪化的宣传洗脑太多次);但对于“新型病毒”这种新出现的事物,就属于他们认知之外的东西,佷容易被自然过滤掉了。

我有学生问:“很奇怪,我们这些没有经历过非典的人都如临大敌,为什么他们经历过非典的可怕,反而毫不关心呢?”

这是因为,在肺炎(要带口罩)这件事情上,老年人的经验体系往往是:“没听说过闹个肺炎就要带口罩的”/“我之前非典的时候就没戴口罩,结果不也好好的吗?

最后,老年人还有一个特点——乐观偏差。

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研究就发现人们在对事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可能性进行判断时往往会表现出一种乐观倾向——认为危险事件、犯罪牺牲品或患病等消极事件更不能降临到自己身上

而这种偏差在老年人身上也更容易出现。尤其是对于自己根本不熟悉的事件更是如此。因此对于新型肺炎,老年人会由于乐观偏差的原因,更加不愿意相信自己会被传染,从而不愿意带口罩。

而前面所说的“非典来了我不都没事吗”这种幸存,又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对未来的“乐观偏差”。

如何劝?

一、凸显情绪成分

我们要善用老年人偏爱情绪加工这一特点。我自己2009年发表的一篇文章就是在探讨如何利用情绪凸显(emotionally salient)的宣传语来改变老年人的饮食习惯,使他们吃得更加健康。

在那个实验中,我们一共设置了3种宣传语,分别是:中性条件、情绪凸显条件、未来凸显条件。结果发现,阅读了情绪凸显条件下宣传语的老年人,出现了更显著的饮食改变意向,以及实际行为上的改变。

其实这种方式用到我们目前的场景下就很适合——要劝老年人戴口罩、勤洗手、避人群,一定要凸显出情绪成分。

既然我们知道了,老年人比较容易被那种内容耸人听闻、语言夸张、色彩鲜艳、标点符号冲击性强的传播形式吸引,那么在这个方面,我们就可以向骗子学习,比如——

紧急通知!!!这种病老年人最容易得!!!几天就可以要人命!!!

几天前以为的一场普通感冒!!!结果却家破人亡!!!后悔却已经来不及……

震惊13亿中国人!!!!!我们中国人的高度白酒可以消灭这种生命杀手!!!!

奔走相告!!要命的新型肺炎就怕这几样东西!!大半个中国都疯了!!!

80岁钟南山院士一番话,转发一次你可能就救了一家人的命!!!

甚至农村标语style的也可以用上,例如“一人不戴口罩,全家隔离病房”这一类的。

当然,官方和专业人士传播的信息,必须是真实、准确、可靠的,只是在形式上,师骗长技以制骗;如果我们不这样传播,可能反而让“放鞭炮治瘟疫”“抽烟防肺炎”“吃老鼠治咳嗽”这样的谣言占领了市场。

这几天,我已经看到有类似“震惊!”“转发一次救人一命!”这样标题的文章在我的家族群里传播,点开内容一看,传达的信息都是准确真实的而非谣言,说明这样的(有些年轻人可能看大不上的)传播形式,是让老年人愿意接受的

下面这幅图是我的学生在朋友圈里看到的,我感觉形式上比较容易吸引老年人关注,通过“耸人听闻”“排版夸张”的方式让老年人引起重视及学会一些防治措施,大家不妨转发给家里的老人看看。)

二、“边缘路径”策略

咱们要从态度和行为改变的角度来让老年人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就要了解改变态度的两种途径——中心路径和边缘路径。

所谓的中心路径,指的是通过直接的深度认知加工(例如摆事实,讲道理)来改变态度和行为。就像这次咱们CDC也好,正规主流媒体也好,都是以一种理性的方式讲出客观事实和科学数据——新型肺炎是由什么引起的、病毒有什么特点、目前已知的有多少人感染、可能通过什么途径等等。

这些都是很正确的信息,但是老年人由于认知的退化,没有办法像年轻人那样,动用足够的资源深思熟虑,因此这种策略往往对年轻人奏效,但是对老年人则没有太大效果

而第二种称为边缘路径的方法则是另辟蹊径,并不需要你对这些事实有深层次的加工,而是更多用实际案例告诉你为什么要这么做,用“老百姓自己身边人的故事”去说服、教育、打动他们。

某某同事的老爸,因为去买活鸡回来不洗手,昨天就得了新型肺炎!

我闺蜜的邻居的婆婆,坐长途客车不戴口罩,回来把儿子和小孙子都传染上了,现在小孩儿还在隔离病房受罪呢!

我朋友的朋友的妈妈,为了治疗这个病已经花了多少多少的钱,还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到现在走路都要人扶……

很多老人,不太在乎自己怎样,但是非常在乎子女儿孙/钱财花费/给家人添麻烦,所以强调一下谁家的家人也被他传染了/治病花掉大半辈子积蓄/后遗症导致不能自理,往往很有警示作用。

这种策略,适用于自家人私下劝说,而非官方发布的消息,所以可以适当地进行艺术加工、添油加醋,主要原则是不信谣、不传谣,但可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比如,宣扬“多吃盐可以防治瘟疫”然后引起抢盐风波的,这种就属于信谣传谣;但是你的目的是为了让长辈勤洗手戴口罩,那么故事中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也未必真得有这么个人……)

三、迎合自尊需求

老年人退休后,从自己原有的社会角色上退居二线,从供养者、决策者变成了从属者、听令者,很多人无法适应甚至无法接受这样的角色转变,因此自尊的需求会大幅增加

如果这时候子女用指责、纠正、“我还不是为你好”的立场去和父母辩论,往往会遭到对方更为强烈的抵制和有意无意的“左耳进右耳出”(你就想想青春期逆反时的自己)。

所以,我们在劝说的时候还是要注意方式,要充分尊重父母作为家长的地位肯定他们的作用,让他们感受到在此一役中自己担有“主心骨”的责任,劝说的效果也许会更好。

祝大家都度过一个平安年、吉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