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拖延症,你需要知道这几点

文 / 左小迪呀
2019-08-21 18:06
"关于拖延症,你需要知道这几点

01你是有拖延症还是提前症?

前几天,姑姑让爷爷奶奶去她那里住几天,我寻思着看看正在上高三的表弟的状态怎么样,问问他的学习状况,于是我也跟着去了。

后来,我发现他一天下来玩游戏的次数比学习的次数多得多,我心想着:“这学习好也不能这么放肆啊,这可是要高考的人啊。”

那天吃完饭,大家一起坐在沙发上看电视,我上前问他:“高三党任务不重吗?没有作业?”

“还好,有一堆卷子,放心,开学前能写完,这不还有很多天呢!不急。”他看了我一眼之后又继续看电视。

这句话好熟悉的感觉,好像曾经我和谁说过一样。确实不急,离开学还有很多天,因为反正最后都要完成,又何必想着提前全做了呢。

后天能做的事儿,就别赶着明天做了,这是典型的拖延症思想。

只有感受到时间的稀缺性,可能因为稀缺的出现,让我们在焦虑中获得专注红利,即是在利用最后的时间完成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在焦虑与专注中完成任务,这是稀缺俘获大脑所产生的积极成果。

但是拖延症的这种焦虑可能它是有益的,是督促我们来完成任务,达到了一种理想中的状态。

我们只了解拖延症的存在,殊不知还有一种叫做提前症的焦虑存在。

提前症是什么?提前症是拖延症的相反面,这个名词本身也是根据拖延症创造出来的,指习惯于迅速完成任务的倾向,但目的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本身,而它们都只是人们在面对任务和工作时的一种倾向和行为模式。

比如说:每次都秒回信息,不仔细思考斟酌;和别人一起合作工作时,总是提前把自己的任务完成,而不是需要等等看是否有哪些是需要商量的;截止很多天之前已经完成了任务,至于任务质量,好像不怎么关注;喜欢做计划,喜欢考虑未来,然后战战兢兢。

我有一个朋友,高中时期总是把所有作业计划列个清单,然后率先完成所有作业,但是作业的质量在他心里是不重要的,只有速度才会让他觉得心安。

记得我问过他,你为什么这么追求速度,他直接说了句,“哦,我习惯了”。

完成确实比完美重要,完成决定的是态度,完美决定的是能力,然而有正确的态度可能才会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来想法。

但如果态度不端正,仅仅是为了完成而完成,那又何谈完美呢?每个人做事的行为模式不同,有的人属于“慢工出细活”,有的人表现在“快刀斩乱麻”。

端正自己的态度,根据自身评定自己的行为模式,避免焦虑不安,以免方寸大乱,和拖延症是一样的。

关于拖延症,你需要知道这几点

02你为什么会有拖延症?

你身处在一个极度擅长制造诱惑的时代,在面对诱惑的情况下,如果你没有十分坚定的目标,那很有可能你的意志力和注意力会一点一点地被诱惑力给消灭。

那么工作和娱乐的距离就像抬头看屏幕和低头看朋友圈这么近。

我小时候有一个非常不好的习惯,就是习惯性地边学边玩,比如说在作业太多的情况下,内心有一万个不愿意去写,但在现实情况中又必须要完成,可是呢,我经常怂恿自己说:“你可以边看电视,边写作业,还一举两得呢。”结果就是电视没看尽兴,作业写的一塌糊涂。

我们经常说由左右脑来控制我们的身体,实际上按照米歇尔教授的说法,人的大脑存在两个系统:“冷系统和热系统”。

“冷系统”的区域在我们的前额,他是理性而且能够自我控制的,能够考虑到长远利益,不断地提醒我们要多想想未来。

而“热系统”的区域,它和我们的情绪密切相关,一旦诱惑出现,这个系统就会被激活,它会不停地喊要多多及时行乐,让人变得开始短视且享受当下娱乐。

诱惑让拖延的人不断地处于被动状态,然后渐渐地习惯了诱惑,没了抵抗力,直到把我们扼杀在舒适的摇篮里。

慢慢地,长大后的我开始有了一定的目标和控制力,能够用一些管理自己的方法来克服诱惑,喜欢上做事认真,追求精致与完美的感觉,成为了朋友口中的“完美主义者”。

《幸福课》提到过完美主义并不是以工作结果或者工作过程来评判的,而是以你对自己的期待来评判的。

我习惯性这样:如果我开始写一篇文章会忍不住设想这篇文稿,应该如何构思精妙?妙笔生花,如何让读者们赞叹不已?因为有这样的期待,我觉得哪个开头都配不上这篇文稿,所以迟迟无法动笔,直到快交文的时候逼着自己开始写点什么,最终以自己理想的样子呈现了出来。

但是,写出来的却不尽人意,遭到了老师批评和自我批判,而我需要努力地去修改,去学习反思哪里需要注意的时候,我一度地陷入了自我怀疑,“我可能是不太适合这个,这篇修改后的文章框架可能还是不够好,逻辑性不够严谨,语句有不通顺的地方……直到拖延到放弃重新交文。”

