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谢宇案给家庭教育的启示

文 / Psychohunter
2019-08-04 21:05
"

文/李鹏

(下篇)

对家庭教育的启示

吴谢宇案给家庭教育的启示



导读:吴会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作为母亲的谢天琴对于悲剧的发生并非没有责任。我们并不想否定谢天琴作为母亲对孩子的爱,但是这一悲剧不得不让我们反思,究竟怎样的爱才是孩子需要的?

(一) 回顾

吴16岁丧父,自此生活缺乏一个男性社会角色来学习、模仿;母亲性格强势、要求吴绝对服从,使得吴在母亲面前缺乏男人气概,对母亲的苛刻要求一直尽力满足、忍让,逐渐心理失衡。

同时又顺理成章地内化了母亲性格,认同母亲价值观,用功读书、追完美,迷恋控制欲;致使自己恋情不顺,也不甘放弃。在脱离母亲控制后,自我觉知迅速发展,遂与母亲冲突不断,终与母亲决裂,晾成悲剧。

坦白讲,我认为对父母心怀感恩是一种生物本能。我真的没有听说过有允许弑母行为的生物部落。(如果有,是我孤陋寡闻)

所以我感感叹:“吴你就不能理解一下你妈妈?她生你养你多不容易?指望跟你享点清福又有何错?”

我认为吴母的要求是人之常情,她值得被同情。但是如果要尽量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还需正视问题。

看似理所当然的要求,实则已恶化成“千斤重担”的压力。


吴谢宇案给家庭教育的启示



上大学之前,吴唯母命是从,并深信唯有自己的优秀与孝顺,才能拯救母亲于“水火之中”。所以他选择对母亲的要求无条件顺从。

但,思想自由是人活着的前提。

有人说不对,应该是物质需要,不喝不喝怎么活?

我告诉你,那不是人的,是一切生物的活着的基本前提。

换言之,是否尊重孩子的意愿就直接暴露出你对“孩子”这一生物的定位——把他看成一个人?还是看成你的附属品?


吴谢宇案给家庭教育的启示



PS: 说到这,我想来几句废话.与本篇无关,可以略过

前几天看到一篇大咖的文章,他对“孩子出问题总是家长的错“表示质疑,并给出了自己的论证。

在我看来,他的论据依然没能论证自己的观点。

专家大致的意思是:“生物——心理——社会”模型下,导致孩子发病的因素很多,不仅是父母的教育方式,其他因素(遗传、生物因素、社会大环境)也共同决定着孩子是否发病。

然后得出结论:“因此不能把责任都怪罪在父母身上!”

我只能说,屁股决定脑袋。

我选择事实与真相的一边。

其实,专家的看法也有其合理之处,但这对于孩子康复有多大的意义吗?能解决问题吗?我怎么觉得只会生出更多的无奈和绝望、甚至回避了最根本的问题——父母拒绝改变。

不过,专家的说法或许能给那些自责内疚的父母缓解压力。

下面是我的论证:

1.无论先天遗传,还是后天患病导致的继发性心理疾病,作为父母,怎么好意思说自己没有责任?基因是你给的,这肯定跑不了;而且,孩子在成长中的任何坎坷和不顺家长都至少有看护不利、照顾不周的责任。

2.心理层面更不用说了。

孩子的人格和心理状态受父母影响最大,父母的人格、家庭氛围、教育方式、家庭经济地位、社会地位、父母文化程度等等一切与父母有关的因素无一不影响着孩子的人格心理结构与健康。

有的父母纳闷: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就健康快乐,甚至他们家条件还没有我们好?而且打的比我们家还要厉害。

举个例子:养花和养孩子。

如果你选择把花养在室内,那你必然得每天不厌其烦、不知疲倦地给它施肥洒水,甚至给它照人工光,还专门喂它二氧化碳。自感付出甚多可花仍然长得不怎么好;而其实你真正需要做的就是把它搬到室外,一个没有小猫小狗和其他小动物可以伤害到它的地方,有雨淋雨,没有洒点水,冷了、晒了搬进屋里,简简单单,这就够了。

