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孩子能有“小欢喜”吗?在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双重重压之下

文 / 世界探索笔记
2019-08-16 17:39
"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这句slogan也不知从何时起

悄悄演变成了“同一个世界,同一个老妈”……

中国孩子能有“小欢喜”吗?在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双重重压之下

确认过眼神 都是被老妈狂虐过的人

每一位老妈

都是天生自带“骂你一天都不重样”技能的实力选手

其功力之无敌

其嗓音之雄厚

非常年战斗人员不可请轻易承受

一般来说,战斗始终围绕着一个话题

一个永远也找不到解的话题

——学习、教育

你瞧,目前正在热播的聚焦高三孩子教育的电视剧《小欢喜》,为我们娓娓道来正是一出中国式家庭教育的心酸悲喜。

中国孩子能有“小欢喜”吗?在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双重重压之下

中国“一考定终身”的观念似乎深深扎根于家长心中。因此,在高三来临之际,剧中的三个家庭无一例外的都陷入了紧张焦灼的全员备考状态,并也由此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中国孩子能有“小欢喜”吗?在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双重重压之下

海清饰演的童文洁面对自由散漫、成绩倒数的儿子,是一位典型的“恨铁不成钢”的急脾气妈妈。

中国孩子能有“小欢喜”吗?在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双重重压之下


中国孩子能有“小欢喜”吗?在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双重重压之下


中国孩子能有“小欢喜”吗?在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双重重压之下

这些话耳熟吧

陶虹饰演的宋倩是一位典型的“专断独裁”式的离异单亲妈妈,即使女儿的成绩非常优异了,仍旧逼迫女儿放弃所有兴趣爱好并监控其全部生活。

中国孩子能有“小欢喜”吗?在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双重重压之下

来感受下这窒息般的关心

王砚辉饰演的季胜利一直忙于工作,缺少对儿子的关心与陪伴,是一位典型的“后找补”式的武断爸爸。

中国孩子能有“小欢喜”吗?在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双重重压之下

没有啤酒肚的老爸不是一个好区长

这三对父母与孩子“正面刚”上

可想而知

误解和矛盾一定会在某一临界点一触爆发

三对家庭

三对典型

无论孩子还是家长

一定都觉得自己上辈子是道数学题

怎么这么难

中国孩子能有“小欢喜”吗?在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双重重压之下

我太难了

一、家庭教育

《小欢喜》为我们描摹出了一幅中国家庭教育的浮世绘。该剧表面上为我们展现的是高考来临前家长与孩子们紧张焦虑的状态,然而实际上,创作者想与大家核心探讨却是“孩子真正需要的家庭教育是怎样的”与“如何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这两个问题。

1.最好的爱绝非控制,而是平等与尊重:

剧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家长在操场上陪同孩子在气球上写下自己的心愿,英子想写进入中国国家航天局,而陶虹饰演的妈妈非让女儿在许愿气球上写下高考700分,于是在争吵中气球被挤爆。

连孩子写下的一个小小心愿,家长都要横加干涉,那一刻孩子掉落的眼泪岂是一句“我都是为了你好”可以擦去的。

中国孩子能有“小欢喜”吗?在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双重重压之下

以爱之名的控制,实则是道德绑架

在平等与尊重这点上,德国的家长就做了一个很好的表率。德国人十分鼓励孩子与大人进行争辩,“争辩”在整个家庭教育中占很大比重。他们认为两代之间的争辩是使孩子走向成熟的重要一步,因此,他们支持孩子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就某人某事共同讨论,交换各自的想法与观点。在这样的交流过程中,家长可以知晓孩子的思考方式,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之所想,利于引导孩子存在的一些误区并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主性。

2.陪伴是构建良好亲子关系的重要纽带:

相较于宋倩,季杨杨的家长或许没有那么专断独裁,但以工作繁忙为由,常年缺席孩子的成长生活是他们这组家庭的关键问题所在。从小在舅舅家生活缺少父母之爱的季杨杨毫不意外养成了叛逆的性格,在高考来临时,父母突然空降回孩子的生活,让一切都显得突兀不适。

中国孩子能有“小欢喜”吗?在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双重重压之下

优渥的生活条件不能弥补父母对孩子缺少的陪伴

从爱与陪伴这点上看,日本的家长似乎做得更到位一些。父母花时间陪伴孩子成长,用实际行动印证对孩子的爱,并教育孩子做一个心中有爱的人,将“爱”传递给周围所有人。

3.父母紧盯孩子的目光也要反过来审视自身:

