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心理学家:人生逆袭,可以先从假装“成功”开始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说到“成功”,很多人自然而然地会将其与“努力”、“天分”联系起来。
我们普遍认为,后天的努力比先天的资质更重要。
然而,在现实中很多人面临的问题是:“我根本没有获得成功的能力”。
他们没有惊人的毅力,没有经济基础,没有良好的机遇,更缺乏身边人的支持,想要做“成功人士”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是,“失败的弱者”真的没有一飞冲天的机会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没有什么东西是绝对的,绝境下也会有涅槃重生的曙光。
假装成功,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艾米·卡迪(Amy Cuddy)是美国哈佛大学著名的社会心理学教授,在绝大多数人的眼中,哈佛这种世界顶尖学府一定聚集了众多天资与勤奋并存的高质量人才。
然而艾米·卡迪却打破了人们的固有认知。
她曾经在19岁时因车祸而大脑受损,智力下降到正常水平之下,医生断言她与学术再无关系。
但是谁都没有想到,她凭借着受损的大脑考入了无数学子梦寐以求的哈佛,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对于自己获得成功的原因,卡迪解释道:“无论你是否拥有成功的资本,先假装认定自己已经成功,直到成功为止。”
听起来这似乎有些匪夷所思,但在心理学上,这个说法可以用“自证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进行解释。
这是人类常见的一种心理,当我们对自己做出一个预言并对此深信不疑时,人就会不由自主的按已知预言来行事,从而增加实现预言的几率。
我们常说实践决定认知,但我们同样也不能忽视认知的能动作用。
当我们形成某一个坚定的认知时,就会利用这个认知来指导实践,最终改变自己的行为,使结果向最初的认知靠拢。
因此,先“假装自己已经成功”会给个体带来向前的动力与信心,正如卡迪教授理论的核心:
你的肢体语言可以塑造自身
她在研究中发现,仅仅是让受实验者摆出两分钟有力的身体姿势,就能让他们在一段时间内变得更果断,更自信。而做出畏畏缩缩的姿态则会让人更胆小,更腼腆。
我们的行为不仅仅是内心的体现,还能够通过行为来给内心施加心理暗示,从而改变最终的结果。
很多时候并不是你坚持不下去,而是你在一开始就被困难打倒了。
用成功来对抗困境与挫折
我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本身没错,它强调的是失败的经验能够找到成功的道路。
但在心理学上成功更是成功之母。
因为成功带给我们的自信心与自我认同感能够使我们拥有更强大的力量。
每个人在生活中难免会陷入“祸不单行”的低谷,你会感到未来失去了希望,身边的一切都对你怀着深深的恶意。
你或许曾经勉励过自己,但是接连到来的失败会让人最终失去所有信心。
从而陷入了越失败越没自信,越没自信就越失败的恶性循环。
那么我们该如何打破这个死循环呢?
答案很简单,那就是给自己创造一个能让自己有成就感的事情。
哪怕是按时早起这样一类很小的成功,在完成之后,你就会给自己传达积极的暗示:“我做到了”。
多做几件能够轻易成功的小事,你的自信心很快就能树立起来。
这时,你便拥有了再次向困难发起挑战的资本。
假装成功不是逃避现实
“假装成功”指的是给自己一个积极的心理暗示,通过一些激励自己的话语和动作来增强信心,而不是让你意淫成功之后的美好场景。
生活中有很多人向往着成功,逢人便甩出自己的“远大理想”。
然而,这些人并没有真正“假装成功”,他们只是一味沉浸在成功给自己带来的喜悦之中。
这样的做法无疑是逃避现实,不思进取,与成功的距离也只会越来越远。
这类人就是典型的“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总而言之,积极的自我暗示既可以是思想、语言上的,也可以是肢体动作上的。
它们虽然不是真正的成功,但是能让我们更加接近目标,让我们能够以更饱满的热情向光明的未来发起冲击。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高能量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