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自负和自卑——林哈夫

文 / 泉钟心理
2019-08-01 18:11
"自信、自负和自卑——林哈夫

(图片来源网络)

依然用一个故事展开今天的分享。

二战后期,美国由于兵力不足,需要组织国内监狱里的犯人上前线打仗。

为此,几个心理学专家受托对犯人进行训练和动员。

训练期间心理学专家们并没有太多的说教,只是特别强调犯人们每周给自己最亲的人写一封内容由心理学家统一拟定的信,内容是在狱中的表现是如何地好、如何改过自新等。

三个月后,犯人们开赴前线,专家随之将信的内容变成自己如何服从指挥、如何勇敢坚定等等。

结果,这批犯人在战场上的表现居然比起正规军毫不逊色,而且在战斗中就如他们信中所说的那样服从指挥、勇敢拼搏。

战后,心理学家们一起研究探讨这个现象,而且将其称为“贴标签效应”

故事讲完,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标签”这个东西。

这里讨论的标签,是指人与人之间的评价与判断,譬如漂亮、丑陋、懒惰、聪明、孝顺、勇敢等等。

人生的第一个标签通常来自于父母,而父母的标签对我们的作用也是最多和最重要的。

通过故事的内容我们可以知道,重复、大量的标签可以起到强烈的心理暗示作用,甚至会植入被暗示者的潜意识当中成为他日后的信念与行为模式。

父母之所以是孩子最大的催眠师,正是因为父母与孩子相处的时间是最多的,而且孩子与生俱来又最信任与依赖父母。

于是,父母说的每一句话孩子都有可能做出选择成为自己的一贴标签,作用于潜意识甚至成为影响他们成长轨迹的重要力量。

自信、自卑与自负当然也是一贴我们选择的标签。

自信、自负和自卑——林哈夫

(图片来源网络)

正常的情况下,孩子的自信是自发的,是得天独厚的。

也就是说孩子并不需要高人点拨更不需要家长引导,他就已经处于自信的状态。

试想一下,哪个刚出生的婴儿会抑郁和不自信呢?

但事实上,现实中许多人会偏离“自信”这个中心点——要么自卑,要么自负。

为了更能够讲清楚这里面的玄机,我尝试引入两个最近挺火的网购新名词——“专业差评师”和“职业评优人”。

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儒家思想,造就了中国人的谦恭,同时也让我们一个不小心把自卑当成了谦虚和低调,而且自认为这就是唯一表现谦恭的方式。

于是,当我们看到孩子兴高采烈和牛气哄哄的样子,许多父母的内心会不由自主担心与恐惧起来。

这也是所谓的“三观不合”,背后起作用的是黏在自己身上许多年的标签。

这种潜移默化中,父母很容易会成为了家中的“专业差评师”,看什么都不顺眼,怎么都要想办法让孩子受挫折一下。

如果说这样的行为代表父母不爱孩子,那可是天大的冤枉,但孩子往往收不到这份用心良苦,反而收到父母看不起自己甚至是有意羞辱的那份感觉。

而正是父母一次次毫不知情之下的“不小心”,孩子收到了一次次沉重的打压和羞辱后,他们与生俱来的自尊就这样被渐渐消磨殆尽。

国人常常以低调、忍让为荣, 却很少有人说自己是张扬和自负的,因为我们心目中更讨厌自负。

自负是那种目空一切,狂妄傲慢的性格,而且习惯性自恋,喜欢贬低别人抬高自己,看谁都不当一回事,天王老子都不被放在眼里。

自信、自负和自卑——林哈夫

(图片来源网络)

既然自卑的孩子是由“差评师”打造出来的,那么自负的性格自然就是源自孩子家里有“职业评优人”。

“职业评优人”的工作,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的点赞,然后无论如何通通给个好评。

多肯定多认同对于孩子的成长确实有相当大的好处,不过这与无时无刻不落实处的“表扬”、“真棒”是完全不同,后者是另一种贴标签方式。

事实上,无论正面或是负面的标签,归根到底都是他人给予的评价。

过多的正面标签,容易造成孩子自负,飞扬跋扈、目空一切;

而过多的负面标签,又容易造成孩子的自卑,郁郁寡欢、萎靡不振。

无论是自负与自卑,都来源于低自我价值,不能以健全的心态去看待自己与他人。

自卑的人常常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更有意思的是自负的人无一例外都是自卑的。

内在对自己不够认可和接纳,才格外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和认同自己。

这是对内在匮乏的一种掩饰,也是对自卑批判后的过度补偿。

表面看上去妄自尊大的人,内心往往是敏感、脆弱和恐惧的,正因如此才要佯装强大,穿起盔甲把自己保护起来。

如果把自信比喻为内在力量的中心,那么自卑与自负可能就是远离中心的两个彼此不同的方向。

无论自卑还是自负,都是我们人格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无论是怎样自信的人其实都有自负与自卑的一面。

能够包容接纳并且可以根据环境的变化,带着觉知真实面对与展现自己的自负与自卑,这本来就是强大自信的呈现。

当然,包括哈夫在内的绝大部分人群,都是期待自己也期待孩子能够是自信的、阳光的、充满力量的,因为对于“自信”我们已经为其做好了背书,那是一种品质、一种涵养、一份风度、一股气场。

既然这样,要建立孩子的自信,父母该做点什么呢?

自信、自负和自卑——林哈夫

(图片来源网络)

举一个哈夫自己的栗子吧。

在我的成长经历中,从来不会缺少文艺表演、体育比赛、唱歌小品之类的机会,直到现在还依然活跃在讲台之上乐此不彼。

原因是在潜意识当中,有一个让我感到非常自信的图像。

那是五岁的小哈夫在十多个大人面前逐一算对了爸爸用粉笔在地上写下的非常复杂的数学题的场景。

至今为止,我还能从中得意洋洋地接受叔叔阿姨们热烈的掌声,感受到爸爸妈妈满怀喜悦的赞誉!

也许正是那一刻,奠定了我勇于在别人面前展现的特质。

哈夫从旁解读

孩子自信的基础,源于孩子的内在自我价值感。

爸妈到底喜不喜欢我,爸妈觉得我是不是聪明的孩子,爸妈认为我是否值得用好的东西,爸妈是否允许我自由绽放等等。

这些信念来自父母对孩子的一言一行,同时也决定于孩子自己的最终选择。

因此,父母对孩子的肯定与认同对孩子自信心的形成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如果家长懂得细致观察、懂得留意并主动与孩子一起挖掘展现自己的优点,善于在孩子的行为背后看到其中的正向动机,孩子自然身处于被父母和自己高度理解认同的高自我价值状态。

就如上文哈夫举的例子一样,这种感觉很美妙,而且可以一直持续受用终生。


温馨提醒:高自我价值的保护是孩子受用一辈子的宝贵资源,既是与生俱来又是稍纵即逝。

父母要把握好他们正在成长中的关键期,做好这部分的功课啊!

免责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均为原创,仅代表导师个人观点,请自行评估是否恰当与适合。传播及运用过程中所产生的结果与本头条号和导师无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