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你根本不懂育儿还有家庭教育:给爸妈的一封信
爸妈:
孩子的教育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很高深的问题,但是就我目前看到的而言,在这个过程中,只有教育者的发言,孩子一直以来都是服从者。
我从事的是教育工作,目睹过许多、思考过许多,我也即将成为一个父亲,在发生这种角色转换之前,我想以一个孩子的视角和你们交流交流家庭教育这件事。
或许是因为孩子小的时候不懂得沟通,大了之后这种沟通又变的没那么必要了。但是我始终觉得教育不是一方的任务,天下也没有绝对正确的标准,所以在教育领域,沟通因此显得弥足重要。
关于挫折教育我打定主意写这封信时,就想和你们聊一聊挫折教育。
一直以来我们都受到“孩子小的时候就要多吃苦,多打、多骂,这样狠一点对他以后更有好处”的观点影响。我当然承认,这种想法有一定的道理,并且这种观点里把抗挫能力的培养放在一个很高的位置上的做法我也很认同!
问题在于抗挫能力是不是只有通过挫折教育才能获得?挫折教育的那根底线在哪里?小时候的我们啥也不敢说,啥也不敢问。
曾经去过一个学生家里家访,印象很深。
这个孩子非常努力,只不过别人一遍过的东西她要花上十遍的时间,对她生气也没用,该错就是错。
她很自卑,自卑到比她小很多的孩子都喜欢欺负她,所有人都觉得她很没用,连她自己在这方面都是沉默的。
来到她家的时候我解开了这个疑惑,我发现,其实她的父母并不是不知道她的情况,只是他们太重视这个孩子了,她父母的教育是典型的挫折教育,不断地给她创造困难,她从小就对自己是没有自信的,简单的闲聊之后,我就结束了家访。
在整个班的家访中我发现,那种“鼓励型”的孩子遇事显然要比“挫折型”的孩子从容的多,虽然可能伴随着自大,但这些孩子普遍容易从负面状态中调整过来。
这个问题和被证伪的“穷养男孩富养女”很像,挫折教育的目的达到了没有错——这个孩子无比的踏实刻苦,但是有什么用呢?
在以前这样可能真的很好,但是这个时代本身是一个节奏飞快的时代,这个时代讲究的不仅仅是你要踏实你要刻苦,在这里人们看到的更多的是你做出了怎样的结果。
如果一个人在自己任何行为之前都会产生质疑,那她们甚至会在应该去试错的训练过程中畏首畏尾,这是很可怕的。试错的程度就决定了日常训练的质量,而训练的质量直接决定了输出结果的质量。
就好像训练场上不敢开枪的士兵,等着真正的战场来给你实训吗?部队日常训练里会有死亡指标的原因就在此。
比起挫折,孩子更需要的应该是认可,人为的制造“低级挫折”去打压一个孩子的行为能力,那这种教育还不如没有。
习惯成功的孩子经历一次打压的印象一定要比习惯挫折的孩子经历一次打压来的深刻得多,所以很多时候根本就不用刻意地自讨苦吃。
我认为先意识到“我能行”,再明白“我应该再努力一点”,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这才是最重要的。
关于陪伴我其实有点疑惑大人所理解的陪伴是什么?我是一个独子,在所有独子里面,小时候父母给我的陪伴应该是算很多了。如果陪伴是以时间的多少来衡量的话,那现在的我会觉得这种陪伴其实是不太可取的。
我所理解的陪伴不一定是时间越多越好,有的时候为了陪伴而陪伴反而容易使家长心中生出厌倦的情绪,反而降低陪伴的质量,同时孩子也需要一定的自主空间。
我认为家长可以有自己的支配时间,但问题在于孩子需要你陪伴的时候你有没有出现呢?
在乐器培训行业,孩子身上最容易出现的就是厌烦情绪,我见过一个家长,他的做法是我很欣赏的。
一般的家长让自己的孩子练琴是这样做的:把孩子一锁,孩子抵触了就是一顿骂,家长的确花了很多时间在孩子身边。
但这只是“在孩子身边而已”!
那个家长不同的是,每一天接送孩子时他会花一点时间向老师学习今天的上课内容,回家就在干自己的事了。
孩子背不下谱很疲惫,家长用自己理解的记忆方式一节一节给孩子抓;孩子速度上不去很浮躁,家长会和孩子比赛谁的速度先提上去。这位家长选择以一位教师的身份和孩子一起攻克遇上的难点。
他在陪伴的过程中花了很多时间吗?开始的时候确是,但当孩子养成了习惯、掌握方法后,逐渐就体会到了,脱离了家长的陪伴,总的来说,根本就没有太占用自己的时间。
第一种陪伴,家长只是在身边而已,技不如人时,说出来的话任谁都会抵触;
真的陪伴是需要让被陪伴的人感受到“我一直与你同在”,家长可以做自己的事,但是不可以不作为。
看了很多教育的现实案例,其实有疑问、我不认同的地方有很多。受教育者作为教育的三大要素之一,必然应该在教育的过程中有发言权,但是目前我还没有看到。
这是我想和你们分享的我的看法。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