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欢喜》中的四个家庭教育的真相

文 / 无情粑粑
2019-08-12 12:31
"

全文3000字,预计阅读需10分钟

电视剧《小欢喜》正式开播了。

作为《小别离》的姊妹篇,这部由黄磊、海清领衔主演的家庭教育题材电视剧颇受期待。

《小欢喜》中的四个家庭教育的真相

主演黄磊在访谈中提到,如果说《小别离》强调的是父母面对儿女,要有一个告别,那么《小欢喜》强调的是,父母要学会长大,要学会面对自己。

这部剧展现的三个家庭的教育方式,充斥着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冲突与温情。

青春期、高考、早恋......无一不是令父母头疼的话题。

而黄磊本人及其在剧中对于这些问题的观点,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给父母更深的思考。

01

付出感是谋杀亲子感情的元凶

平等才是家庭教育的基础

剧中有这样一幕:陶虹饰演的单亲妈妈正在经历一场亲子冲突。她不明白,自己为女儿付出了全部,为什么会换来这么多怨恨。

《小欢喜》中的四个家庭教育的真相

可是女儿仍坚持说:“妈,您的原则是原则,我的原则就不是原则吗?”

于是,这位妈妈使出了杀手锏:“我为了你,放弃了多少我自己想做的事,你知道吗!”

听了妈妈的话,女儿泪流满面,却无力再多说一句,只是痛苦地抓着头发,默默哭泣。

这一幕多么熟悉,在父母的道德绑架下,亲子之间已然失去了平等交流的可能。

孩子的听话成了报恩,孩子的反驳则成了不孝。

《小欢喜》中的四个家庭教育的真相

《小欢喜》中的四个家庭教育的真相

蔡康永曾在《奇葩说》里谈到父母角色时这样说道:

父母为孩子牺牲一辈子,没有自我,但他们却要容忍自己的孩子,忽然有了自我。

《小欢喜》中的四个家庭教育的真相

这是不可能做到的。将一生搭在孩子身上的父母,怎能允许孩子脱离自己的控制?

“不离婚是为了你”、“放弃工作是为了你”、“吃糠咽菜是为了你”......

潜台词是:我把一切都给了你,你得对我的人生负责,不能辜负我。

《小欢喜》中的四个家庭教育的真相

但《小欢喜》却提出了一个这样的观点:其实孩子,也将自己最美好的一部分给了父母。

一个孩子从生下来到十八岁,你是否还记得:

他们咿呀学语甜甜地叫一声妈妈时你有多幸福:

他们放学后打开书包拿出自己最爱吃的蛋糕说一定要留给妈妈时你有多感动;

他们搬起凳子爬上灶台说要给你做一份西红柿炒蛋时你有多欣喜;

......

孩子也把最懵懂最纯粹的爱和岁月给了父母。一段良好的亲子关系,不光是父母在付出,孩子也在付出。当父母们把“别人家的孩子”挂在嘴边时,孩子却把你视为Ta独一无二的依恋。

良好的亲子关系从放下道德绑架开始,从与孩子平等相待开始。智慧的父母懂得适当退出,不以爱的名义掌控孩子的生活;智慧的孩子懂得及时划定边界,不以年幼的名义啃完父母的一生。

这是父母与孩子的和解,更是与自我的和解。孩子并不是父母生命和意志的延续,他们该有完整的自我。而允许孩子成为他们自己,这才是成功的教育。

02

做严格的父母

不是对孩子严格 而是对自己严格

黄磊在剧中饰演一位比较开明的父亲,海清饰演的母亲则相对严苛一些。

在谈到“严父慈母”、“棍棒底下出孝子”等传统教育观念时,黄磊眉头紧锁,坦言:这是没有逻辑的。做严格的父母,其实是对自己严格,而不是一味要求孩子。

《小欢喜》中的四个家庭教育的真相

曾有人在日本的地铁上采访一对正在看书的父子,问这位父亲如何让孩子养成看书的好习惯。

那位父亲的回答很简单:家长爱看书即可,因为孩子天生就会模仿。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父母对孩子的期盼,这本无可厚非。但在这份期望中,我们不应该忘记:身教大于言传

《小欢喜》中的四个家庭教育的真相

前段时间高考放榜后,诗词才女武亦姝和730分高考状元杨晨煜,成为无数家长羡慕的对象。一时间,“生女当如武亦姝”、“生子当如杨晨煜”成为每个家庭的教育理想。

《小欢喜》中的四个家庭教育的真相

殊不知,每一个横空出世的奇迹,都离不开背后家庭的奋力托举;每一个优秀自律的孩子背后,都站着以身作则的父母。

武亦姝的爸爸每天下午四点半关闭手机,陪孩子阅读、谈心;

