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那些性格内向的人,最害怕做这四件事
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性格不尽相同。有的人性格活泼外向,有的人则是孤僻内向。他们在面对生活困难时,处理方式和解决手段也不一样。
如果你仔细观察身边的人,那么你一定会发现有些人的行为举止与常人不同,这类人极其内向,你不开口询问,他们也不会主动来和你谈话。
在大多数人看来,他们高傲、不可一世,但事实并非如此,他们只是更愿意独处,不愿与人有过多的交往。
通常,内向者更加敏感,有些情况在外向者看来是正常的,但对于内向者来说,却无比尴尬。
以下,是心理学家总结的性格内向者最害怕做的四件事。
待在繁闹的环境中性格内向者,一般是不愿意待在繁闹的环境中的。
他们总是喜欢宅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不愿意去面对现实社会。在社交活动中,他们总是不合群的那位,只有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们才会觉得安心。
但大多数内向者内心并不是完全抗拒与人沟通的,只是相比于常人,他们更加“慢热”,对于朋友之间能够敞开心扉,而对于陌生人则是泛泛之谈。
心理学家布鲁默在《象征性互动论》中首次提出“自我互动”这个概念,在现代心理学中,这被认定是自我意识形成、自我觉醒的过程。
对于内向的人而言,内向的结果就是即使是在封闭的环境中,也同样可以怡然自得,并获得优质伙伴,而频繁的社交活动则常常让他们感觉疲惫和厌恶。
因此,他们更愿意待在安静的环境之中。
主动交友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认为,人性格的外放程度在一定是受到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的共同影响,而内向性格一旦形成是很难改变的。
封闭自我不利于个人的身心发展,缺少交流会进一步加强人的自我保护机制,让交友圈越来越狭窄,沟通能力也越来越差。
那么,作为内向者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样发展社交圈呢?
首先,内向者需要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知晓社交活动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过分的抗拒社交是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与朋友进行深层次的交流很重要。
其次,内向者可从小事出发,鼓起勇气主动与人交流,长时间下来,可以拥有更高质量的朋友关系。
公开场所发言心理学家荣格认为,内向性格的人的心理能量大多来自于内在,他们更注重内心的真实感受和对事物的独特看法。
当今社会,是外向型性格的人为主导的。内向者在公开场所,往往会习惯性选择逃避,他们更倾向于不与人建立关系,不通过社交来获得自身满足感。
美国心理学家曾做过一项研究,结果显示,超过54%的人更喜欢和内向型性格的人做朋友,因为他们往往更细腻、贴心,更重视友情。
内向性格的人一般低调行事,认为爱出头是一种不好的行为,这在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称作“冒名顶替综合症”。
该理论认为,有33%的人认为自己的成功是运气原因,这类人在得到成功时通常表现的不够自信,忽视自身努力所获得的成果。
内向者接受到公开表扬普遍会感到害羞,随之还会伴随不自信。
长辈从小教育我们,要谦虚,但是过分谦虚则是不自信的表现,而自信对一个人的人格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主动提问荣格在《心理类型分类》中提出,现代社会总体上更偏向于外倾型人格,属于外倾型社会。
人类在历史发展中始终保持着群居的生活方式,相比于主观情感,个体更需要彼此间的交流。
正如马斯洛说的,当人获得一定物质条件时,对精神层面的需求会越来越高。
在读书时,老师常说,“不懂就问”,但真正提问者寥寥无几,这种心理随着年龄的渐长会减轻,但仍然有少部分人进入社会后还存在这样的心理障碍。
由于无法提出自身的意见,在工作上容易遇到困难,而每一次被伤害,都会加重这种心理状态,让自己更加恐惧主动提问。
对于内向者而言,克服这类心理障碍是非常有必要的,他们需要跳出自我暗示的心理,不能因为害怕出丑而不去发言。
如果你是一个内向的人,对自我内心的审视和对事物的深刻认识才是你最应该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