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永远不要向身边的人“哭穷”
喜欢哭穷的人永远富不起来。——心屋仁之助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谦虚是美德,虚伪则是恶习。人际交往过程中,我们也喜欢谦逊温婉的君子而不喜欢道貌岸然的小人。然而,很多时候,虚伪和谦虚的界限并不是那么明确。有时候,谦虚过头了,就成了别人眼中的虚伪。
《杂志天下》的一次访谈中,主持人问道,你更喜欢经常哭穷的朋友,还是那些经常炫富的朋友?嘉宾们的回答很一致,大多数人都更愿意跟炫富者交流。
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感觉,相比于炫富,哭穷是更让人难以忍受和反感的行为,因为我们不可能把哭穷和谦虚联系在一起,其背后有深层次的心理原因。
为什么哭穷?
哭穷的人无非就是以下几种情况:
1. 真的很穷
这种情况其实并不多见,因为穷人往往可以直面生活的惨淡。贫穷对他们而言是常态,没有什么值得悲哀的,真正悲哀的是真的很穷还要主动向别人哭诉自己的贫穷。像这样的人也印证了“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句话。
2. 贪婪的人
他们其实并不穷,相反,他们一般有中产阶级水平,小康标准是一定有的,而且生意人居多。
他们常见的哭穷方式是:
“现在生意真的很难做”、“我真的要做不下去了”、“我这生意挣不了什么钱”
他们通过这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事实上,他们的情况并没有那么糟糕。而持续产生这样的想法,不外乎“贪婪”二字。生意再兴隆也会觉得冷淡,因为想要更好,钱挣得再多也会觉得少,因为想要更多。
这样的人即使有再多的钱,也会觉得自己“穷”。因为他们的内心空虚、心理贫穷,再多钱也弥补不了。
3. 虚伪地示弱
他们之所以哭穷,其实是在传达两个信息:
- 不要向我借钱
- 我要占你便宜
这种人一是想通过散布自己“穷”的信息来告诉身边的人不要向自己借钱,二是希望能从别人那里占得一些小便宜。这样的人,自私自利,只要自己好了,就无所谓其他人怎么样。自己有困难希望能有人帮助自己一把,可是别人的困难就与自己无关了。
他们往往有一种依赖心理,没有钱的时候希望依赖别人,有钱的时候就把所有依赖寄托在钱上面,自己的安全感也是如此。钱变少,就会焦虑,我们常说的“守财奴”就是这样的形象。
4. 满足虚荣心
这样的人,一定是不穷的。而且,比起哭诉的对象,一定是更有钱的。
他们的目的其实不过是想听到一句回复:
你明明那么有钱,怎么会穷呢?
这时,他们便会打住话题。他们最享受的就是别人说自己有钱。这样的人虚荣心强,却没有坏心眼,如果他欣然接受你对他的夸赞,说不定在你有难处时还会慷慨帮助一把。
不管是哪种情况,哭穷都是一种负能量的传递,毕竟,没有人会喜欢每天吸取负能量。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有极限的,若是有人每天在你耳边报忧不报喜,渐渐地你会下意识地远离对方。
从社会关系角度看,经常性“哭穷”有三点坏处。
坏处
经常性哭穷有很多坏处,甚至会产生可怕的后果。
1. 亲戚朋友会渐渐疏远他,不管是出于爱莫能助的心态,还是觉得这人虚伪而且情商极低。正所谓同一句话说三遍就让人烦。
2. 消极的心理暗示。如果是自己真心认为自己很穷,这个过程中还会形成消极的心理暗示。著名作家心屋仁之助曾经说过:喜欢哭穷的人永远富不起来。
心理暗示对于人的影响非常之大,很多奇迹都是由于积极的心理暗示产生的。良好的心态会使身体分泌某种激素,促使某些奇迹发生。
3. 对于家庭的影响久远。两夫妻还好,毕竟经济情况都大致了解。
对于父母而言则不同了,父母是世界上最关心自己的人,你随口一说的事情,他们都会牢牢记在心上。哭穷这种事,父母若是信以为真,自己紧衣缩食,或者是拉下老脸来请求别人帮助都是有可能的。
稀缺控制大脑
对于子女,影响则更为深远了。心理学上有“稀缺控制大脑”的说法,指的是大脑会被你的稀缺感俘获,专注于解决稀缺问题。
在这种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满脑子都是对金钱的渴望,用钱时会有负罪感,平时总感觉自己低人一等从而引发自卑。
长大后会对金钱会出现一种超现实的渴望,若控制不当,获得金钱会不择手段。长期看来,父母经常哭穷对于孩子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塑造极为不利,在孩子面前哭穷是愚蠢的行为。
发展健康的人际关系,做一个积极向上、正视生活的人,给孩子以及周围的人多带来更多的正能量,表达主流的三观是每个成熟成年人应该做的事。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