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最需要的,居然是父母的这颗心

文 / 大孩子家庭教育
2019-08-20 19:06
"孩子最需要的,居然是父母的这颗心

来源丨深度育儿

孩子最需要的,居然是父母的这颗心

前段时间,带孩子去看了《蜘蛛侠2》,因为自己本身也是漫威迷,所以在家中也经常会与孩子讨论漫威各个英雄,6岁的孩子虽然对漫威宏大的世界观并不能很好地了解,却并不妨碍她对自己偶像蜘蛛侠的热爱。 在等待入场前,我再次与孩子一起探讨了蜘蛛侠与钢铁侠的关系,以便让孩子能更好地去了解接下来要看的电影,整场观影过程我们都兴致勃勃,偶尔她会小声问我一些问题,我也能迅速地回答她。

孩子喜欢这样与我互动的观影过程,而我也很是乐在其中。 因为陪孩子看电影几乎是都市生活里尤其是夏季最轻松的亲子活动,所以身边很多朋友基本每周都会安排一次。 但很多人真的只是带着陪伴的心态去的,想起去年与朋友一起带孩子去看《变形金刚》,说实话变形金刚并不是我喜欢看的类型,尤其是正反派金刚们打起来的时候,一堆的机械乱飞,我根本都已经分不清谁是谁,但变形金刚最基本的故事脉络我还是清楚的,所以也可以同样看得津津有味。

孩子最需要的,居然是父母的这颗心

但我的朋友就完全不感兴趣了,而且全程观看过程中基本处于心不在焉、闭目养神状态中,她儿子也习惯了妈妈的这种状态,看到我居然在低声向女儿解释电影的一些情节时很是惊讶。 电影结束后,朋友的儿子有些迟疑地问了我一些剧情,我开始与他一起分析起来,当我们一起把两派人物都理清脉络后,他很是兴奋,直呼下次我们还要一起看电影。

朋友问我,为什么你会对这些小孩子的电影这么了解呢?又可以跟孩子沟通得完全没有障碍呢? 我说尝试着把自己变成小孩子,然后喜欢上他们喜欢的事物,自然就可以与孩子无话不谈了。 让孩子的兴趣成为你的兴趣,或者适当地去了解孩子的兴趣,可以陪着孩子一起玩的同时还能够有更多的互动,或许这才是孩子需要你陪伴的真实原因吧。

孩子最需要的,居然是父母的这颗心

我的前同事是个80后的妈妈,她本来是一个事业女性,在有了孩子后,因为常常在兼顾家庭与事业之间自顾不暇,压力越来越大,心情也一日日地郁闷起来。 终于在她的孩子3岁多的时候,为了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为了不再每天疲于奔命,她毅然辞职回家专职带娃。 专业带娃两年后,她有了很多新的体会,发现带娃虽然琐碎也不比工作轻松,但却乐趣无穷。

孩子最需要的,居然是父母的这颗心

她跟着孩子看很多英文版的动画,她发现现在的很多动画片不仅制作精美,剧情也非常有吸引力,看了一段时间下来,她不仅对很多动画主角了如指掌,更经常与孩子在家一起做剧情重演,扮演各种角色,英语台词随口而出,到现在她欣喜地发现,自己荒废多年的英语居然已经恢复到读大学时的水平。 她又陪着孩子一起玩乐高,除了按说明书一步步搭出造型外,再与孩子一起比赛搭出各种不同的场景,然后发现乐高世界的奇妙无穷,每一天都孜孜不倦地与孩子一起探索各种搭建方法,不但孩子玩得高兴,她自己也乐在其中。 每年她都会安排大大小小不同的带娃出游计划,跟着孩子一起玩山游水,行走世界,用孩子的眼睛去接触更广阔的大自然,各种不同的文化后,她的见识更加丰富,心情也一日比一日开朗起来。 在逐渐找回自己的童心的过程中,她在辞职前的各种压力都消失殆尽,经常在公司眉头紧锁的她现在每天黄昏的时候都笑眯眯地拉着女儿的手在小区散步,一大一小的两张脸都洋溢着由内心发出的快乐。 能够跟着孩子的脚步,一起重新去探索新的世界,这本就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

