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尔——良好的家庭教育铸就的文坛巨匠

文 / 家庭教育小二郎老师
2019-08-16 19:13
"

上一篇文章讲到了诺贝尔获得者爱因斯坦受益终生的家庭教育,今天呢,给大家讲讲亚洲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东方文坛巨匠——泰戈尔。

泰戈尔——良好的家庭教育铸就的文坛巨匠

“生如夏花之绚丽、死如秋叶之静美”,读着这样隽永的诗句,不禁令人感叹文字的魅力,就像进入了一个将大自然的美好定格的世界,让人不由自主地感受到一个大千世界不会因时间而改变的空间,活在万千红尘中为名利所累的人,非常需要为自己的心灵寻找这样一个自由憩息的桃花源。

如此具有思辨性的哲理箴言,出自印度诗人德拉纳特·泰戈尔之手,这个亚洲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文学家,在60多年的写作生涯中,一共创作了50多部诗集,长篇、中篇小说12部,短篇小说100多篇,剧本20多部、还有大量有关文学、哲学、政洽的论文以及回忆录、游记、书简等。而且,泰戈尔在70岁时开始作画,作品竟达1500 多幅,还创作了2000多首歌曲(其中1首为印度国歌),以及多部有关文学、哲学、政治、社会等问题的论著,泰戈尔留下的作品和精神,给印度和世界文学宝库增添了珍贵的遗产,因此人们称他与黎巴嫩诗人纪·哈·纪伯伦为“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的两位巨人”,是具有巨大世界影响的作家。甚至有人说,泰戈尔是可以和西方的莎士比亚齐名的东方文学泰斗。

泰戈尔的诗歌具有民族风格,格调清新,哲理性强,常给人以巨大的启迪。他的诗具有高超的技巧,那众所周知的极为敏锐、清新和优美的抒情诗集《吉檀迦利》,由他用英语表达出来,使他充满诗意的思想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由此获得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时年52岁。因此,加尔各答大学授予他博士学位。英国政府封他为爵士,他当之无愧地成为向西方介绍印度文化精华和把西方文化精华介绍到印度的最有影响的人物。

诺贝尔奖不只是一项巨大的荣誉,更是一个国家尖端学术实力的结晶。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印度,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文学始终是一朵灿烂的奇葩。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催生出这样的文坛巨匠呢?让我们以文化的视角,综观泰戈尔的家庭教育和他的成长历程,从中寻找到答案。

一、父爱以理性挖掘孩子的兴趣

泰戈尔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一个具有良好家教的富裕家庭,父母生养了14个孩子,泰戈尔最小。他的父亲是一位地方的印度教宗教领袖,也是一位颇有名气的宗教改革家。在外国,泰戈尔一般被看作是一位诗人,而很少被看作一位哲学家,但在印度这两者往往是相同的。在他的诗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学的见解,这与他的父亲的宗教影响是一脉相承的。

对泰戈尔来说,他的诗是奉献给神的礼物,而他本人是神的求婚者。他的诗在印度享有史诗的地位。他本人被许多印度教徒看作是一个圣人。抛开宗教的面纱,从家庭教育的角度观察,泰戈尔取得的这些成就,无一不是他的父亲在家教中表达的教育精神的理性思辨的结晶。

泰戈尔的家具有浓厚的音乐氛围,每个家庭成员都能演奏几样乐器,而且一些远道而来的著名音乐家经常寄居在他家里。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泰戈尔时常聆听古典、民间和宗教音乐,从小接受音乐熏陶,表现出很高的音乐天赋。泰戈尔七八岁开始练写诗,其中有一首诗描写一位采荷人。说的是采荷人想采到荷花,就不断去搅动水,在水里掀起浪花,把荷花越推越远,因此始终无法采到荷花,心情十分矛盾。由于这首诗所表达的典型现象以及背后蕴含的深远意义,泰戈尔受到长辈的一致夸奖。

泰戈尔的父亲从这首诗中敏锐地发现了他的文学天赋和思辨精神,经过认真思考,决定立即着手培养他成为一名诗人。从此,父亲一有闲暇,就与泰戈尔探讨诗歌,并经常鼓励他把日常所见、心中所想,用诗歌表达出来。父亲为泰戈尔所设定的文学方向和终生发展的日标,极大地调动了泰戈尔的学习兴趣。在父亲的鼓励下,泰戈尔养成了写诗的习惯,并深深地爱上了诗歌,为他日后走上艺术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除了写诗,泰戈尔还爱好散文。他的散文内容主要是社会、政治和教育,他的诗歌,除了其中的宗教内容外,最主要的是描写自然和生命。在泰戈尔的诗歌中,生命本身和它的多样性就是欢乐的原因。同时,他所表达的爱(包括爱国)也是诗歌的内容之一。

