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岁二胎妈妈从医院16楼跳下,真正的原因是产后抑郁症!

文 / 成瘾与心理何日辉
2019-12-18 16:41

11月15号,长沙市岳麓区的一位二胎妈妈魏慧军在湖南航天医院的16楼处的窗口跳下,最终抢救无效身亡。她的新生女儿才2个月大。

据媒体报道,魏慧军自从发现这家医院在她生产过程中将她的血型弄错后,便开始表现出极度的焦虑。尽管医院表示没有给母女输过血,但她还是害怕血型出错会导致用药出错,危及自己和女儿的健康。

魏慧军和家人几次找医院协商,但没有得到一个令她满意的答复。在轻生那天清晨,魏慧军在微信朋友圈分布了最后一条动态,再次表达对医院的不满,然后采取了自杀。

家中喜添千金,儿女双全,这对魏慧军一家来说本是大喜事。医院弄错了血型固然让人窝火,但何至于忍心抛下两个孩子,选择自杀?魏慧军的家人和医院一方怎么都想不明白她为什么会这么做。

事发当天早上,魏慧军在朋友圈发了动态

01、真正的元凶或是产后抑郁症

其实,血型出错的风波只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令魏慧军寻死的真正原因很可能是产后抑郁症。

图片来源于网络

魏慧军34岁,是高龄产妇。怀孕、分娩、哺乳、照料……高龄生产对产妇的身体、心理都是极大的挑战,令人劳累不堪。家里两个孩子,她还面临着更大的养育压力及艰苦。

这样的压力和艰苦,魏慧军体会过。她的大儿子都已经15岁了,在把儿子养大的过程中,魏慧军一定付出了很多心血,深知养育孩子的不易。

我经常说,父母的不当养育容易对孩子造成叠加性心理创伤,其实反过来看,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遇到的挫折、磨难和对抗,也会对他们形成叠加性心理创伤。

我临床中遇到一个母亲,她的孩子不满一岁时突发高烧,罹患重症,进ICU抢救了5天,病危通知书下了好几遍。后来孩子康复了,顺利长大,但这次经历对母亲造成极大的创伤,直到孩子读高中了,她几乎每天夜间都会等孩子睡着后,偷偷去摸孩子的额头,担心孩子发烧。

又比如,现在很多父母在网络上吐槽辅导孩子学习之不易,“平时母慈子孝,一辅导作业就鸡飞狗跳”,还有“辅导孩子做作业导致心梗”等极端例子。确实,孩子如有严重的学习障碍,父母又心急上火,亲子双方都容易形成叠加性的心理创伤。

11月1日,湖北襄阳的36岁王女士因陪孩子写作业,气得诱发心梗,险些丧命

所以,魏慧军很可能就在养育第一个孩子时遭受过一些心理创伤,导致她十分在意新生女儿的健康和安危;也可能是在照料新生女儿的过程中,她的相关创伤被激活,情绪出现波动。在长期的焦虑和抑郁的状态下,她很可能已经得了产后抑郁症了。

但魏慧军似乎刻意隐藏了自己的心酸。

她儿子接受采访时说,“妈妈平时是一个开朗的人”;她的丈夫也说,没觉得妻子有什么不对劲。魏慧军很可能为了避免给家人带来压力,压抑自己,对外总是强颜欢笑,维持着较好的状态,类似于大众俗话说的“微笑型抑郁症”,以至于她自杀后,举家震惊。

同样,因为不了解魏慧军的精神心理状态,医院对她自杀一事也感到难以理解。

一般来说,分娩前检查血型是常规检查,以防分娩时大出血需要输血。虽然医院把血型搞错了,但魏慧军分娩顺利,过程中并未输血。也就是说,这个错误对于魏慧军母女来说未造成实质性躯体伤害。

所以站在医院的角度,他们认为既然没有实质性的不良后果,按常规流程走,该道歉的、赔偿的我们都做了,为何她还纠缠不休?最后还要自杀,说是医院的责任?

医院按照流程办事确实是无可厚非,但医院最大的失误也在于把一切都常规化了,他们面对的不是普通就诊者,而是一个产后抑郁症的患者,他们对魏慧军的特殊精神心理状态竟然毫无察觉!也不懂得作出合适的应对!

