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家:教你这六点,让你做回理智的妈妈而不冲动
【笑乐妈妈育儿】关注分享亲子育儿、情感、儿童心理等健康知识,与万千妈妈一起分享育儿路上的酸甜苦辣,欢迎关注我。
【互动讨论】可以一起探讨你有没有遇见什么,最终发现当妈后经常失去理智,作出冲动的选择呢?
文/笑乐妈
傍晚小区遛娃,葫芦娃开始用小推车一点点的挪动着走,玩的不亦乐乎。
这时,旁边大妈过来就说:这样的小推车对宝宝不好,你可以用学步带要不就用个宽围巾勒住,我孙子当时就是这么学走路的,很快就学会了。
记得我怀孕期间,我仍然坚持慢跑、瑜伽或者爬山,有人见了我就说:怀孕了就不能运动了,要不容易出问题?
然而有的人就会说:怀孕当然也可以运动啊,你看XX明星,人家怀孕一样各种撸铁,生之前都还有马甲线呢?
这种例子比比皆是,比如:
孩子哭闹,如果你立即安抚他,旁边就会有人说:这样子,你会惯坏他们;
如果婴儿哭闹你不安抚给予反应,他们会没有安全感;但也有人说就是应该让孩子自己哭,哭累了就好了,要不他就会以哭来威胁你。
还有如果婚姻是不美满的,父母离婚后儿童的状况要比他们勉强在一起要好;
但也有人说无论一段婚姻多么艰难,为了孩子也不能离婚。
对于抚育孩子,或者说如何更好的生活,都是不缺乏忠告建议的。
从《心灵鸡汤·如何做好父母》这类畅销书,到书刊杂志,再到各种育儿公众号文章,对每一个话题都提出了建议和忠告,而我们现在都置身于大量的信息之中。
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建议忠告都是有效的或者合理的。在面临这么纷繁复杂的信息之中,我们该如何才能分清哪些合理,哪些不合理呢?
发展心理学家认为可以从下面的建议中去考察你所了解的信息。
1、考虑建议的来源:如果建议是来自常设的、受尊敬的组织——诸如美国医学会、美国心理学会、以及美国儿科医学会,这些信息很可能是经过数年研究得到的信息,还是具有相当的正确性的。
还比如有些医生专家的建议,一定比那些所谓的经验、偏方会更靠谱一些。
但事实上很多建议不是从自己出发,就说是从别处听来的,甚至是各种偏方。
前几天,小乐乐有些咳嗽,就有邻居家的保姆说:你这孩子是感冒了,你给他喝点红糖姜加点蒜还有葱,熬水给他喝,我们家的两个孩子都是这样,一咳嗽就这样喝,效果很好。
可是即使效果很好,她即使很有经验,我还是偏向信任专家医生的说法。
之前刚带他到医院做了检查,因为小婴儿有些缺钙,导致的喉管发育还不太好,所以才会有些咳嗽,而且等过段时间发育自然就好了。
所以我们要对建议信息的来源进行考虑,是否是专业有权威的信息来源。
2、对建议提供者的证书进行评估:对于所提供建议的人员,如果是在相关领域受到承认的研究者或专家所提供的信息,相对于证书含糊不清的个人,准确性更高。
个人的建议一般是来自于自己的经验或者身边人口口相传的经验,所以更偏向于个性,不一定适合你。
育儿路上,我们一起讨论育儿的经验,甚至教育的方法,会听到各种建议,我们最好对提供建议的人进行评估。如果他给你传授儿童营养方面的知识,那么就看他是否有营养师资格证。
如果他给你传授自己的理财经验,甚至告诉你该如何买保险等,那么我们也要考虑他们是否有理财或者保险方面的证书。
毕竟有时候证书是这些职位的入门砖,有证书的人总比没有的人要靠谱一些。
3、了解轶事证据和科学证据的不同:轶事是基于某种现象的一两个事例,是偶然发现或出现的,而科学证据则是基于谨慎、系统化的程序。
如果你的婶婶告诉你,他所有的孩子在2个月的时候就可以整夜安睡,所以你的孩子也可以,这完全不同于你在一份报告中看到的75%的儿童在9个月大的时候可以整夜安睡。
当然对于研究报告,也应该了解该研究的规模如何,以及数据是如何得到的。
然而我们生活这接触到的信息,复杂多样,我们更要了解轶事证据与科学证据的不同。
生活轶事只是一个辅助,而科学证据更能明确具体的证实信息的真伪。
所以我们在面临信息时,一个是生活轶事给你说明讲解,一个是以科学证据实验证明来说明的,那么我们更应该选择科学实验证明的那个信息。
4、不要忽视信息的文化背景:尽管某些理论主张在某些环境中是有效的,他并不可能不适用于所有环境。
例如,现在人们普遍认为给予婴儿活动和伸展四肢的自由,能促进了它们肌肉的发展和灵活性。
然而在一些文化下,婴儿在大部分时间里被紧紧的束缚在母亲身边,这并没有发现明显的长期危害。
就好比我们总说快乐教育,要借鉴于美国的家庭教育,甚至向他们学习,释放孩子的天性。
但是我们却脱离了我们的文化背景与真实情况。
我们在进行一项信息判断时,可以思考对比,要考虑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
适合外国的信息实验不一定就适合我们。
5、不要假定很多人相信的事情一定是正确的科学评估经常证实,一些大家普遍相信的方法的有效性基本都是错误的。
很多人相信的不一定是真理。
我们院里有个小朋友都1岁半了,还是不喜欢走路,就是喜欢爬行。
所以很多人看到这孩子,都很担心,甚至告诉他妈妈:你孩子应该去医院看看吧,这都多大了,还不会走路,是不是有什么问题呀?
“你看,院里的小朋友,这么多,1岁的时候就已经差不多都站的很好,1岁多点就会自己走路了,再晚也是1岁半多点会走得很好。”
“你看看你家的孩子,连站都不行,看样子确实有问题,还是需要去看看。”
实际上呢?
1岁多甚至2岁不会走路也很正常,就是有那么一些人走路晚,但是我们看到的是大多数人的情况,以至于大多数人就会认为孩子1虽多会走路才正常,不会走就是不正常了。
不仅如此,其实还有很多很多的例子。
我们大多数人相信的不一定是真理,真理有时候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说到信息上,即使有很多人都选择相信的信息也不一定是正确的,可能是假的。
就像社会心理学家做的那个实验,判断哪根线长。
当假设一个实验中的“实验人员”确定的说其中的一根线更长时,即使两条线看上去一样长,但是会有很多人选择其中一根线更长。
因为我们有时候总会跟随别人的看法想法去做出判断,而忽略了真实的情景。
所以我们判断信息时要全面,而不是随大流。
说到育儿上,作为妈妈遇到关于孩子的话题,关于女人的话题,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信息来源,甚至有很多都是自相矛盾的,但我们有时候总会陷入信息的窘迫中,不能很明确的作出正确的决定。
那么我们只要跟随心理学家的6个步骤,就可以做一个理智而不冲动的妈妈。
要知道,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只有你自己最了解你的孩子。在面对这么多的育儿信息时,我们应该理智的去做决定。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