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有强迫症、又有抑郁症或双相障碍,到底是什么问题?
我们临床中遇到不少患者,一方面有严重的情绪障碍,另一方面又有突出、明显的强迫症状,因此被其它医疗机构诊断为双相障碍/抑郁症共病强迫症。
而多数精神科大夫又往往没有时间对两者的联系作出较清晰的解读,导致很多患者、家属有所困惑:
到底是强迫症还是抑郁/双相?
孩子为什么会患上这两个疾病?
在很多精神科大夫眼里,如果情绪障碍和强迫症状同时出现,往往考虑两者是共病关系;但也有学者不认同,认为在一些情况中,两者是有明显关联的,采取的治疗方法也应有所不同。
本文结合我们临床实践的发现,解读一下既有强迫症状、又有情绪障碍的病例中主要有哪些类型,它们分别有怎样的心理根源和发展过程。
01、先有强迫症,后有抑郁/双相
最早,“共病”这个概念是指共病的疾病应与基础疾病完全不同,属于独立的疾病实体。但到了现在,“共病”概念有了很大变化。
尤其在精神科中,因为绝大部分精神科诊断是症状学诊断,搞不清病因,很多诊断缺乏特异性,存在很大的重叠,导致很多所谓的“共病”患者并不符合严格意义上的共病概念。
抑郁症或双相障碍共病强迫症就是典型的例子。DSM-5(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的统计数据显示,有强迫症的个体通常存在其它的精神病理学表现,与抑郁或双相障碍的共病率是63%,其中绝大部分是重性抑郁障碍。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另外有国外文献显示,超过一半的双相障碍患者同时存在其它诊断,而强迫症就属于其中之一。到底这两者是偶然同时出现,还是互为继发关系呢?这在学术界上存在争议。
而且,从药物治疗角度出发,这样的案例相当棘手,因为临床常用新型抗抑郁药(5-HT再摄取抑制剂)来治疗强迫症,但这类药物又存在令双相障碍恶化比如转躁的风险,进退两难。
而我们晴日心身医疗从精神疾病的心理社会根源出发,主要采取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修复(TPMIH),临床中我们治疗过不少合并有强迫症和情绪障碍的患者后发现,两者其实在心理根源上是有相通性。
按照情绪障碍和强迫症状出现的先后顺序,这类患者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先有强迫症的表现,后续出现抑郁症或双相障碍。
通过深度催眠下的病理性记忆修复技术(TPMIH)发现,这类患者的病理性记忆是特别多且复杂:既有叠加性的心理创伤,又很可能存在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在人格方面也往往有事事追求完美的强迫型人格。
这么讲可能比较抽象,举个例子解释一下。
比如临床中很常见的,一些父母对孩子的学习要求很高,寄予厚望,教育方法比较粗暴、严厉,这很容易对孩子造成叠加性的心理创伤,孩子的性格也因此变得比较内向、胆怯、谨小慎微。
而在父母的长期鞭策下,孩子也会把父母的要求逐渐内化为对自己的要求,非常重视学习成绩和行为举止,不断自我施压,要求自己必须在学业和各项表现中都是优秀的人。
其实这时,孩子已经有一点强迫型人格的迹象了,甚至不排除如果父母中也有强迫型人格的话,孩子则更容易受到影响。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样的孩子往往比其他人更加渴望外界的肯定,那么如果孩子某几次考得特别好,或者某些方面获得一些成就,长辈们赞不绝口,平时严厉的父母一下子变得和蔼可亲,对自己又是奖励、又是吹捧,可想而知这孩子心里面得多高兴、多兴奋啊!