心理学上区分了两种不同的完美主义者:适应良好的完美主义者和适应不良的完美主义者。

我属于后者,因为信念上的不同,所以这种完美让我觉得很不适应。

而适应良好的完美主义者,有着对自己的高标准和高期待,并且相信自己有与这种要求相匹配的能力。

适应不良完美主义者的拖延,有时候会让人觉得更加焦虑不安,学会去相信并且告诉自己所有的不完美,它都是一种对自己的锻炼,在这场锻炼中,需要做的是加上自己的信念,去选择迎难而上。

关于拖延症,你需要知道这几点

03拖延症的背后是惯性思维,是一种行为方式

《战胜拖延症》一书的作者蒂姆·皮切尔讲道:“吃完了米饭,顺带也把碗给洗了。”他所身体力行的这条谚语出自古老的禅宗。

他解释说:“这就是在讲把事情做完。我只是把一只脚迈了出去。”专注于一处行动,而不是整项任务,能让你开始行动起来。

毫不犹豫地说,我喜欢盯着整项任务看,看任务的大小、轻重程度、环境是否适合,然后很喜欢把难的任务放在最后来完成,会考虑很多不必要的因素,说的好听点叫做考虑周全,但实际上有拖延症的“心理包庇”。

记得上个月怀左学长在蜕变屋里分享的打卡里有提到一种思维模式——成长思维,要把每件事情看成对自己的修炼和磨砺。

那拖延症和成长性思维有什么关系呢?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很多厉害的人物,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做事效率高、目标性强、有规划性、延迟满足,他们在做事的时候会很认真,磁场也很强。

他们的思维是这样的——

我要把自己变成一棵大树,它的根必须是稳固坚实的,需要不断地去吸收足够多的阳光和水分,如果有一天大树结出了丰硕的果实,那一定是对我的奖励,因为我学会了先思苦再忆甜。

把任何的娱乐当成了一种对自己的褒奖,人一般都喜欢待在舒适的地方,达到一种舒适的状态,而他们把舒适当做一种在进步路上的小奖励,换一种思维方式去激励着那个做事积极高效的自己。

我是喜欢待在舒适区多些的人,比如读书只想输入,不想整体性的去输出,但内心还有一股劲儿想要冲破这种舒适的环境,想要去做点挑战性、有意思的事情。

但思维是需要慢慢改变的,或许对于我来说需要的是一个属于自己的倒逼环境,就如同故事里鹰妈妈训练自己的宝宝一样,唯有勇者可以活着,成为凤毛麟角的雕鹰。

步入写作以来,渐渐地,通过写作遇到了很多优秀的小伙伴,无形中学会很多意想不到的东西,对我而言,写作正在改变着我原来的僵固思维模式,使自己正在迈着稳健的步伐靠近成长性思维。

所以找到适合自己努力的一种行为方式,去思考你想要达到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先努力地去改变并习惯成长性思维,使之形成惯性。

好的惯性思维,它能帮你解决很多根本性问题,让你在成长的路途中走的顺畅。

关于拖延症,你需要知道这几点

04学会自我谈判,告别拖延

好的习惯是慢慢培养出来的,不是一蹴而就形成的,和思维是一样的,思维决定行为,行为决定成果。

学着去看些关于思维类、心理类的书,先改变自己的行为认知,然后有意识、有目的性的进行自我管理。

就如同《自控力》一书中提到自我管理的重要性:“在面临诱惑的漩涡时,自制力就是你的中流砥柱。”

自我管理的本质是自我谈判,学着去处理与自己拧巴的关系。

而在与自己拧巴关系中的拖延症,它的特点之一就是很难从娱乐状态切换到工作状态,而有时候想到马上要投入工作,需要的意志力就没那么大了,但渐渐地,一旦步入工作状态中的你就会开始发现自己抵御诱惑的能力增强了。

那怎么能让自己从放松你的状态切换到工作状态呢?

在娱乐的时候,你会觉得再回到书桌上连续工作几个小时,那简直是要了命了。然后你开始觉得反正今天快过去了,那些要紧的事反正都要完成的,不差这一时。

这个时候要开始发挥你谈判的功能,就想上文提到的冷热系统一样,你要好好与自己自己的冷系统商量商量。

“不想工作学习啊?不想去把剩下的任务我做完?”

“嗯,不想”

“不玩行不行?”

“好像忍不住想玩”

“这样吧,你先到书桌上工作半小时行不行,就半个小时,然后你再玩。”

“那行吧……”

如果你觉得刚开始还是太难,那就可能先说服自己工作学习10分钟,重要的是要启动工作学习状态。

慢慢克服一开始的娱乐情绪,并开始进入工作学习的积极状态,你的大脑会由兴奋达到平稳,你会发现原来持续做事也没那么困难了。

学会自我谈判,经常仰望星空的人心中一定有理想,但在去寻找星空中的理想中的路途中一定有磕磕绊绊,那个时候,记得多看看脚下,说不定会发现光源。

告别拖延,从现在做起,从脚下做起。

关于拖延症,你需要知道这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