医院解释了没有输血,没有伤害,以为这就够了;但这对魏慧军来说还不够,她还担心会不会因为搞错血型而搞错了用药。在医院看来这可能是钻牛角尖、是无理取闹,但对于魏慧军来说,这是实实在在,令她寝食难安的重大忧虑。

魏慧军固然是把医院的错误放大的,但这是有原因的,是她在极度的焦虑、抑郁下,陷入了负性情绪驱动下的灾难化单向思维,什么事情都往坏的想。

而院方在处理这件事的时候只是常规处理,并没有更深入地去了解魏慧军的情况,提供更加到位的解释,令魏慧军确信搞错血型没有造成不良后果。

所以,魏慧军本来就有严重的抑郁状态,又担心自己和女儿的健康安危,医院的回应令其更加气愤、焦虑和恐惧,情绪障碍越来越严重,最后她崩溃了,跳楼自杀。

02、医院要加大对就诊者心理状态的察觉

某个程度上,魏慧军的悲剧反映出临床实践中医务人员看“病”不看“人”,忽视就诊者精神心理状态的问题。

不只是湖南航空医院的医务人员,在临床中,除了精神科以外,其它科室的绝大医务人员只关注就诊者的躯体症状,对他们精神心理状态的考虑是很少的,甚至可以说是缺乏意识。

很多医患纠纷,尤其是前几年频频发生的患者砍医生事件,其实按照医疗规程来说,医生往往没有做错什么,但这些就诊者虽然本来是因躯体问题就诊,但其本身很可能有精神心理障碍,如抑郁症、偏执型人格障碍、甚至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

医务人员对于抑郁症还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人格障碍,绝大部分医务人员、甚至包括部分精神科医生都缺乏认知。如果在诊治过程中医患双方出现了矛盾,医务人员只是采取了常规的处理,忽视了这些就诊者的心理感受,矛盾很可能会被他们无限放大,最终采取极端报复行为。

当然,这也不能全部归咎于医务人员,因为要察觉就诊者的精神心理状态需要接受专业的培训。

目前,在一些综合性大医院中,医生一旦怀疑就诊者有精神心理问题,会采取“联络-会诊精神病学”制度,即通知精神科医生会诊。这是多学科诊疗模式(MDT)的一种体现,能有效帮助医院识别精神障碍患者,及时做出更科学和合理的应对措施。

当然,精神科医生加入会诊并非易事,我国精神科医生本就数量少,缺口大,临床任务重,完成自己科室的诊疗就已经很不容易了,而且大多数精神科医生仍停留在传统的精神病学及精神医学上,未充分掌握科学的心理学理论和知识。这也是亟待引起关注及解决的问题。

在一些发达国家的医院中还有医院社工的介入,这些社工具备一定的精神心理学知识,能给特殊的就诊者提供较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魏慧军自杀一事仍待有关机构的调查和处理,但我希望湖南航天医院能够坦然地面对自身处理此事上的不足,尽到医疗机构应有的人道主义精神,勇于承担相应的责任。

不幸中的万幸,魏慧军并未带着自己的新生女儿一起离世。在很多产后抑郁患者自杀的事件中,产妇带着婴幼儿一起自杀,在精神心理专业上这被称为“扩大性自杀”。而且,产后抑郁症并不局限于产后数天、数月,有的甚至长达数年。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些母亲并不是想伤害自己的孩子,相反,她们深受抑郁折磨,一心求死,但又担心孩子以后要承受失去母亲的痛苦,受到他人欺负。受到这种灾难性的认知影响,她们决定带上孩子一起死。这其实是一种盲目的爱,实际上她们并没有权利决定孩子的生死。

总之,产后抑郁症对于每一个家庭和个人来说,都是生死攸关的大事。比起以前,现在人们对产后抑郁症的认识已经提高很多了,尤其是大城市,但从全国范围来看,还远远不够。

如果大家身边、家中有产妇,希望你们一定要多关注她们的情绪和感受,尤其是二胎妈妈,在她们分娩前后,不仅给予身体上的照顾,更重要的心理上的安慰及陪伴,帮助她们顺利渡过那一段艰难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