杨晨煜的妈妈也表示,监督孩子时家长自己也要自律,不能把孩子丢一边自己玩手机。

《小欢喜》中的四个家庭教育的真相

乌克兰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在教训孩子、命令孩子的时候才是教育,你们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场的时候,也是在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在价值观、行为习惯养成期相处时间最多的人,这就导致了父母的一言一行必然会刻画在孩子的成长中。

所以才会有那句话——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

在《小欢喜》中我们可以看到,当家长们放下苦口婆心的说教,陪孩子共同努力克服成长和学业中的困难时,孩子们不再以对抗的姿态面对父母,他们开始明白父母的苦心,并且愿意接受父母的要求。

为什么会这样简单?

因为,无论孩子变成什么样,他的根始终在父母,在家庭,在教育。

父母情绪稳定,孩子便会“每临大事有静气”;

父母崇尚读书,孩子便会“腹有诗书气自华”。

为人父母,是一门需要用心的学问。

做好这门学问的标志,不是把孩子雕琢成完美的作品,而是与孩子一起成长为更好的人。

03

敢于向孩子道歉的父母

反而会获得更多尊重

剧中有一个特别温情的场景,也是引发网友共鸣最强烈的场景。

一位父亲弯下腰,诚恳地向他的儿子道歉:“我错了。”

儿子眼角含泪,双肩微微颤抖,心防在这一刻决堤。

《小欢喜》中的四个家庭教育的真相

这一幕令很多网友动容,有些留言颇为心酸:我爸妈从来不会给我道歉,永远是他们对。

向孩子道歉这件事难吗?

《小欢喜》中的四个家庭教育的真相

有人说:难。

很多父母固守着这样的观念:父母的地位是高于孩子的,在孩子面前是要有威严的。而向孩子认错是一件丧失威严的事,开了这个头,以后还怎么教育孩子?

殊不知,向孩子道歉可以传递以下非常积极的信息:

1、每个人都会犯错;

2、面子没那么重要;

3、我们可以和彼此更亲近。

很多时候,孩子和父母渐行渐远,只是差了一个道歉。

《小欢喜》中的四个家庭教育的真相

我老家有个邻居,六十多岁,他的儿子离家出走已近三十年。

老人现在其实已经有些老年痴呆的症状,逢人就说他儿子的事,言语间满是苍凉。

他年轻时对儿子要求极为严格,是棍棒教育的信奉者,动辄打骂。

儿子上中学时,有一次因为没写作业被老师留堂,他知道后,没听儿子一句解释,当即在学校里把儿子暴打一顿。

后来他才知道,儿子那天其实是去卖血了,想给卧病的奶奶买些营养品抽完血后实在没力气,这才没写作业。

但即使是知道了真相,他也没有对自己的行为道歉。儿子在绝望中留下一封书信,几日后便离家出走了。

书信中这样写道:我不怨恨你打我,我只恨你从来不会道歉。

《小欢喜》中的四个家庭教育的真相

这样的悲剧,本可以避免。没有永远记仇的孩子,只有不会道歉的父母。

好的教育,从来不需要囿于身份和脸面,只有心与心的连接。

父母们可以犯错,但一定要学会向孩子道歉,这并不丢人。当你道歉的那一刻,才是赢得孩子真正的尊重和钦佩的时候。

04

家庭教育对父母来说

首先是自我教育

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如是说:家庭教育对父母来说,首先是自我教育。深以为然。

教育孩子的过程,何尝不是父母们成为更好的自己的过程。父母的言谈举止,就是一本贯穿孩子一生的教科书。

如果这本书里有积极进取,那么孩子便能学着勇敢拼搏;如果这本书里充斥着虚伪和谎言,又如何要求孩子诚实正直?

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孩子也是父母的老师。

处理亲子关系所要付出的努力,不亚于其他任何人际关系。它要求父母扭转偏见,克服想当然,不断完善自己的思想观念。

如果我们抗拒自身的成长,把成长的压力转移到孩子身上,仅靠教育焦虑是无法培养出一个真正优秀的孩子的。

因为家庭教育是一场模仿游戏,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要先成为什么样的人。

正如《小欢喜》传递出来的教育理念:相较于审视孩子,父母们应当更注重审视自身。

希望每一个家庭中,父母们对自己多些要求,对孩子少些苛责,珍惜亲子间的每一份小欢喜。

毕竟岁月长流,父子母女一场,便是这世间最美的缘分。


《小欢喜》中的四个家庭教育的真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