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精神疾病的起病竟然是青春期

文 / 崆峒养生汇集
2019-09-27 12:18

我们总会看到这样的新闻,刚考完试的孩子从楼顶一跃而下,被骗了钱的孩子就此走上绝路,因为摔碎了一只手机或摆件,就害怕得离家出走……

每个青少年都面临着无数的压力,同学交往、亲子关系、学业竞争等等,给孩子造成不同程度的抑郁、敌对、敏感、焦虑等心理问题,严重者可能引发精神疾病和心理障碍,有些孩子一时想不开,甚至出现自伤、自杀或伤害他人事件。

在世界精神卫生日即将到来之际,我们和您一起探讨青春期孩子背后的精神疾病。

什么是“精神疾病”

青春期是儿童向成人转变过渡时期。这个时期孩子的身体心理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包括心理危机、不良社会影响、内心世界面临的疑问和困惑,过大的心理压力会导致精神疾病的出现。

精神疾病是指一类具有诊断意义的精神方面的问题,特征为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的改变,可伴有痛苦体验或功能损害。常见的精神心理疾病包括失眠症、抑郁症、焦虑症、社交焦虑症、强迫症、精神分裂症、神经性贪食症、儿童或成人注意缺陷与多动症等。

这类疾病是大脑神经系统的功能性疾病,通过CT、磁共振、抽血化验、体格检查等手段一般没有明显异常。不少家长往往会把它和孩子青春期心理叛逆联系到一起,还有些人认为年纪轻轻的,怎么可能得精神疾病,就是闲的没事“想不开”、“矫情”,大众普遍对孩子青春期的精神状态有太多的漠视和误解。

这种外界不理解的负面语言会给孩子造成更大的压力,甚至加重病情,不良结果往往呈爆发式会导致其产生极端行为。

当“精神疾病”遇见青春期

前段时间热播的现实主义题材大剧《小欢喜》,围绕教育焦虑、亲子关系、升学压力等社会问题,牢牢占据话题中心。其中,英子跳江这段情节更是引来了无数讨论,从小到大,中国式父母都以自己的方式对孩子好,却从不知道孩子真正想要什么,喜欢什么。

有时候孩子稍微不顺从,家长就会开始诉苦自己这些年为了孩子牺牲多少, “我都是为了你好啊”,这句话想必不少人都听过。家长为孩子付出了那么多心血,有时却可能把孩子逼向了深渊。

心理学家李雪说:“一个身体只能承受一个灵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风,孩子实际上已经精神死亡。”在孩子的悲剧面前,如果父母再不懂退让,那么等待他们的将是真正悲剧的发生了。

因亲子关系不合而患有精神障碍的青少年人群并非少数。父母望子成龙给的学业压力太大,孩子难以承受,或亲子间沟通存在障碍等因素,让孩子性格大变,但孩子还处于青春期,一些原本是由于疾病所引发的症状被“叛逆期”的标签所掩盖,等到发现的时候可能为时已晚。

常见的“青春期精神疾病”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2020 年,全球儿童精神障碍会增长 50 %,成为最主要的 5 个致病、致死和致残原因。

数据显示:我国 17 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中,至少有 3000 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每年至少有 25 万青少年因精神心理问题失去生命,但实际去专科就诊的儿童青少年不到患病人群的 2 %-3 %。

1

抑郁症

抑郁是指情绪低落、思维迟钝、动作和语言减少,伴有焦虑、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情绪抑郁如果发生每周3次,每次持续至少3小时或者更长时间则被认为是持续性抑郁。青春期抑郁症的发病率为0.4%-8.3%,并且女性是男性的2-3倍。

2

强迫症

强迫症状通常可以分为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两种。强迫观念是指某些想法不断重复出现,明知没有必要但就是控制不住。比如反复怀疑是不是关上了窗户,怀疑考卷是否签上了名字。

强迫行为则是指病人为减轻强迫观念引起的焦虑而不得不采取的顺应性行为,比如反复洗手、出门非要先迈某一只脚、强迫数台阶和电线杆等。

研究发现,儿童强迫症的发生与家长的教养方式密切相关,自身比较固执的家长,容易培养出有强迫症的孩子。

3

焦虑症

心理学上的焦虑症是指客观上已经不存在或根本就不存在任何危险或威胁,而且也没有具体可以担心的对象,却出现了紧张焦虑、提心吊胆、恐惧不安。焦虑症主要分为广泛性焦虑和惊恐障碍。

焦虑症在青少年生理上主要表现为经常感到身体不适,如头疼、肚疼、作呕等,记忆力下降,睡眠时心跳加速、心悸、出汗;在心理上,表现为与他人沟通困难,动不动就发火,过后又会感到内疚;什么事情都看不惯,做事缺乏效率,自信心下降,学业成绩退步。

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如果亲子关系出了问题,家长更要积极寻求专业帮助,尝试家庭治疗。若发现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千万不要讳疾忌医,应及时到医院进行咨询、确诊,相信专业人员一定能给予最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