泰戈尔——良好的家庭教育铸就的文坛巨匠

泰戈尔的一生是在印度处于英国殖民统治的年代中度过的。祖国的沦亡、民族的屈辱、殖民地人民的悲惨生活,都深深地烙印在泰戈尔的心灵深处,爱国主义的思想一开始就在他的作品中强烈地表现出来,他虽然出身于富贵家庭,但他生活在矛盾错综复杂的社会里,心中爱憎是分明的,创作思想始终紧跟时代的步伐。他曾在民族独立运动高潮时,写信给英国总督表示抗议殖民统治,并高唱自己写的爱国诗歌领导民众进行示威游行。他还曾坚决抛弃英国政府所授予的爵位和特权。印度人民尊崇他、热爱他,称他为诗圣、印度的良心和印度的灵魂。他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时期创作的不少热情洋溢的爱国歌曲,成了鼓舞印度人民同殖民主义统治进行斗争的有力武器。《人民的意志》这首歌,于1950年被定为印度国歌。

泰戈尔以诗歌、散文为伴,是父亲以理性、哲思为伴的父爱结出的累累硕果。父亲的教育理念是一种使命,有了父亲深沉睿智的爱,孩子才会走得更远、更久。家庭文化浸润的伟大性正在于此。

家庭教育是分层次的。少有理性思辨的教育是一种讲故事式的教子经验,少有文化视角的深刻思考,少有理论的高度,少有“为什么”的哲学质疑和“是什么”的文化引领,而仅仅是对人情绪的影响。家庭的教育艺术如果少了批判的质疑,就少了为什么育人的根本;如果少了文化的剖析,就少了智慧的方向。而富有理性的家庭教育崇尚思想深刻表达的哲学思想和母爱宽厚包容表达的厚德载物。文化育人为家庭教育注入“求索”功能,表述为一种教育精神,当这种精神以一种发现兴趣的形式表现出来时,就是教育理念的深刻内涵。

任何一种教育要得到社会尊重,都要动态地体现科学的教育规律:任何一个家庭教育子女要想成功,都要理性地表达教育理念的个性化。在家庭教育上,泰戈尔的父亲无疑是成功的,因为他在家庭教育中以高远的教育视野把握孩子方向的引领,以此表现出理性的教育使命。

二、父爱的视野决定教育的质量

泰戈尔家里虽然富有,但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很严,从不让孩子过奢华的生活,吃穿都很朴素。因此,他从小养成了朴实、严谨、节俭的好习惯。

泰戈尔自幼喜爱大自然,但在仆人的约束下,常常被禁锢在屋子里。他早就有一个愿望,跟随父亲去喜玛拉雅山。正是这种勇往直前、不畏艰险的攀登精神成就了日后的泰戈尔。

喜马拉雅山之行,使泰戈尔有了远行的抱负,也因此感激父亲给予他的自由,让他终生难忘。他在后来的回忆中写道:“父亲一生不干涉我们的自由。有几次,我的作为违背他的情感和理智。这时,只要他稍加暗示,就可以制止,但他没有这样做。他认为,内心禁忌的力量未产生前,最好还是等待;消极地接受某种意见,是不会使人痛快的。他希望我们全心全意热爱真理;深知没有爱而单纯地执行命令,就是有行动也是虚假的。他认为,真理的道路迷失了,还可以失而复得,但用外力强迫一个人或使一个人盲目地接受真理,最后倒会阻碍他走上真理的道路。”

以文化的视角洞察泰戈尔这次喜玛拉雅山之行,其实质是父亲给孩子准备了一张远行的车票,让孩子放飞的心灵得到兴趣的满足,青春的冲动得到理性的庇护,使他懂得深刻,懂得哲理,懂得发现,懂得跋涉,懂得平凡怎样变成奇迹、更重要的是懂得生活的意义,懂得人生的价值。