他们非常享受被褒奖的感觉,为了追求这种感觉,他们便会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而且,有的人反复接受过度夸奖,逐渐形成错误的自我认知,以为自己真的非常有能力,不允许自己出错。
这种就是我常说的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可见,在这些患者中,叠加性的心理创伤和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是可以相互作用的:因为有过创伤,所以一旦被夸奖便更容易形成病理性正性情绪,也就特别容易追求完美,不能接受失败。
因为对学习的高度关注和焦虑,很多人的强迫症状先出现在学习上,反复检查、背诵、数数,随着焦虑继续加重,可能再泛化到其它行为上,难以自控,逐渐形成强迫症。
强迫症往往对患者的正常生活、学习产生负面影响,学习效率下降,成绩下滑,这正是患者难以接受的。后续便继发抑郁症,陷入恶性循环。
那如果患者又出现过发脾气、打人砸物的激越状态,就容易被很多精神科医生诊断为双相障碍(我认为是过度诊断)。
当然,像我上面说的,因为有的患者有过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对自己的能力有错误认知,在情绪较好时容易陷入正性的单向思维,过于乐观,甚至认为自己无所不能,狂妄自大,那么这确实是典型的躁狂/轻躁狂发作,符合典型的双相障碍诊断。
我们曾治疗过一个北大学子,他从小看重学业,也确实非常优秀,受过不少过度夸奖,本来就有点自命不凡;但罹患强迫症和情绪障碍后学习能力下降,变得消极低沉,自我否定。
后来医生给他开了抗抑郁药,服用后情绪很快好转,学习状态也随之回来了。他高兴得不得了,以为自己彻底康复了,那种久病后见到曙光的感觉,是非常兴奋的。
这时他就明显掉进了正性情绪驱动下的过度乐观化单向思维,连抑郁症他都能打败,还有什么是打不败的?他认为自己变得更加强大,能力超群,对待身边人的态度也忍不住有点趾高气昂。
从表面来看,这确实符合轻躁狂/躁狂表现,结果医生一看,认为他转躁了,赶紧撤抗抑郁药,他一下子又蔫了,抑郁症状比之前还严重。
02、情绪障碍在前,后有强迫症
我上面是用学习来举例,有人可能会问,那很多强迫症患者一开始的症状与学习无关,比如反复洗手、开关门等等,那怎么解释?
这就涉及第二种患者类型了:情绪问题或情绪障碍在前,强迫症在后。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一类患者也遭受过叠加性的心理创伤,内心压抑、焦虑,有的人还变得敏感多疑,形成偏执型的人格改变。
他们可能看过医生,被诊断为抑郁症、焦虑症或者双相障碍;但也有可能因为对精神心理障碍缺乏意识,没有看过医生,也没有向身边人表露,但其实他们已经就有严重的精神、心理和情绪问题,也达到相关的诊断标准。
尤其是儿童或青少年患者,他们很多人本来就没跟父母形成亲密的亲子关系,不愿意与父母诉说心理困惑,父母都没察觉。
以至于负性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患者在高度压抑、焦虑的情况下,如果又结合了一些偶然性的应激事件、特定的错误认知或特定的行为等特殊因素,就可能形成强迫症状。
这就是所谓的“毫无征兆就出现强迫症状”的原因,其实这背后往往都是有明确的心理因素的。
比如我们面诊过的一个青少年患者,因为父母的打击性教育,有大量叠加性的心理创伤,出现了情绪障碍。
后来,家里唯一疼爱他的爷爷罹患重病,住院治疗,他去探望爷爷时内心极度的焦虑、恐惧,又看到爷爷咳出浓痰、医务人员反复洗手、消毒的情景,此后便出现了反复洗手的强迫症状。
还有我们分享过的一个案例琪琪,她父母常年争吵,又遭到舍友的排挤,她长期处于高度焦虑的情绪状态。在一次次的应激事件中,她偶然发现可以利用风扇的声音减轻焦虑,所以对噪音开始变得敏感,后来一次重要考试前陷入极度焦虑状态,又结合了一些错误认知,便形成了对噪音过度敏感的强迫症状。
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强迫症状其实是由情绪障碍继发而来。
国外也有研究发现,很多所谓的强迫症“共病”双相障碍的患者,其强迫症状会随着情绪的变化而变化。
比如,强迫症状在抑郁发作时出现,在躁狂/轻躁狂发作时消失;一些患者的强迫症状仅在抑郁发作尤其严重时出现,抑郁有所缓解后,强迫症状便逐渐消失。
通过上述对两类情况的分析,我们发现其实强迫症的形成与双相障碍的形成是非常相似的,都是以叠加性心理创伤为主、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为辅的病理性记忆,只不过是不同的个体遇到的应激事件、其情绪反应和认知有所不同,而在不同阶段呈现出的不同的症状形式罢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所以,在我们晴日心身医疗的临床治疗上,并不会特别区分这两种情况,也不认为这是真正的共病。我们都会先从病理性记忆的修复入手,强迫症状消失了,继发的情绪症状就缓解了;又或者负性情绪缓解了,强迫症状也就消失了。
最后,希望这篇文章能令患者和家属对强迫症“共病”双相/抑郁的情况有更深入的认识,尤其是家属,不要以为孩子同时得了两种重度精神疾病,陷入极度的恐惧和焦虑,其实这背后的根源可能都是同一个:病理性记忆。
这也提醒我们父母一定要重视心理、行为问题的苗头,当症状仍相对单一时,越早发现、越早干预,预后就越乐观;否则病情不断演变,病情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复杂,不但加大了医生和病患的心理负担,治疗起来也确实更加有难度。
参考文献:
1、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编著(DSM-5)
2、Comorbid bipolar and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s: A commentary,Amerio, A. , Tonna, M. , Prelati, M. and Ghaemi, S. N.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