当跟孩子一起玩的时候,我们需要始终把自己也当成一个孩子,放低身段,放下权威,退回到曾经的童年时代,与孩子一起嬉笑怒骂,这样才能真正成为孩子的朋友。

孩子最需要的,居然是父母的这颗心

杨绛在《我们仨》一书里描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家庭。 童心未泯的钱钟书特别喜欢带自己的女儿以及叔父家的女儿玩,故意引孩子说一些“不文明”的话,但孩子懂事不说,钱钟书就变着法子,或作手势,或用话套,引诱她们说出来。

待孩子们说出后,钱钟书又一本正经地教育她们,不能说这些“不文明”的话,于是一群孩子围着他吵个不停,他却以胜利者自居。

但次数多了,小孩子就真的不会再说这些“不文明”的话了。 钱钟书的女儿最喜欢跟着爸爸一起看电视连续剧《西游记》,因为钱钟书看这部剧的时候与众不同,他边看、边学、边比划,口中念念有词,时而悟空,时而八戒,“老孙来也”,“猴哥救我”,一边手舞足蹈,乐此不疲。女儿也被他逗得乐不可支。 钱钟书仍嫌不过瘾,又歪歪斜斜模仿女儿小学生的字体和语气,写了好几篇短评,起个化名装入信封,扔进邮筒里。

上海《新民晚报》的编辑收到信一看:“这是哪里的小孩写的,怎么连个地址都没有?”再仔细看,文章写得真好,立马编排发稿,看到报纸后,全家笑倒。

孩子最需要的,居然是父母的这颗心

在这样乐趣横生的家庭氛围里成长的钱瑗,性格开朗,非常好学,是全家人的骄傲。

她的祖父称她是“读书种子”,外公说她“过目不忘”,钱钟书说女儿最像她,评价她“刚正,像外公;爱教书,像爷爷。”杨绛则称她是自己“平生唯一杰作”,她后来成为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非常出色的教授。 童心未泯的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无论孩子长大后是否会有很大的成就,但成长的过程里有父母跟着一起玩的孩子,性格一定是乐观开朗的,遇事也不会有太多的负面情绪,能够一直拥有积极向上的能力,这才是我们陪伴孩子的真正意义。

孩子最需要的,居然是父母的这颗心

知乎上曾经有一个问题:什么样的家庭氛围最让人羡慕?

答:能够和父母打成一片,充满幽默感的家庭。

李开复曾在一篇纪念母亲的文章中提到,自己有一个童心未泯的母亲。

他小时候特别顽皮,有一次为了能晚睡一个小时,偷偷把家里的钟表调慢了一个钟头,结果第二天妈妈起床迟到了。

发现儿子恶作剧的妈妈,并没有责怪他,反而觉得很有趣,然后跟着他一起玩这个闹钟游戏玩了好几天,直到他因为总是迟到被老师批评,自己受不了主动提出恢复了闹钟的正常工作。

李开复说,妈妈常常和孩子“打成一片”,他的童年总是充满欢声笑语。

正是妈妈的幽默风趣,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为李开复的人生打上了乐观的底色。

从而让李开复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中,无论遇上怎样的困难与挫折,都不会萎靡不振,而是积极寻求解决方式,以乐观的精神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从而攀上人生高峰。

孩子最需要的,居然是父母的这颗心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陪伴,而经常与孩子打成一片,成为孩子开心果的父母,更会让孩子的童年充满乐趣,这才是孩子最需要的爱。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好奇会让孩子发现这个世界的新奇与精彩,会让孩子开拓不断探索新事物的能力,所以我们要本着一颗童心,蹲着看孩童的世界。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跟孩子一同去观察万物;随他们的目光去发现,去惊喜,去感悟,惊讶于孩子的想像力与创造力,做一个热情的欣赏者,而决不充当武断的评判者,这才是对孩子最好的陪伴。

每一位父母都是由孩子长大而来的,愿我们在千山过后,归来依然童心未泯。

-end-

tips:更多养育0-18岁孩子的家庭教育干货,请搜索关注“大孩子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