再看另一组家庭,海清饰演的童文洁日日夜夜为儿子的成绩发愁。其实方一凡在几位“主演”考生里看起来是最机灵的一个,然而成绩却几乎回回是倒数第一!反观方一凡的表弟林磊儿,从成绩上看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名,然而却是看起来最不灵光的一个。通过这两个孩子的日常相处不难发现,方一凡在行为处事上已经接近能担责任的成年人了,而林磊儿却相当缺乏生活独立性。可对孩子成绩心急如焚的童文洁却直接忽略了这些,眼睛只看到儿子不如林磊儿分数一半的成绩。

中国孩子能有“小欢喜”吗?在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双重重压之下

看到孩子的优点加以正向引导胜于一味地揪住缺点不放

相比之下,美国与加拿大的家长会选择让孩子“玩”,一为让孩子放松,二是希望孩子可以全面发展,而不是做高分机器。生活中多的是在课本上学不到的但却很重要的知识。

无论在剧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

事实证明对待叛逆的孩子,

指责、咆哮、针锋相对等手段反而会加深父母与孩子间的矛盾。

因此,在某些方面,西方教育中保持孩子的天性、给孩子试错机会的观点,

非常值得中国父母们思考学习。

二、学校教育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了父母,承担起教育职责的还有学校。相比于一直被诟病的中国应试教育西方的教育制度能带给我们更多思考。

1.从教育目标上看:

西方国家极其重视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虽然我们经常用欧洲学生算不清简单的加减乘除的梗来开玩笑,但这并不能磨灭他们创造力与动手能力高于一般中国学生的事实。中国教育更注重夯实基础,培养出来的学生存在“高分低能”的现象。

2.从师生关系上看:

中国老师“一言堂”的现象虽早有改善,但在学生与家长心中“权威者”的形象却根深蒂固,这种严肃的形象往往令学生“敬而远之”,交流极少。而西方的老师总是能成为学生的朋友、倾听者,这样一来,学生遇到任何问题都愿意主动与老师沟通交流,对教学效果来说也是事半功倍。

3.从上学时间上看:

中国学生一年到头不是在学校学习,就是在赶往学校的路上,好不容易有个节假日,又被各种课外班压到喘不过气。在这种高压状态下学习,有几个人能对学习产生真正的兴趣呢?而西方国家的学生上课时间短、课业负担少,有余下的时间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且他们动手操作、小组讨论、调研类的课程占比较大,这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先愿意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从而对学习产生兴趣。

4.从课外生活上看:

中国的课外活动课间操……就不多吐槽了,除了一些必要的典礼,学校很少会组织学生们集体出行。

而西方国家的学生从小就会参与各种社会活动,除了学校组织的,大家还会自发组织,共筹经费与赞助。

写在结尾:

中国孩子能有“小欢喜”吗?在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双重重压之下

中国孩子能有“小欢喜”吗?在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双重重压之下

图中的这两段话,你绝不会陌生。学生时期的我们无数次在听,也许长大后的我们同样会一字不落的说给下一代听。虽然“复读机”是人类的四大本质之一,但一味的重复带不来进步,我们真的需要停下来细细思考一下。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组建个家庭、生一个孩子,这辈子真的就“齐活”了吗?高考结束后就不需要拼搏了吗?在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后,人生就没有缺憾了吗?难道每个人拼命学习、努力的目的就是为了像“流水线”一样生活吗?

当!然!不!是!

幸福的人生来源于热爱,热爱的源头来自于兴趣,兴趣激发我们的潜能,引领我们走向成功。无论是当年毅然退学,如今赛车手、作家、导演名气加身的韩寒,还是最近大火的放弃安稳工作半路转行、为梦想而死磕到底的“魔童哪吒”他爸饺子,他们的成功一定是源于勤奋、努力、坚持......但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其实在于——兴趣!心之所向,身之所往。

中国孩子能有“小欢喜”吗?在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双重重压之下

中国孩子能有“小欢喜”吗?在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双重重压之下

当然,韩寒只有一个,饺子也只有一个,我们复制不出,也无需复制。身为家长应该鼓励孩子积极的情趣爱好,支持他们所热爱的一切,用爱来引导孩子,而非打压、嘲讽他们的梦想。要相信真正的热爱迟早有一天会开花结果!

父母是第一次做家长,孩子也是第一次做孩子。

大家因爱聚在一起,也难免因把握不好爱的边界而产生矛盾。

愿所有父母与孩子都能在爱与理解中共同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