一个家庭的教育理念,往往凝聚着这个家庭对社会未来的认知以及现实的感受,也积淀着这个家庭最深层次的行为准则和文化追求。因此,孩子的言行举止表达的是家庭文化的修养。所以说,理念是家教的力量,文化是家教的导航,人性是家教的基础,伦理是家教的保障,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使人向上、向善、感恩、崇尚美、远离急功近利,家庭教育文化的任务就是在德行、礼仪、智慧、学问的浸润中使孩子健康地成长。家庭教育文化的最高境界是融入日常行为的哲学意境,否则没有哲学理性的家庭培养出的孩子,必定空虚、茫然、迷失方向。毫不夸张地说,是父亲的引领,给泰戈尔打开了观察世界、了解社会的大门;是父亲的教育理念,开启了泰戈尔的人生视野。

三、家庭文学氛围铸就文坛巨匠

泰戈尔出生在一个富有哲学和文学艺术修养的贵族家庭。祖父德瓦尔格纳特·泰戈尔和父亲戴本德拉纳特·泰戈尔都是社会活动家,支持社会变革。他的哥哥、姐姐也都是社会名流。这个家庭植根于印度教哲学思想土壤,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泰戈尔在这样一种家庭文化环境的熏陶下,虽然没有在学校里完成正规学习,却凭借父兄和家庭教师的传授以及自己的不懈努力获得的广博知识,从小就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8岁开始写诗,12岁即能创作颂歌体诗集、剧本,14岁发表爱国诗篇《献给印度教徒庙会》,17岁发表了叙事诗《诗人的故事》。

在泰戈尔生活的那个年代,文学创作不能算作一种可靠的职业,尽管他在创作上表现出卓越的才华,也获得了初步的成功,但家里人还是担心他的前途,决定送他去英国深造。去英国前,泰戈尔集中阅读了英国文学和欧洲文学,接触了但丁、海涅等大诗人的作品,这为他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泰戈尔的诗歌中,既没有空洞乏味的说教,也没有无病呻吟的浮躁,而是充满了人文主义情怀与爱国主义思想。在他的诗歌中,泰戈尔表达出了对战争的绝望和悲痛,但他的和平希望没有任何政治因素,他希望所有的人可以生活在一个完美的和平的世界中。

泰戈尔不是个狭隘的爱国主义者。他对于处在帝国主义侵略和压迫下的各国人民一贯寄予深切的同情,并给予有力的支持。20世纪20 年代,泰戈尔曾多次出国访问,并与世界各国文化名人一起组织反战的和平团体。30年代,当德、意、日法西斯发动侵略战争的时候,泰戈尔拍案而起,向全世界大声疾呼:“在我离去之前,我向每一个家庭呼吁——准备战斗吧,反抗那披着人皮的野兽。"就这样,他一直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泰戈尔——良好的家庭教育铸就的文坛巨匠

值得一提的是,印度和孟加拉国的国歌使用的都是泰戈尔的诗。维尔弗德·欧文和威廉·勃特勒·叶芝被他的诗深深感动,在叶芝的鼓励下,泰戈尔亲自将他的《吉檀迦利》译成英语,从而在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后世流传的一段佳话。

泰戈尔小时候,家里经常集聚大批著名学者、诗人音乐家、艺术家、哲学家和社会改革家等名流,泰戈尔可以在他们那里汲取知识。他在家里阅读了大量新诗、小说,并且开始发表自己的作品。他的许多诗歌都登载在哥哥创办的《婆罗蒂》文学月刊上。少年时代的泰戈尔深受父亲的学识、品格的影响,在泰戈尔的文学征途中,他的父亲担负着方向性引领的重任,为了对孩子负责任,他采取了言传身教的方式,体现了自身在家庭教育中的文化定位。因此,泰戈尔一生都很感激父亲,父亲对文学的修养既引导了他进入了文学的殿堂,也手把手地教给了他做人的道理。

在耳濡目染中,父亲把对文学的理解传递给泰戈尔:文学是一种气质,他可以表现在对文学的爱好与对艺术的欣赏上,也可以表现在理性、批判、睿智、深刻的哲学思维上。父亲尽其所能,为泰戈尔营造了各种学习、体会、交流文学的机会,最终成就了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也使世人再次感悟到注重教育氛围的家庭教育对子女精神的引领与智慧的关爱。

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最先接触到的应该是父亲母亲了。家庭的血缘关系决定着孩子的生物基因,而家庭文化奠基着孩子的社会基因。正是泰戈尔的父亲在家庭文化上的影响,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泰戈尔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他设定了成长方向,才有印度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高高矗立的一座丰碑。

我是小二郎老师,一名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师,关注我,每天让你学到最适合你的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