诚然,花也有需要精心呵护的时候,就像养育孩子一样,但不可剥夺其成长、获得独立生存技能的权利。

说白了,孩子能否健康的关键在于:是否保证必需品的供给,包括尊重、安全、基本的吃喝拉撒;以及能否在尊重的前提上不干涉他自由成长,在他需要帮助时能够给他强大的后盾。

这么一看,可能你的那些付出是在人为设障。

3.关于社会因素,往大了说整个时代背景下的人,往小了说一个国家、地区、民族的人民,以及同辈群体,均具有同样或相似的心理行为烙印。比如说这个时代的人心理容易出问题。

但你不曾想过:社会是一个更大的家庭,父母和子女均是社会这个大家庭的孩子,孩子的人格除了具有时代特征外,父母自身对于社会文化、价值、时代特征的理解对孩子的影响更为直接。如果在你这一环节出现良性循环,那肯定你孩子的麻烦就会减少。

而现实是一方面我们要求孩子靠自我意识“出淤泥而不染”,抱怨自己的孩子为何不如别人家的孩子坚强有力,即使遭受打击依然健康强大;另一方面却从来不扪心自问一下“作为父母,我的自我意识呢?为什么我会一直抱怨不去改变?”

所以,我的结论是:

孩子生病,父母还需多从自身寻找原因,除非你家孩子是百分百由基因控制,到了某个年龄自然发病。除此之外,逃避和推卸责任没任何好处!

(二)结合吴的个案,谈一谈如何避免失败的教育

上面提到过家庭结构、父母人格特征、父母文化程度、经济条件、居住环境、家庭氛围和教育方式均会影响孩子的人格发展。

针对本案,我们仅谈家庭结构和教养方式。

1.家庭结构

完整的家庭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吴在青春期后期,缺乏一个正面的男性榜样角色,从而使得吴在面对两性交往和与母亲冲突时,没有按照社会认可的男性行为模式去解决问题。

最需要爱与关怀的年纪,吴谢宇不仅失去了已经病故的父亲的爱,甚至也失去了依然健在的母亲的爱。而这一切,或许只是为了成就母亲强者的姿态。

爱孩子就给他一个完整的家,如果不能,请尽量做到尊重他的原生家庭成员,即使你对你的配偶不满,但是请注意他对孩子成长的强大影响,并且给孩子找到一个正面的、优秀的同性榜样角色。


吴谢宇案给家庭教育的启示



2.教育方式

不尊重孩子个人意愿、管制过严,忽视和压抑孩子内心需求,剥夺其心理发育中的主动权或揠苗助长,终会导致孩子畸形人格的产生。生活中,他们会按照父母强调和要求的模式去行为,但是当出现应激情况(即没有被父母驯化的情境),便会惊慌失措,很可能以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药家鑫)。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教育信条深入人心。这个道理本身没错,然而却被曲解了。

尽早教会孩子基本的社会规范,有助于孩子正确地建立社会关系,即便用了一些惩罚的手段也无可厚非,只要孩子理性思维发展后便会理解父母的做法。

但是,如果教育以一种严重破坏孩子独立性、完全忽视孩子成长的正常心理需求为代价,那就是反人性的教育,伊始就埋下了悲剧的种子。这种魔鬼训练或许会培养出“超人”,但大多数情况下是把人练残了,残处可能是浅显的竞争弱势,也可能是隐藏的社会威胁。


所以尽管吴在学业上极其优秀;但在为人处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残障人(在这里没有歧视残疾人士的意思,我本意是吴就是一个心智有残疾的人)。他幼稚得几乎难以想象。虽然能够在同学之间游刃有余,但却完全不懂如何处理亲密关系——既不知道如何爱自己的母亲,也不懂得如何选择爱人,更别谈如何爱自己了。

所以生命教育是整个教育的核心,教会孩子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感受生命继而爱生活、爱自己。学习好是锦上添花的馈赠,人格健康才是教育教学的宗旨。生命教育这一课,希望家长能给孩子补上。


吴谢宇案给家庭教育的启示



扫码关注更多往期精彩


吴谢宇案给家庭教育的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