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父母的心理健康,需要引起子女的关注
父母辛苦养育子女,本希望老年的时候能够享受天伦之乐。但现在社会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很多子女出于各种原因而不能待在父母身边。现在空巢家庭越来越多,由于孤单寂寞、缺乏精神慰藉,空巢老人便会产生“老年空巢综合症”,情绪抑郁,孤单失望,影响了身心健康。婚姻家庭心理咨询提醒:子女要关注老年父母的心理健康,如果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传统的中国文化重视天伦之乐,认为老年的时候有儿孙跟随左右,是人生莫大的幸福。可是随着中国的社会文化变迁,大家庭解体,社会结构以核心家庭为基础,人们的家庭观念淡薄及工作调动,人口流动,住房紧张,年轻人追求自己的自由与生活方式等原因,都造成不能或不愿与父母住在一起。老人晚年盼望的理想落空,孤独、空虚、寂寞、伤感,精神萎靡,常偷偷哭泣,顾影自怜,如果体弱多病,行动不便时,上诉消极感会更加重。久之,会减低身体免疫功能,身心健康受到影响,出现“空巢综合症”。
有些老人为了克服空巢综合挣的痛苦,在垂暮之年,仍自告奋勇,代管未成年的小孙子,希望能够克服孤独之感,但一来自己的身体不如以前,照顾小孩子也很吃力;二来现在父母的教育观念与上一辈有所不同,很多父母为了孩子能够得到更多的母爱和接受更好的教育,而不愿意老人带孩子。老人会觉得自己“老了不中用了”“被子女嫌弃”而感到伤感、失落。
“空巢综合症”的表现为:空巢老人普遍都有一种“空巢感”,也就是孤独感,但这种孤独感里又增添了思念、自怜和无助等复杂的情感体验。有空巢感的老人,大都心情抑郁,惆怅孤寂,行为退缩。他们中许多人深居简出,很少与社会交往。究其原因,一是对离退休后的生活变化不适应,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感到冷清、寂寞;二是对子女情感依赖性强,有“养儿防老”的传统思想,及至老年正需要儿女做依靠的时候,儿女却不在身边,不由得心头涌起孤苦伶仃、自悲、自怜等消极情感;三是心境抑郁,行为退缩,这些老人可能由于本身性格方面的原因,平时生活比较单调,对生活兴趣索然,缺乏独立自主、振奋精神、重新设计晚年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四、身体状态不是很好,对生病感到特别无助和无奈,担心有一天难以独立地照料自己。
面对这种状态该怎么办了?
要避免“空巢”产生的心理危机,父母首先要对子女与自己的关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无论是父母还是子女都应该是独立的个体,子女的离家是他成熟和独立的标志。在子女离家前,比如,去外地上学、出去工作了,父母就应该调整自己的生活重心和生活节奏,而不是一切围着孩子转。
空虚是很多中老年人诱发心理问题的一大因素。
一、广交朋友,增加社会支持,老年人退休后有更多的时间,可以经常和朋友一起串串门、聊聊天,倾诉一下内心的压抑与不快,这是中老年人放松身心的最佳良药;
二、注意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如种花、练书法、听音乐及适度的体育锻炼等,有条件的人还可以参加老年大学的活动,广交朋友,与社会多次济开阔胸襟、排解不良情绪的最好方法。
作为子女也要关注父母的身心健康,如果在外地,也要经常跟父母进行沟通,一起聊聊天,了解父母的心情和身体状态;有时间尽量常回家看看,陪陪老人,为父母干干家务等,这对处于孤独中的老人是最大的安慰。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的生理功能逐渐衰退,对他人帮助的依赖性越来越高,心理上也就越来越脆弱,有的时候就像一个孩子一样需要子女“父母般”的爱与呵护。另外,如发现父母的心理状态不是很好,如有中重度的抑郁、失眠、思维混乱、情绪失控等症状,或有自杀想法,或其他冲动行为,应及时寻求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的帮助,接受必要的心理咨询或药物治疗。