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欢喜》引发家庭教育讨论,这三个教育误区90%家庭都存在
黄磊、海清、陶虹等主演的《小欢喜》一上映就引发了一场关于家庭教育的讨论,这部电视剧以高考为切入点,讲述了三个家庭迎战高考的故事。
剧中三个家庭中的亲子问题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极为典型。
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生命是不完整的
季杨杨从小就在舅舅身边长大,父母因工作常年在外地,一直到高三,才回到孩子的身边。
父母多年的陪伴缺失,让季杨杨和父母之间充满了陌生和不了解。
“他俩一年到头都不在家,高三想起了管我了”,季杨杨对父母疏远而抗拒,不愿意和父母沟通。
而多年父母的缺失,也对孩子的性格成长有着极大的影响,季杨杨不懂礼貌,叛逆心强,不懂如何跟人相处。表面上天不怕地不怕,无拘无束冷酷有个性,内心却充满了敏感和脆弱。
华人首富李嘉诚说
“一个人事业上再大的成功,也弥补不了在教育子女上的失败。在子女青春期甚至是成年期才重视家庭教育,只能说这样的家庭教育太晚了。”
《妈妈是超人3》中安迪内敛安静,敏感懂事,他从小由奶奶抚养长大,和黄圣依极其疏远,当安迪被问:“爸爸妈妈平常工作忙不能陪你,你会感到孤单吗”?
他回答:“不孤单”,“我习惯了”。
多少孩子明明父母双全,却活成了“孤儿”!
“工作太忙没时间陪你”、“我太累了自己玩一会儿去”......众多借口让你从孩子的养育中逃走。
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本该和爸爸妈妈亲密互动的年纪,你却不停地缺席。
孩子对你从渴望到失望,到放弃。而等你想起教育孩子的时候,才发现,孩子的心早已和你远离,你们之间永远都隔着一道鸿沟,无法填平。
戴维·埃尔金德说:“孩子们最需要知道的是,他们对父母很重要,永远都被爱围绕”。
给予孩子用心的高质量陪伴,用爱浸润孩子的内心,让孩子知道他的背后永远有父母的支持,他的远方永远有父母的等待。他才有底气,有动力在人生路上自信的前行。
家长的过度控制,扼制了孩子呼吸的喉咙
英子生活在单亲家庭中,而妈妈宋倩是一个控制欲极强的人。
为了孩子学习不受干扰,宋倩给英子的房间装上隔音墙。
为了随时观察女儿的学习状态,监督女儿学习,女儿房间和客厅的墙,宋倩直接改成了一扇玻璃窗,而窗户的窗帘都是按在外面,只有妈妈可以控制。
英子的成绩已经很优秀了,但是宋倩还是抓得特别紧,一切和学习无关的东西全部没收,宋倩禁止乔卫东探望女儿;让女儿辞掉天文馆的解说员工作;每天用各种中药煲汤给女儿补身体;无视女儿当航天员的梦想,要求孩子考清华;英子考了第二名,却认为有什么值得高兴的......
宋倩每天和女儿的话题只有学习、学习和学习。她用全部的爱和精力为孩子建立了一道密不透风的墙。
结果呢?女儿心中有怨言不敢说,就想着各种对策对付老妈。
宋倩身上有无数中国家长的影子,而中国父母最擅长的一件事情——对孩子强烈的控制欲也在她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
豆瓣上有一个“父母皆祸害”小组
一批被父母过分控制的孩子在小组中发帖,说自己每天穿什么衣服出门、几点回家、跟什么朋友交往、都在父母严密的控制下。甚至考哪所大学、找什么工作、和什么人结婚都必须严格按照父母的要求做。
小组中比较典型的一个现象是父母不允许子女关上房门。有些孩子房门从没有过门锁,即使有门锁也被父母损坏。
这些不能关上的房门,宣告了父母对孩子的绝对控制权,孩子必须向父母敞开自己的一切。
2008年年底,小组内出现以“诅咒父母”为主题的帖子,这些充满戾气的帖子在小组内一刷就是10年。
截止到2017年6月底该组被“雪藏”,小组已有10万成员。小组首页上充满了对父母的谩骂和诅咒的帖子,甚至有人表现出暴力倾向,自杀意向……
中国的父母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我是为了你好”。这句话压抑了多少孩子的天性,遏制了多少孩子的潜能。在这密不透风的爱中,孩子的内心压抑,性格变得畸形。
随着孩子长大,他的独立意识越来越强,希望有属于自己的空间,有自己的圈子,能自己做决定,用自己的力量去探索生命的美好,这是生命成长的必然规律。然而控制欲强的父母则是违背规律而行。
心理学家西尔维亚曾经说过:“世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所以,
如果你爱他,就请将自由的空间还给孩子,让他发挥自我;
如果你爱他,就请将翱翔的翅膀还给孩子,让他飞向远方;
如果你爱他,就请将勇敢的力量还给孩子,让他茁壮成长。
焦虑的父母会废掉我们的下一代
方一凡从小成长在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中,父母对他给予了极大的自由,所以方一凡是一个性格开朗,机灵情商高的孩子。
然而当听到班主任让方一凡留级的消息时,妈妈童文洁的焦虑全面爆发了。她开始对儿子启动了各种严苛要求。
她害怕孩子考不上好大学,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
担心孩子睡眠不够,为了孩子搬家。
方一凡表现不好,她就张口吼,抬手打。
孩子想选择走艺考的路子时,她想都不想一口回绝。因为在她眼里“考不上大学?以后就成为不了有用的人,就会沦为最底层的那些混混?”
最终她的焦虑传递到了孩子身上,方一凡彻底和妈妈闹翻!
马东说的,中国父母最可怕的地方就是把自己成长中的焦虑转移给了孩子。这种焦虑让孩子开始慌乱,甚至开始反抗。
纪录片《成长单行道》里,一个母亲想让儿子进体制内,但儿子却喜欢体制外的工作。母亲说:我尊重你的选择,也请你做好吃苦的准备。
因为她明白:孩子不是流水线生产出来的“标配”产品,最好的教育方式永远是因人而异的“私人订制”。
放松心情,放慢脚步,看到孩子的优势,看到孩子多种的可能性。用良好的心态对待孩子的未来和成长,孩子才会有条不紊、踏踏实实地一步步走向未来。
萨提亚心理学上有一句名言:“孩子没有错,如果错了,一定是父母的错。”
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家庭教育对父母来说,首先是自我教育。
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父母不断完善自我,修正自我的过程。
如果你抗拒自身的成长,自我的改变,而一味地将成长的压力压在孩子身上,那么你无法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
审视自身,自我完善,对孩子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共情和认同。做好孩子成长路上的指路明灯,才能带着孩子走向更远的远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