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教育,应该是拼爹拼妈

文 / 知子花家庭教育
2019-07-25 20:47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拼爹拼妈

拿着高管工资

却撑不起孩子一个暑假

将孩子培养成全能型人才,是不少父母的心愿。

只是没想到,这份心愿却让家长们倍感心塞和焦虑。

前几日,一则#家长收入撑不起一个暑假#的新闻在网上流传。

暑假了,琳琅满目的兴趣班、补习班,条件好的甚至还有高昂的海外游学项目,火爆了家长的朋友圈。

幼儿园时期就接触电脑编程;低龄的“情商课”:语数英科的培优补差班……

这些源源不断的“烧钱”课程,让很多家长无奈感慨:“即使身为高管,收入仍撑不起孩子一个暑假”。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拼爹拼妈

有网友评论:家长们太拼了!

也有网友说:不少家长关注的,已经不是避免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是怎样更早、更快的实现人生“抢跑”。

父母之爱子女,则为之计深远。只是如此追求孩子奔跑速度的家长们,得到的是短暂的心里安慰,还是孩子的长远发展?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拼爹拼妈

比拼教育下的家庭,精疲力尽

不久前,一则新闻让人看的心痛不已。

妈妈将儿子打骂一顿后,把他扔在高速入口,自己扬长而去。

民警联系妈妈说明,孩子即使犯错也不能这样扔下不管。并表示如果抛弃孩子,妈妈将有可能面临牢狱之灾。

没想到电话那头的妈妈,竟毫不犹豫打断了民警的话:“你起诉我吧,我不要他了,不要了!”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拼爹拼妈

孩子是犯了什么样的大错,惹得妈妈如此决绝?

难以想象,妈妈的举动竟然是因为孩子数学考试没达到95分!

“宁愿坐牢也不要了!”

这样残酷的话语,在一旁的孩子听了,该是多么的绝望?

北京史家教育集团校长王欢说:“教育是70%的等待和30%的唤醒。要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用爱心和智慧让孩子有尊严的成长。”

显然,这位妈妈不仅急于求成不愿等待,而且在用错误的方式粗暴的去唤醒。

当父母只注重结果的情绪,逐渐演化成畸形的教育态度,孩子所受的伤害,会形成深深的烙印,伴随他一辈子。

然而,你以为家长教育比拼是从孩子上学开始?

错!

香港纪录片《没有起跑线》,讲述香港父母为了能给孩子争得好学校,连备孕时间都要算好!

因为有的名校只招收一月出生的孩子,若想要孩子抢到好的赛道,你必须赢在子宫里。

教育战争,已经成为了父母之痛,孩子之殇。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拼爹拼妈

父母焦虑转移,孩子慢慢枯萎

为什么现在父母这么焦虑?

来一场同学聚会,你就会知道答案。

当一堆老同学七嘴八舌的讨论孩子在哪个重点学校,学的什么乐器,参加了什么比赛,夺得了什么荣誉,将来怎样规划时,再淡定的你估计也会坐不住了。

暑假来临,“暑假鄙视链”也油然而生。

当你看到别人家的孩子都成了被羡慕的对象,自家孩子除了会玩闹,没有一项可以拿得出手的长处。你便也火急火燎对比各类培训班、特长班,不管孩子适不适合、愿不愿意,便强行将他塞进去。

下次,再遇到这种境遇时,你至少能宽慰自己几句:我家孩子也学了。

心理甚是踏实。

正如《少年说》里曾心蕾妈妈认为的那般:

你吃的所有的苦,受的所有的累,永远都不会浪费。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拼爹拼妈

父母无处安放的焦虑感,使他们紧紧套住孩子,并将内心所沉淀的不安转移到孩子身上。

为自己的焦灼找出口,由孩子去完成使命,这种转移,才是最可怕的。

曾就读哈佛学校,后担任斯坦福校长助理的Julie Lythcott-Haim在演讲时,提到过很多父母喜欢给孩子“列清单”。

清单不仅包括优异的成绩,还有各项荣誉和领导力。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拼爹拼妈

在清单下长大的他们,如愿以偿申请进入顶尖的学校,变成了父母眼中的“完美”孩子。

只是,这些“完美”孩子 ,他们得到的认可,都是来自成绩单上的分数。他们的价值感,都源于这份清单。

他们不知道自己该对什么课程、什么活动感兴趣。因为在过度紧张和焦虑的浸染中,他们已慢慢枯萎。

“我的人生,到底有没有意义?”

筋疲力尽的孩子的内心里,是你走不进去的世界。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拼爹拼妈

真正的教育,是拼爹拼妈

我们规划好孩子的行动、未来,甚至该有什么样的成功。却恰恰忘了最重要的角色——我们自己。

父母榜样的力量,远远大于对孩子的施压说教。

有的父母陪孩子玩“诗词接龙”游戏,有的父母却扔一个手机任其玩吃鸡。有的父母陪读期间顺便也考上了研究生,有的父母却在孩子苦练武艺时自己在一旁玩手机。

我们常常将孩子作为发泄焦虑的出口,以为让他多上几节课,多练几个技能,便能成为别人家的孩子。却从不反思自己是否可以再提升一下思维方式、处世方式,成为别人家的父母。

在最近热议电影《银河补习班》中,邓超就很好地诠释了家长这一角色。想要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先让自己变成优秀的父母。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拼爹拼妈

剧中邓超的儿子马飞是一个叛逆、逃学、成绩垫底的“问题少年”,甚至连亲妈都觉得他无药可救。

但是作为爸爸的邓超没有责怪、打骂,也没有给儿子报一堆补习班逼他上进。

而是以身作则,将知识揉进日常,言传身教,让儿子在生活点滴中感受知识的力量和乐趣。

邓超不断发现并激发儿子的闪光点,最终让儿子从垫底的“差生”,逆袭成深知自己梦想并坚定去实现梦想的“优生”。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拼爹拼妈

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信任和爱,而不是焦虑和压力。

父母对孩子天赋的守护和支持,则是孩子启航的最大动力。

正如苏格拉底言:“教育的意义从不是灌输,而是点燃心中的火焰”。

父母的格局有多大,孩子的起点就有多高。

想要孩子变得优秀,让他在激烈的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从来都不是孩子一个人的努力。父母的观念、视野里,都藏着孩子的未来。

教育的目的,不是把孩子变成我们想要的样子,而是引导、支持他们做辉煌的自己,这,才是最大的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