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热播剧《小欢喜》,看家庭教育的几大真相

文 / 霁颜谈情感
2019-08-21 05:04
"

“这妈太真实了”“真相了”、“我的学生时代”就是这样过来的”……

《小欢喜》播出后,视频弹幕中最常出现的词就是“真实”,豆瓣评分也飙升至8.0。

从热播剧《小欢喜》,看家庭教育的几大真相

电视剧围绕三个不同背景下的家庭,聚焦高三这一年发生的事,全方面的向观众展示了考生家庭的日常。

剧里的第一组家庭是方家爸妈,他们提倡“虎妈猫爸”式教育;第二组家庭是乔家爸妈,这一对是父母是“离异家庭”最真实的写照;第三组家庭描述的是季家爸妈“爹妈不管”式教育。

不管什么类型的家庭,在教育孩子、面对考试时都有同样的焦虑,在这个剧里多多少少都能找到自己家的影子。

亲子关系、教育是每个家庭中无法回避的课题,贯穿着我们的一生。中国孩子和家长的喜与悲,都在这部剧里了。

01家庭教育中,拼的是爸妈

《小欢喜》里面,方家儿子方一凡是个典型的“调皮蛋”。开学第一天,就和同学打架请家长,还用一只小乌龟当礼物,戏弄老师。

面对这样一个对学习不上心的儿子,母亲童文洁满心焦虑,儿子却对父母倾吐心声:

“我成绩不好,但不代表我是一个坏孩子。”

这对夫妻方圆和童文洁,是经典的“虎妈猫爸”组合。

女强人式母亲独立上进,老好人父亲脾气温柔但心思通透。妈妈唱红脸,爸爸唱白脸,一刚一柔,是绝大多数家庭的真实写照。

从热播剧《小欢喜》,看家庭教育的几大真相

这对夫妻,是贯穿于方一凡成长中合格且成功的父母,即使孩子在学业上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学渣,但活泼仗义的性格,善良单纯的本心,对世界始终乐观好奇的特质,都不难看出他是一个始终在爱里茁壮成长的孩子。

母亲加诸于生活中的压力,总能被父亲的“歪理邪说”轻松缓解,也是因为相对充分的尊重,才让方一凡一家始终能奉行“欢欢喜喜才是真”。

相比之下英子和季杨杨的家庭就不怎么“欢喜”了,他们的亲子关系中充满了误解、疏离。

乔卫东、宋倩、乔英子是离异家庭,母亲宋倩控制欲极强,望女成凤的她,最大的心愿是女儿能上清华,为了让英子安心学习,她在家做了个“隔音室”,透明的玻璃下,女儿一举一动都在她的掌控中。

夫妻貌合神离,孩子承受巨大的压力,紧张的家庭气氛一触即发,直至瓦解,崩溃。

季杨杨像在都市生活的留守儿童,其父母在外工作,孩子的教育全权交给了姥姥姥爷和舅舅。回到孩子身边,季父表现出的更多是“不适应”,他手足无措。

面对突然空降的父母,季扬扬一句“我是被舅舅养大的”,让所有人明白了孩子不爱说话,不爱和同学沟通交流,学习差的原因。

季扬扬父母的回归,对孩子的关心,不但没有得到孩子心理上的认可,还遭到孩子满心的排斥,使亲子关系剑拔弩张。

从热播剧《小欢喜》,看家庭教育的几大真相

剧中,季扬扬的爸爸说:“如果知道孩子今天是这样的,他宁愿不当这个区长,而选择趁早陪在孩子身边。”

“你们一天到头不回家,高三倒想起管我了”面对儿子的质问,妈妈刘静唯有沉默。她突然发现,不知不觉中,孩子与她之间的裂痕已是如此之大。

从热播剧《小欢喜》,看家庭教育的几大真相

刘静充当“和事佬”,万事“和稀泥”,也拉不近和孩子间的距离,父母亲缺位下导致杨杨性格冷淡,与人群始终保持距离。

父母在孩子心里种下了精神与情感的种子,会随孩子一同成长。

在有些家庭里,父母种下的是爱、尊重和独立,而在另一些家庭里,则是恐惧、责任或负罪感。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家庭教育中,拼的不是爸妈的身份、地位,更是父母对孩子发自内心的关爱。

02不做操控型父母,从控制情绪,好好说话开始

中国式家庭的亲子关系,常常以“爱”的名义,对孩子管教太多,限制太多。

而这种过度的干涉,是对孩子的一种伤害,只会让孩子与父母之间距离越来越远。

陶虹饰演的妈妈和女儿英子上演了一场“年度最佳的吵架镜头”。

从热播剧《小欢喜》,看家庭教育的几大真相

两个人从“你为什么不好好学习”、“我没有妈你听我解释”,一直吵到“我这么辛苦是为了谁”、“妈我就是有点儿累”,再上升到“我怎么活得这么难”、“为什么你就是不理解我”,最后以英子妈妈的一巴掌和英子的“我恨你”结束。

短短几分钟,几乎是很多家庭的真实缩影。

父母不理解孩子,孩子也很难理解父母,每个人都在自说自话,强调自己的付出。

鲁迅先生在《我们现在怎么最父亲》一书中,曾经提到:“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

心理研究发现,当孩子意识到,自己无论如何也难满足父母的期望时,他们对自己的认知就会出现偏差,只能痛苦地审视自己。

这类孩子的父母,之所以无法接受不够好的孩子,往往源自他们无法接受不够好的自己。对此帮主的建议是,尽量放低期待,对孩子的进步给予鼓励,对孩子的挫败给予包容。

让孩子成为孩子而不是被迫成长。

03把实现梦想的权利交给孩子

英子妈妈将孩子必须上“清华北大”的执念强行嫁接到了英子身上,这意味着英子要承受的压力,远超其他同龄人。

誓师大会上,有个环节是让学生在气球上写愿望放飞,英子写了CNSA(中国国家航天局)。

宋倩立刻泼冷水,逼着孩子在气球上写分数:“别写这玩意儿了,写上700分。”

英子不愿意,你来我往的推搡间,气球被不小心挤破了。

英子哭着跑开:“那是您的心愿,不是我的心愿!”

从热播剧《小欢喜》,看家庭教育的几大真相

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爱不是控制,是理解,把实现梦想的权利交给孩子。

黎巴嫩诗人纪伯写过一首诗《论孩子》: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请不要再以“为你好”的名义,按照自己心意打乱孩子的人生了。

他们的未来,请让他们自己安排。

从热播剧《小欢喜》,看家庭教育的几大真相

04找到属于自己的欢喜

正如一开始剧中所说:孩子的问题就是家长的问题。

同样,孩子的成长,也是父母的成长;选择与孩子一起成长,重新审视与孩子的相处之道,需要每一个父母不断地完善自我。

家庭教育贯穿一生,它更像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一场短跑,拼的不是一瞬间的爆发力而是耐力。

“你是第一次做母亲,我也是第一次做女儿”,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最终收获的是和解、是成长、也是欢喜。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陪伴是最好的教育,那些来自父母的简单的爱,是孩子前行路上最明亮的指示灯。

愿你与孩子曾被这世界温柔相待,倘若不曾被这世界温柔相待,也唯愿你找到与这世界结痂愈合、握手和解、和平共处的舒适的方式。

在人世动荡颠沛流离,经历“小欢喜”、“小别离”之后,最终等到我们的“小团圆”。

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放下焦虑,欢喜应对人生每一场考试,真正得到属于我们自己的“欢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